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小河湾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成效

2022-02-24 22:37魏增强
南方农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甘谷县坡耕地项目区

魏增强

(甘谷县水土保持站,甘肃甘谷 741200)

甘谷县小河湾项目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东北部,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区第三副区,地处东经105°23′36″~105°27′27″、北 纬34°57′12″~34°58′53″,为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9.8 ℃,年平均降水量500.00 mm。项目区域土壤类型复杂,其中黄绵土所占比例最大,占比为63.38%,红土类占比16.40%,淀土类占比10.42%,褐土类及其他种类占比9.80%。

1 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涉及西坪镇颉刘家、莲花台和海子湾3 个行政村,总人口2 239 人,人口密度118 人·km-2,人均耕地0.43 hm2。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 898.37 hm2,水土流失面积1 290.44 hm2,占总面积的67.98%,年平均侵蚀模数4 272.60 t·km-2,沟壑密度2.54 km·km-2,水力侵蚀和轻微的重力侵蚀是项目区的主要土壤侵蚀类型。受到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项目区域内土壤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项目区域植被类型为半干旱草原带,主要植被为人工林,植被覆盖率较低。

2 项目建设背景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强化监督考核和地方政府责任。甘谷县小河湾项目建设符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地方需要贯彻落实。

甘肃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加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作为甘肃省“十三五”期间水利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积极扩大国家坡耕地水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为响应中央号召,扩大项目区域范围和规模,促进项目建设,甘谷县小河湾项目区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和综合治理项目的建设迫在眉睫。

3 水土保持措施

3.1 总布局

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结果,甘肃省将坡耕地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有开发潜力的甘谷县西坪镇颉刘家、莲花台、海子湾等村划为建设重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村庄附近土质条件良好的坡地上规划机修梯田,并因地制宜配套田间道路和蓄水池;对坡度25°以上的坡荒地规划水土保持乔木林和种草措施;在沟口狭窄,沟道地板稳定,沟底坚实的地方规划修筑谷坊。

3.2 具体措施

项目区新增治理面积558.26 hm2,以西坪镇颉刘家、莲花台、海子湾3 个行政村16 个自然村组为中心,在交通方便、坡耕地资源丰富的区域新修梯田420.63 hm2。以现有交通道路为骨架,新建田间道路50.05 km,改建田间道路38.45 km,其中改建砂砾石路面2.31 km。布设排水渠439 m,布设管径为600 mm 的预制涵管156 处,长780 m,布设管径为300 mm 的预制涵管180 处,长900 m。修建谷坊12 座,蓄水池1 座,营造水保林20.36 hm2、经济林54.76 hm2,封禁治理62.51 hm2。工程总投资额1 250 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 000 万元,占总投资的80%,地方配套250万元,占总投资的20%,独立费用在地方配套中列支。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项目区共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8.26 hm2,投入建设资金1 250.00 万元。项目发挥效益后,年增产粮食62.80 万kg,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88.41 万元。效益计算期20 年内,新修梯田可累计增产粮食1 256.10 万kg,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 768.20 万元。

4.2 生态效益

项目开展后,区域内地表径流大部分就地拦蓄入渗,改善了地表径流状况,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削减洪峰,调节河川径流,降低河流洪水含沙量,有效减少了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延缓下游河道淤积,从而减轻下游河道的防洪压力。同时,将部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水可涵养水源,提高地表径流利用率,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2]。根据计算,项目实施区新增措施年均保土2.34 万t,减少土壤侵蚀量39.94%,年降低土壤侵蚀模数1 707.60 t·km-2,保水17.98 万m2;新增治理程度43.26%,累计治理程度达80.32%。

4.3 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使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0.32%,大幅减轻下游防洪压力,确保了下游沥青路、村庄、田地及人畜的安全[3]。项目实施后区域综合治理面积达558.26 hm2,有效防止了区域中严重的水土流失,明显改善了自然条件。在项目区域治理措施实施过程中,通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大幅增加,促进自然环境体系的建设,实现了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4]。

5 主要做法与经验

5.1 项目建设规划

在项目规划中,甘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将梯田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项目区产业发展的根本措施。甘谷县委、县政府牵头带动,协同各事业单位、各行政单位相互主动积极协作,深入项目区踏勘调查,精准选定项目规划实施区,形成以项目建设规划铺路、效益利益驱进的项目建设理念,大力做好立项规划工作。同时,选择有相应资质,水保方案编制经验丰富的设计公司编制实施方案,增加第三方监理机构参与实施方案编写的全过程,确保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及治理效益最大化。

5.2 项目建设组织与管理

5.2.1 大力宣传,动员组织农民积极参与

积极向农民宣传水利水保方面的知识、法律法规、省市中央文件精神。在项目建设立项前、中、后采用公示的方式,在项目区粘贴建前公示公告,大范围公布项目建设范围、内容、筹措计划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农民全过程参与工程建设,增加农民的参与感。特别是在农民筹措资金上,按照“一事一议”的程序,开展民主议案、民主决策,重视农民的意见,调动农民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立项实施和有效建设的关键。

5.2.2 完善落实项目建设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

项目各级管理部门积极制定地方性法规、工程管护制度,及时总结出稳固有效的管理经验和具体做法,并在其他项目区推广。根据现行管理办法,对工程建设区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违规进行生产建设的行为进行适度处罚、限制;对于在项目区保护水土资源、主动参与水土保持日常监护工作的农民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农民主动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5.2.3 建立健全项目管护网络

通过县、乡、村三级宣传,构建管理服务网络,设置宣传卡、标志等,必要时在重点地区增设水保工程设施,并安排管理人员,建立保护制度,严格按照相应法律法规执行管理,使项目实施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5.3 确保项目成果

5.3.1 重点落实监测工作,注重治理成果的监管

在项目工程实施中,委托第三方监理检测单位对项目全程实施监督检测,确保工程质量。在项目实施后,及时采取措施监测,按照规范标准结合实际内容,全面测量地块、统计数量、核验工程建设质量及尺寸标准。人工林草监测过程中,不仅要统计调查林草种类、数量、成活率,还应结合随机抽样方法确定一定比例的检验样品,再针对项目区进行绘图,并统计实际面积,现场制作表格。结合整地工程、苗木质量、栽培方法、苗木成活率等指标综合分析林草种植的落实情况,并定期跟踪监测、比较。

5.3.2 全面落实财产权确认制和工程管理责任制

项目实施完成后,积极落实管理责任人,明确具体责任、权利、效益,将各项工程准确落实到所在村委组建的小组受益人。建立保护制度,组建管护人员,按照水保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管理和保护,确保工程管理成效。

5.4 加强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

项目建设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负责,设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财政、水保、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负责人组织、调整、监督管理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各部门按职能分工,各司其职,统筹规划,协同办公,促使项目建设进度、监督管理与财务支付同步稳健推进。

6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6.1 存在的问题

1)受当地自然地形及土质条件限制,部分梯田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达不到最低施工标准,并且存在部分田面不平的问题。2)项目区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差,人口少,劳动力不充足,致使当地农民对项目实施缺乏积极性,工程管护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项目建设过程中,沟道治理工程偏少,且沟道治理方面的技术较薄弱。4)项目工程建设相关建管机制不够规范,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保障体系和机制尚不健全。

6.2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合理规划各种治理措施,形成综合治理防治体系。例如,可在机修梯田里配套田间水泥道路、排水渠及田边蓄水池、水窖等,使路面汇集的雨水可经道路排水渠积蓄到路边蓄水池中,既解决了梯田、农路的水涝问题,又充分利用了地表径流水资源,满足工程施工标准。2)在项目建成后的项目区,带动农民开展经济作物种植,加大产业开发力度,让农民逐步获益,以便提高其对项目建设实施的积极性。项目完成后,按要求及时申请工程竣工验收,办理移交手续,落实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提高工程管护水平。3)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协商将田面宽度小于8 m 的地块与相邻的地块进行合并,以增加田块宽度和单块梯田的面积,打破原有老坡耕地边界,重新规划地块界限,以便按照自然地形因势利导地安排施工作业。同时,加大沟道荒坡地的投资治理力度,在沟道荒坡地种植紫花苜蓿、刺槐、柳树、沙棘,在坡度平缓处布设柳谷坊、石谷坊、淤地坝以缓解水土流失。4)建立健全建管机制,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及工程质量监督、工程验收管理等制度组织工程实施,安全检查应做到有明确的检查目的和检查项目、内容、标准,对要点、关键部位要重点进行检查。同时,建立安全生产的检查制度、班组安全生产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制度、施工现场的治安保卫制度等多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7 结语

甘谷县按照“管理强手段,产业谋发展,治理补短板,生态促和谐”的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将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当作富民强农的核心项目,助推全县产业发展,做到了坡地梯田化,产业规模化,工程效益最大化[5]。经实践证明,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和基础建设工程。

猜你喜欢
甘谷县坡耕地项目区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甘谷县2020年山旱地马铃薯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报告
Jenny's expedition diary
Gu Qingsheng,the guardian of Shennongjia
牤牛河人工湖工程项目区水资源论证分析
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助力建平县脱贫攻坚
甘谷县一男子冒充多重身份行骗涉案30万余元被刑拘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
华阴市农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