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传统文化传承

2022-02-24 02:40龚倩
教育界·A 2022年35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

【摘要】“诗配画”是近年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综合性艺术,是语文和美术学科教学的美妙相融。它集古诗的韵味和绘画的形象于一体,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启迪儿童致敬经典、发扬传统文化。它引导着学生去感受和领悟,体验古诗的情趣和内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以水墨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作为“诗配画”的讲解案例,而将新型手工材料超轻黏土与传统古诗相结合,成为当下小学美术教学的新样式。

【关键词】诗配画;超轻黏土;学科融合

作者简介:龚倩(1990—),女,江苏省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播出,引发了全民重温经典诗词、品味诗词之美的热潮。中华诗词,它似一阵有着淡淡花香的微风,轻抚着每一个人,我们则不断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养分,浸润着内心。从咿呀学语时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中学时代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古诗词学习一直是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

小学五年级美术“诗配画”一课打破了学科边界,是美术和语文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多将水墨画与古诗相结合,让学生感受这两种传统文化的异曲同工之妙。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能不能换一种形式教授“诗配画”呢?超轻黏土作为一种新型手工材料,集可塑性强、颜色丰富、易风干等优点于一体,它是现代与傳统的美妙邂逅,让学生敢于想象、用心创作的同时,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1]。

一、走近古诗,初感魅力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配乐诗朗诵(《咏柳》),请同学们闭上双眼,一边听一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学生回答。

师:只有这么多吗?接下来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刚刚朗诵的这首诗中的美景都在屏幕上,看看是只有柳条、柳叶、草地吗?

生:不是,有柳树、湖水、白云、亭子、燕子、草地……

师:品读这首诗,欣赏这幅画,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到那份诗情画意。同学们,诗和画是密不可分的,好诗总是充满了画意,好画常常洋溢着诗情。它们犹如一杯醇香的老酒,细细品味便能体会其中的甘醇。

教师引出课题并板书—“诗配画”。

二、深入鉴赏,探究方法

教师创设情境:习园古诗会。

(一)黏土浮雕—别样“诗配画”

师:正巧啊,咱们的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习园古诗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和以往不同,今年学校的“诗情画意”画展,想向咱们同学征集不一样的“诗配画”作品。(出示《咏柳》黏土作品)瞧!这和你们平时看到的“诗配画”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呢?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超轻黏土。

师:用超轻黏土创作的浮雕真是栩栩如生,和传统古诗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二)古诗接龙—大家来PK

师:同学们,一起玩个古诗接龙游戏吧!请A组、B组的同学上台PK,其中一组同学说出古诗的上一句(或下一句),另一组的同学说出下一句(或上一句),轮流出题。你们敢挑战吗?

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两组同学难分伯仲哦。我们的中华诗词可真是博大精深啊!

(三)各抒己见—分小组讨论

师:你想为哪首诗配画呢?怎么配?小组讨论下吧!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师适当引导。

(四)佳作鉴赏—共同找方法

师:一首好诗可以流传千古而不衰。诗画结合更是相得益彰,让人回味无穷。这几幅“诗配画”黏土作品,哪一幅最能吸引你呢?

学生大胆畅谈。

1.具体分析环节

(1)第一幅:在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白鹅、绿水、荷叶、涟漪……

师:现在你能想到这是哪一首古诗的“诗配画”吗?

生:《咏鹅》。

师:你们是通过画面中的什么联想到了这首古诗呢?

生:景物。

师:(课件展示)瞧,白鹅向天空弯曲脖子,雪白的羽毛浮在绿水之上,水中隐藏着白鹅的红掌。每句诗的重要景物在画面中都能一一对应。

(2)第二幅:画面中有个大大的纸鸢,你能说出它表现的是哪句诗吗?想一想,哪首诗中有纸鸢这个

景物?

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样的表现方式怎么样?和《咏鹅》有什么不同?

学生畅谈,教师适时引导。

师:这幅画表现的正是诗人高鼎的《村居》。它选择了最后一句诗中的关键景物—纸鸢,画面的主体物十分突出。和上一首《咏鹅》所表现的画面不同,《村居》只选择了最后一句诗其中一个重要景物,却表现出春日里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画面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2.小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具体景物为诗作配画,可以为其中一两句诗配画,也可以为全诗配画。

(五)对号入座—连线小游戏

师:(出示图片)这些“诗配画”黏土作品,你能为它们找到对应的诗句吗?

学生回答。

教师最后进行小结:《红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选择突出诗句中的某一景物(红豆、荷花)。《山行》《江雪》《题西林壁》能表现出完整诗篇,展现远景,颇有传统山水画的意味。

微课欣赏,示范制作。

师:欣赏了这么多“诗配画”黏土作品,你们想不想也试一试?谁能第一个加入“诗情画意”展呢?(课件展示)《小池》这首诗,你们会背诵吗?

生齐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泉水从泉眼静静地流淌出来,细细小小的,好像泉眼爱惜它,舍不得它流走似的;绿树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像是喜爱那一池柔美的碧波。新冒出的荷叶还蜷缩着,刚刚在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早就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上面,不愿飞走。(动画欣赏)

师:现在请你们给《小池》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画的话,你们认为哪几个景物最关键?

生:泉眼、细流、池、树、荷花、蜻蜓。(课件展示相应图片)

师:真棒!那我们就选择最有名的后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既然选择用超轻黏土进行创作,咱们一起来复习它的制作技法—搓、揉、捏、压、刻。

师:除了之前我们学习的技法,还可用七本针、牙签等工具帮助我们制造肌理效果,展现大片景物(课件展示),或者用多个黏土混色法,让画面充满丰富的色彩。

教师最后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铅笔起草、制作背景、捏塑主体、组合画面)

三、分工明确,大胆创作

师: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啦!下面以4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你熟悉的古诗,以黏土浮雕制作的方式为它配画。此次习园古诗会的“诗情画意”画展正热情向咱们招手呢,名额有限,先到先得,快来加入吧!(课件出示一些古诗供学生选择)

教师说明创作要求:确定景物(可以是古诗中的一两句,也可是完整诗篇);起草画面(在底板上用铅笔轻轻描绘画面,便于之后制作);黏土制作(先做背景,再做主体,注意细节的展現);组合装裱(组合画面,微调布局,装裱完成)。

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此次习园古诗会中可真是表现优异啊,咱们的“诗情画意”画展佳作云集,快来看看你最喜欢哪一幅呢?

师生共评。

师:今天,我们把古诗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语言美融为一体,用超轻黏土创作出漂亮的“诗配画”,与我们的传统古诗文化来了次亲密的“对话”。立体的美术创作更加生动传神,更能传递古诗的情与魂,表达作者的深切情感。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大胆尝试,让我们用自己诚挚的热情和灵巧的双手,共同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吧!

“诗配画”课程聚焦美术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创新使用新型手工材料,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为“诗画同源”赋予了全新的色彩。教师通过创设习园古诗会情境,营造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古诗接龙各抒己见。教师还设计佳作鉴赏、对号入座等环节,寓教于乐,给传统的美术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课后作业安排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笔者认为超轻黏土在“诗配画”教学中的融合运用还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读文本,捕捉古诗中的“象”

“象”即指物象,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古诗是由许多被作者赋予情感的“象”构成的。从学生最终呈现的作业来看,它们大多画面不够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就应关注到这一点,逐一突破教学难点。

在该课程的示范环节,不能仅以《小池》中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作为配画诗句,教师还应在此环节做更多的发散性示范,拓宽学生的思路,比如问学生能否给“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两句诗也创作一幅作品,或是放大重点物象,如荷花、蜻蜓,表现近景特写,多角度表现诗意。教师也可以在最后的学生创作环节中给予提示,提前解读熟悉的古诗中的意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信心,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关注学生的学情和个性发展。

(二)注重技法,多素材巧妙运用

学生乐于用超轻黏土材料进行创作,这源于他们爱玩的天性和儿时搓泥巴的美好回忆。在“诗情画意”画展中,他们的许多作品都令人眼前一亮,其中也存在黏土制作细节不够、边缘粗糙、颜色搭配不当等问题。

当然,美术技法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实现的。所谓“拳不离手”,教师要让美术练习常态化,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手工基本功。再者,“诗配画”创作过程中,在学生面对有些难以表现的局部画面时,教师也可以提点他们借助其他素材,如用彩色粉笔轻涂景物,增加画面层次感,人物可用画、贴的方式呈现,生活中常见废旧材料也可以加以利用。

(三)微课巧用,让视频服务课程

笔者发现如今美术课堂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和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善。现在的美术教师进行教学示范不再仅限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了。随着科技发展,微视频已成为美术教学示范环节的“常客”,它简洁直观的呈现方式、充满吸引力的画面和音乐,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然而,微视频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现今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录制的微视频为了做而做,并没有真正地从课堂出发、从学生出发。所以,微视频的运用要巧妙得当,要真正为美术课堂服务,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术教师在展示画面时可采用远近景切换方式,多方位呈现作品;在塑造和描绘作品细节时可适当放慢视频速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保留制作过程中最主要、精华的环节,节约课堂时间;可多片段示范,穿插于相应教学环节中,逐一突破重难点。

(四)玩转黏土,做传统文化传承者

该课程创新了“诗配画”的艺术形式,通过超轻黏土联结古诗世界,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黏土浮雕的视觉冲击力融合古诗的高雅隽永,就像一杯新中式果茶,让人隽永回味。

除了“诗配画”一课,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传统文化课程,如“火与土的艺术”“青铜艺术”等课程。教师可以用黏土塑造器皿之型,拉近学生和国宝的距离;在“小泥人”一课中,教师也可用黏土材料代替陶土,如此更便于学生操作,从而树立学生的创作信心。

结语

古诗之美,美在意境。苏轼曾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超轻黏土浮雕的制作是“诗配画”的创新形式,其让传统古诗充满童真和活力,用具体形式表现抽象“美”。“人生自有诗意,诗意岁岁相期”,就让超轻黏土这位“老朋友”作灯,照亮孩子们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吧!

【参考文献】

[1]张晨.小学高年段美术课诗配画教学实践:以《清平乐·村居》为例[J].广西教育,2020(37):148-149.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
艺术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学科融合,将春天带入课堂
美术与各学科融合让课堂锦上添花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由一则程序设计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
巧用课前10分钟,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