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

2022-02-25 00:40林松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7期
关键词:实业变迁概念

林松

[摘           要]  近代以来,教育思潮迭起,不断涌现的各种教育概念让人眼花缭乱。试图对“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两个基本概念的形成、演变、运用及社会文化影响进行分析,以揭示近代历史变迁中职业教育的特征,为理解职业教育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    键   词]  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概念变迁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7-0034-03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开始,教育思潮迭起,不断涌现的教育概念让人眼花缭乱。职业教育方面也出现了技艺教育、实业教育、实用主义教育、职业教育、生产教育、生利教育等十数种教育概念。而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为“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概念。本文试图对两个基本概念的形成、演变、运用进行分析,以揭示近代历史变迁中职业教育的特征,为正确理解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变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概念变迁的过程

(一)“实业教育”概念的变迁

“实业教育”正式出现在1906年严复上海商部高等实业学校的演说中,指农工商各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教育。[1][2]为什么用“实业”而不用“工业”一词,很多学者考证来源于日本。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出现实业学堂的称谓。实业教育阶段的历史过程,从两次学制的变迁,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实业学堂”和“实业学校”两个阶段。

实业学堂是近代实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产物,主要由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所发起成立。最初作为江南制造局等农工商矿务机构附设而存在,培养掌握西方技术的专门人才,以应对军事近代化等对新式技能人才的需求。[4]但受保守派的影响,立学宗旨“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5]教育内容保留“三纲五常”等内容;培养目标强调“中西会通”,培养“经世济民”的人才;毕业生纳入科举体系,授于相应功名。所以“实业学堂”阶段,还是传统教育的一种,只是教育内容增加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农、工、商业等方面的技艺,尤其是近代军事工业。但还是存在整体的培养规模较小,教育目标和教育体系等完全照搬西方模式,且受当时的主政官员的影响较大等缺点。

“实业学校”出现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公布的《学校系统令》以培养农工商初中级技术人才。[4]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颁布《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推动教育改革。所以实业学校的出现是受了平民运动、自由民主运动等思潮影响后的产物,虽力争一改过去官治、有名无实、举一而漏百等弊病。[6]但改革时间过短,未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实业教育只是实业和教育的合称,从实业教育代表人物张謇关于实业和教育为父母关系的论断,可以发现实业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实业和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重在模仿而少创设,除了极少欧美化以外,所模仿的完全是日本式。[3]所以不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

(二)“职业教育”概念的变迁

民国政府创立伊始,分别颁布了1912年《学校系统令》到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令》,“实业学校”一变而为“职业学校”,后在各级各类的文件、通告、文章中,都代之以职业教育。实业教育这一通行数十年的称谓彻底变为一个历史概念。“实业教育”至“职业教育”的概念转变期间分别经历了实用主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阶段。

《中国教育史》的作者陈青之,在书中将实用主义教育与军国民教育、国民教育,并列为民国初年的三大教育思潮,足可见其影响之大。[3]实用主义教育成熟的标志性事件为1913年黄炎培发表的《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首倡实用主义教育,三年则发展成熟。黄炎培在详细考察中国多个省市的职业教育,又远赴重洋,赴日本和美国参观其职业教育后,详细思考,而在国内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通过结社和开办杂志宣传其思想。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和《职业与教育》杂志的出版,职业教育概念逐渐发张,而响遍全国,成为一时风潮。

可是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不经会让我们产生疑问。实业教育为什么失去了合法性,而变为职业教育?详细分析当时的教育大家对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原因之所在。“陈独秀称教育应以尊重职业为方针。[7]庄泽宣指出“主要对当时的教育现状感不满”。[8]这种不满一是蒋维乔认为的学生不能升学而乏谋生之技能。[9]另是黄炎培提到为维持应付,或博搜异国成规,为东涂西抹之举。[10]还有朱元善指出“书籍教授、口舌教授、注入教授、静坐教授”等教育方法的失败。[11]可见当时的教育家对实业教育的不满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缺乏改革,还保留着传统教育的方式,脱离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实业教育只是对西方和日本的简单模仿。所以需立足中国实际,开展“教育观念之改变,应社会之需要之改革。[12]

(三)关于“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概念辨析

关于“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概念之争,由来已久。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是内涵相同的两种概念吗?概念变迁的意义何在?在众多研究者中也出现了“完全相同论”“完全不同论”“過程与发展论”等观点。

从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可见,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在内涵、定位、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两者非为一物,只具有相似性。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是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思考的结果。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传统社会没有明确的职业分工,只有简单的士农工商的分类,随着近代实业和大工业的发展,职业细分也越来越清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虽然都在教育救国思想指导下,职业教育才是近代职业教育建构的根本时期,正式确立了职业教育办学目的和原则、办学方针、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端。

二、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一)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概念变迁,是近代职业教育发展主题的转换

根据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实业教育”至“职业教育”的概念变迁是规模和内涵的两重转变,即从注重规模扩张到规模扩张和内涵建设并重的转变;职业教育思想从外部引进到思想引进与教育本土化并重的转变。

具体我们可以认为实业教育是相对于科举和八股为代表的旧教育而称。黄炎培指出实业教育阶段为多设实业学校,普通学校加设实业科,提倡实业补习教育。[13]而这三种方式,都还属于实业教育机构扩张,解决职业教育有和无的问题。庄泽宣就指出:“实业教育,一方面以为一个学校系统里面不可不有他,一方面以为有了他,实业便可振兴。”“职业教育,是用教育方法来救济中途失学而无业可做的青年。”[14]而实际是学校虽然建立,但有名无实,教育问题并未解决。所以才为后来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争埋下了伏笔。

黄炎培通过对中国苏、皖、赣等六省的考察后,在《学校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中提出:“虚名的教育、玩物的教育、平面的教育,盖欲渐改为立体的、实物的教育。”[15]虽然实用主义教育的思想是从美国引进,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职业教育已经在逐渐的本土化。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已经变成了职业教育方法、职业教育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注重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一大批教育家投身职业教育事业,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进一步产生了大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产教育等理论。同时中华职教社等组织在上海、南京等地,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实验区,把职业教育从城市推向了更广阔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践,无论是规模还是思想,也在1926年达到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峰。

(二)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概念变迁,是近代职业教育教育功能的变革

近代职业教育是针对生活发展变化,应对生活需求而生。从最开始的西艺教育到实业教育,应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为救亡图存而生。近代职业教育的概念变迁过程也属于这两种社会功能转换的范畴。这种概念变迁中暗藏的使命从为国家富强到为个人生计的功能转变。实业教育代表人物张謇认为实业教育为富强之本。职业教育的代表人物蔡元培确立的职业教育原则为:是否有职业并具有担当职业的能力?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16]但近代以来教育思想也一直在“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科教兴国”这一条主线上发展而来。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对传统思想的改造,尤其是旧式人才观的改变,体现了较强的文化功能。一是科举制虽已取消,遗毒依在,“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学而优则仕”“君子不器”之类的旧式人才观还支配着教育观念。二是“升学主义”的流行,对学士、硕士、博士等学历的崇拜,实际是原来科举制的变种。三是对女子职业教育的歧视,强调“女德”和“男尊女卑”等。这些弊病,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等思潮,促成的近代对职业平等、职业神圣、男女平等思想的倡导,黄炎培进一步细化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敬业乐群”的职业教育目标和教育与生活、生活与劳动不应脱节的主张。职业教育从精英主义教育向平民主义教育转变,从治术人才主义向厉行技术劳动主义转变,职业教育思想从理论变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三)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概念变迁,是近代职业教育内涵的拓展

实业教育是农、工、商业的技能传授,内容限于西方引进的几个产业,尤其是近代军事工业,但涵盖了西方语言、自然科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有限的学制时间内很难开展专门性和针对性的技艺教育。

职业教育以“职业”为教育单位,包含社会的所有职业门类,课程内容以职业为单位,打破原有的包罗万象的学习内容,读经之类的传统文化课程大为缩小。同时又突出发挥实业教育就存在的与产业联合,强调实践和动手的职业教育的基因。职业教育结构从开始的初、中、高三等实业学堂到甲乙两种实业学校再到初级和高級职业学校,职业教育范围不断缩小。后逐渐演变成专指中等学校阶段的教育,而非实业教育的全阶段教育,形成了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和职业指导三驾齐驱的近代职业教育格局。

同时民国职业教育家纷纷提出应该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蔡元培将职业教育比作房屋,因内容不同而分科、分类,普通教育则为房屋的地基。所以普通教育讲究博,职业教育讲究专和精,注重专门的技能。同时积极引进职业心理学、职业指导学等相关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并积极运用,职业教育的质与量都得到很大提升。民国以来,出版了93本职业教育相关著作,十多本职业教育原理类著作,出版了《职业与教育》等一批杂志,开展了大量的职业教育专题研究,推动了职业教育理论的形成,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推进了职业教育的中国化。

近代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不断大众化、科学化和中国化的过程。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概念变迁,只是它的表象特征,其背后蕴含丰富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背景。揭示其发展的变迁历程,认识其发展的意义,有助于深化对职业教育理论的认识,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而现在职业教育“类型论”的出现和“双高”职业学校的建设实践,又进一步深化了对职业教育理论的认识。探索职业教育理论之路,还需要我们结合实践不断探索,形成一条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419.

[2]彭荧,熊兴耀,夏金星.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几组关键词的追踪分析[J].职教论坛,2006(12):62.

[3]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0:592.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419.

[5]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47

[6]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4.

[7]吴国荣.清末民初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1.

[8]米婧.二十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15.

[9]米婧.二十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

[10]黄炎培.职业教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3.

[11]米婧.二十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

[12]米婧.二十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52.

[13]黄炎培.职业教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9.

[14]米婧.二十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26.

[15]黄炎培.职业教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3.

[16]刘新科,栗洪武.中外教育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54.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实业变迁概念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薛济萍:坚守实业 彰显家国情怀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董明珠、宗庆后等50位企业家为中国实业代言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