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成都市温江区新型乡村发展探讨

2022-02-24 22:37
南方农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温江区农民旅游

马 刚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成都 610225)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地正大力推进各项相关政策落地。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乡村振兴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也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农民的生产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借助政府提供的相关惠农政策开办起农家乐、民宿、乡村体验等旅游项目。这些新业态的出现既给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渠道,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但在乡村建设和项目发展经营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未来的发展进度。

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发布相关文件,切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1 月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2018 年9 月2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到2020 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2018 年9 月27 日,财政部印发的《财政部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财办〔2018〕34 号)提出,公共财政将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总量持续增加。2018 年9 月30 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将打造1 000 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于2 月21 日正式发布,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21 世纪以来第18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1]。

2 温江区乡村建设发展情况

2.1 温江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变化分析

温江区隶属四川省成都市,是成都市市辖区之一。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地跨东经103°41′~103°55′,北纬30°36′~30°52′,东邻青羊区、南毗双流区、西接崇州市、北靠郫都区与都江堰市。境内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流经区域内,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该区域具有典型的古蜀农业文化特点,以农业生产为主,乡村文化资源丰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曾经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正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温江区产业政策不断变化,农业生产不再是地方发展的唯一主导产业,乡村建设除了要突出农业要素外还要植入更多有利于乡村综合发展的产业。目前,整个区域的乡村发展正沿着全域旅游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温江区按照“三个集中”规划,以城乡一体化目标和现状资源条件为引导,按照城市居住社区规划标准,合理确定农村社区的数量、空间布局及建设时序,同时以农村地区新型社区为中心,统筹安排设置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强调资源保护的刚性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带动作用。规划突出了新型农村地区(农民居住点)布点、农林生态用地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从而构筑以区域生态框架为基础的现代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融合互补的产业结构。农业不再局限于获得农产品,同时兼顾乡村旅游农业,乡村住房也因为整体规划和改造融入了民宿、农家乐等形式的旅游项目。这些有特色元素的引入,为温江区乡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使得乡村建设和发展更具地方特色。

2.2 温州区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成果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实施,温江区在乡村建设进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温江区以优化发展环境、振兴乡村产业、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持续推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不断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努力探索形成乡村振兴“温江样本”,取得了良好成绩。

1)乡村展现新风貌。温江区探索出以公园城市为代表的乡村表达形式,建成“北林”绿道环线,打造特色林盘、“园林变景区”示范项目,使温江区获评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区。2)农业产业再上新台阶。坚持以产业功能区理念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温江区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成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该市规模最大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农户增收实现新突破。温江区以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并连年获评省、市农村改革及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区。

2.3 温江区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温江区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多角度创新发展路径,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建设。

1)积极探索农、商、文、旅、体、养多元素融合发展路径,着力发展以“农创、农旅、农养”为特质的都市现代农业,促进产业集群集势,努力走出3 条新发展路径。①探索“农创”融合高端化发展路径,打造农业科技全产业链创新中心,打造西部领先的“都市农业硅谷”。②探索“农旅”融合高水平发展路径,打造都市近郊游目的地和健康旅游首选地。③探索“农养”融合高品质发展路径,大力发展以养生养心、医疗养老结合为特色的高端康养项目和精品民宿酒店,打造西部“两养”标杆。

2)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牵引,着力构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三个一体化”。①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不断补齐交通、市政、水务等农村基础设施短板。②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打造“学到温江”“健康到温江”“舒适到温江”三大品牌为抓手,全面优化提升。③着力推进城乡治理一体化,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3)积极探索提高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水平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径。①探索“两权”同步延长机制,打破项目用地之阻。按照“民主决议、持证入股、入场交易、签订鉴证合同”的路径,增强要素保障能力。②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机制,破解产业转型之梗。评估生态系统资产价值并入股项目,增强生态价值转化能力,盘活乡村资源。③创新政银互动机制,打破农村金融融资之困。引入市场化服务,建立从金融产品开发、价值评估到资产处置的闭环运行体系,增强金融撬动能力。④创新互利共赢机制,打破持续增收之难。探索“资产出租+租金保底”“资产入股+利润分成”“让渡经营+股份分红”“要素作价+联营共享”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集体、农户、主体三方共赢。

3 温江区乡村建设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我国乡村发展经历过多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不存在可以完全复制的成功经验,在不断探索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乡村的建设发展。通过对温江区各镇街乡村建设发展的实地走访发现,温江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4 个问题。

3.1 旅游项目同质化

农民在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中因没有更好的特长和技能而盲目借鉴或照搬他人模式,缺乏创新,导致经营项目同质化。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温江区已针对区域内不同功能区展开了旅游建设发展规划。但各镇(街)未对辖区内各农户作统一规划。正是因为农民缺乏对整体发展的认识和规划,加之没有深入分析自身特长和具备的能力,在内容和方法上缺乏独特的思路,导致不能精准建设经营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随着各镇(街)经营主体的相互借鉴和照搬,使得区域内乡村旅游项目和模式高度雷同,以至于消费者形成审美疲劳,从而影响到消费者全域出游热情。

3.2 农民内生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除了政府的全面引导外,农民已成为全过程的参与主体,且农民的参与程度决定着乡村建设进程,而造成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2 点。1)农民资金投入不足。乡村建设涉及硬件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资金投入量大且见效慢,难以调动农民的投入积极性,且对于农民来说其自身资金实力也相对有限。2)农民身体素质、思想素质等内在因素同样影响着乡村建设和发展[2]。温江区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越往后期发展,农民内生因素的影响使得发展动力明显低于发展初期。

3.3 经营主体规模小且效益不高

随着温江区乡村建设发展,农民不再单纯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更多的是参与到以家庭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项目中,农业生产已转变为以经营服务为主、农业生产为辅的生产经营模式。这种以单个家庭农户为经营主体的经营方式虽投资小、经营灵活,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地域效应,进而影响地区长远发展。

3.4 由政府部门、村集体引导的项目存在难产风险

乡村发展项目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项目开发和发展初期多以政府部门主导,村集体农民参与的方式进行,前期规划和资金投入多以政府财政支持,新建的基础设施整合了村落资源、改变了村容和村貌。因此,在项目建设初期政府、村集体、农民参与积极性都较高,能引来大量游客。但后期政府部门将经营权交给村集体或农民后,受农民经营理念、服务意识等因素影响,游客人数下降,进而导致设施老化和更新升级不及时等问题[3]。

4 对策及建议

笔者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整理了我国乡村建设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通过实地探访温江区乡村建设和发展情况,总结了温江区乡村发展相关成果、发展经验,同时通过分析发现温江区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笔者给予以下建议。

4.1 开发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针对乡村旅游项目同质化问题,温江区需要加以重视和引导,避免同质化造成恶性竞争。温江区各镇(村)农户应结合所在区域的优势产业,深入挖掘和分析,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项目。例如,和盛镇以苗木、花草、园艺等为镇(街)优势产业,区域内农民大力开发与苗木、园艺观赏、花草种植体验等相关的种植观赏项目,尽量少开发餐饮住宿等项目。相较于其他以餐饮住宿为特色的镇(街),和盛镇没有发展餐饮住宿业的优势,且依托便捷的交通,游客更愿意在游玩结束后前往具有特色和口碑较好的餐饮店就餐。又如温江鲁家滩运动公园周边的农民,家家户户经营“柴火鸡”美食,且所养鸡品种相同,烹饪口味也十分相似,同质化严重导致农户间竞争激烈,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在这种同质化较严重的区域,农民更应努力避免同质化问题,积极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项目。同时,在旅游经营模式上,农户也需要避开项目雷同点,创新经营模式,推广特色旅游项目,以期带给游客更多的新鲜体验感,激发游客的旅游热情,扩大乡镇旅游特色品牌效应。

4.2 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1)对于农民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温江区应通过扩大资金投入渠道,吸引更多资金参与乡村建设,减轻农民投入压力,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2)对于农民自身素质问题,社会保障部门要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保障农民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加强健身设施等公共健身产品的投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加大对农户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的经营决策能力和增强专业技能[4]。

4.3 建立合作社等联合组织

温江区应积极建立合作社等联合组织,通过“抱团”方式突出乡村产业发展规模优势,增强区域内乡村产业竞争力。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主体存在资金、技术薄弱等劣势,通过组建联合组织能集中更多资金、技术等要素,从而提升区域内产业的规模优势,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和提升影响力。

4.4 提升软实力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是改善乡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旅游业的开发、运营和管理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农民广泛参与的全域经济活动。温江区除了要注重前期规划、建设引导外,还应加强后续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引导和宣传。鼓励村集体通过“资产出租+租金保底”“资产入股+利润分成”“让渡经营+股份分红”“要素作价+联营共享”等方式进行引资,建设、改造、升级基础设施。村集体要注重引进专业团队和人才,提升自身软实力。农户作为参与主体,个体间的差异比较明显,素质参差不齐,应通过对农民进行经营管理、服务意识等培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提升软实力,保障旅游项目建得起、能发展和可持续[5]。

猜你喜欢
温江区农民旅游
成都市温江区用心用情做好退役军人工作
温江区高效解决某酒店涉众型劳动纠纷的启示
温江区:做优“五大工程” 惠民生增福祉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旅游
爱,使这里的孩子不再孤独:记成都市温江区十佳爱心“五老”田光华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