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院校一体化的高职护理人文关怀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2-02-25 00:40刘琴邹金梅潘燕陈旭叶芳钟昌桃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7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课程体系

刘琴 邹金梅 潘燕 陈旭 叶芳 钟昌桃

[摘           要]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护理人文已成为护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文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有着重要影响,而目前护理专业人文关怀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学时占比偏小、课程种类单一、课程体系缺乏序贯性与系统性等问题。研究以“突出护理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促进护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构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院校一体化的高职护理人文关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人文关怀课程模块、护理专业性人文关怀模块与人文素质拓展模块,从入学教育阶段、在校教育阶段、岗前培训与临床实习阶段实施教学,以提高高职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并为其他同类院校护理人文关怀教育提供重要实践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护理;院校一体化;人文关怀;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7-0046-03

人文关怀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和本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而人文关怀能力是护理人员实施人文关怀时必备的基本能力,是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2-3]。护理专业学生(护生)是护理队伍的生力军与后备力量,其具备的人文关怀能力将影响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美国护理院校联合会首次在《高等护理教育专业标准》中明确将关怀列为护理人才培养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提出应注重对护生关爱能力的培养[4]。且《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护理专业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5]。由此可见,人文关怀能力是评价合格护理人员的重要指标。

目前,国内多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水平较低并亟待提高[6-9]。人文关怀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的共同促进下,通过教育与实践习得的。Noddings[10]的关怀教育理论和Watson[11]的人性化照护理论认为,开设关怀课程并进行临床实践训练有助于培养护理人员的关怀能力。而护理关怀课程是支撑人文教育的基础。因此,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人文关怀课程体系的实施,从而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一、护理人文关怀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素养课程学时占比偏少

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关怀课程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6%~17%,护理本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12.72%,专科为4.2%,低于美国、德国的20%~30%,以及英国、日本的10%~15%[12]。谭佳慧等[13]对160所护理院校开设的护理人文课程学时情况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护理专业人文课程开设不尽合理,平均理论课均不足30学时,实践课不足5学时。郑洁等[14]对山西省6所高等护理本科专业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人文课程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均超过了40%。表明护理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人文课程,但人文关怀课程学时总体偏少。

(二)人文素养课程种类单一

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形式受限于以学科为基础的设置模式,以生物医学课程为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较少。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内部,以意识形态和政治类课程为主,医学人文课程比例较少,课程设置面不够广泛,内容相对单一[15];设置的人文关怀课程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的种类较少,未充分考虑到护生的兴趣与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14];且不同院校之间人文课程开设的数量与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吴玉华等[16]对我国人文关怀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文关怀课程开设的门类及课程的学时数较之前有所改善,但各医学院校人文关怀课程门类差距较大。孙宝志[17]对全国69所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8%的院校开设了护理心理学,开设护理伦理学的院校占比35%,开设卫生法学的院校达到35%,开设社会医学的院校仅占比6%。

(三)人文课程体系缺乏序贯性与系统性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三段式——医学基础课阶段、专业课阶段以及临床实习阶段,而人文关怀课程多设置在基础课阶段,未全程贯穿医学教育,导致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缺乏横向的关联性与纵向的序贯性。主要体现在护理人文课程在内容上与专业学科脱节,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不能相互渗透,缺乏综合课程;且目前大部分与护理相关的人文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导致人文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脱节;且临床实习阶段基本未开设医学人文必修课,导致人文课程仅停留在理论方面,缺少与医学实践的融合[18-20],多数院校普遍将重点放在人文教育显性课程的开发,对隐性课程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二、院校一体化的显性与隐性课程融合的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入学教育阶段

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校园环境与氛围,如“智慧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的优美校园环境以及文明、诚信、尊重、关爱的氛围对新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开学典礼、参观校史展览馆、聘请学校知名教授讲解校史等形式,向新生介绍学校发展的历史、辉煌的历程,以及近年来学校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学校的专业特色、发展优势,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优秀毕业生以及杰出校友对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让护生感知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邀请临床护理专家和优秀毕业生代表(最美护士或抗疫英雄)到校参与新生入学教育,介绍护理工作的性质、护理工作岗位能力及人文素质要求和护理行业发展最新動态,同时进行南丁格尔誓言的宣誓活动,让护生感知护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二)在校教育阶段

以“突出护理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促进护生全面发展”为指导,重构具有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在原有素质目标的基础上,增设并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修订课程教学计划,构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护理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1.显性课程的设置

包括公共基础人文关怀课程模块、护理专业性人文关怀模块与人文素质拓展模块。第一学年,即人文关怀理念的导入阶段。主要包括以文化知识为主的公共基础人文关怀课程和护理公共人文课程。公共基础模块包括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护理公共人文课程包括护理礼仪、护患沟通。

第二學年,即护理关怀教育与关怀实践的融合阶段,护理专业性人文关怀模块(核心课程模块)与人文素质拓展模块开设于此阶段。护理专业性人文关怀模块主要包括:护理心理、护理美学概论、护理伦理与法规、护士人文修养、多元文化与护理;人文素质拓展模块: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护士功能扩展所需要的课程中融入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模块,加强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之间的相融性。如按照全生命周期人文关怀分为母婴照护、婴幼儿期照护、儿童期照护、成年期照护、老年期照护、安宁疗护等专题,增加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体验式教学模块。

2.隐性课程的设置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与社团活动,在隐性课程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为护生创设实践情境和锻炼机会,如开学典礼、授帽仪式及宣誓活动、到敬老院开展关爱老人活动、“5.12”国际护士节晚会、贫困生社会实践活动、护理操作技能大赛、护理小讲课比赛、护理礼仪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优秀毕业生榜样教育、红十字会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通过第二课堂让护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和展现各种场合中的人文关怀,促使护生将理论知识及专业价值观在实践中得以内化。

(三)岗前培训阶段

根据专家咨询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经验,选择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李慧玲主编的《护理人文关怀》,刘惠军、强万敏主编的《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刘义兰、胡德英、杨春主编的《护理人文关怀理论与实践》作为培训的参考资料。将人文关怀相关内容纳入实习前集中两周的培训计划中,如护理礼仪、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原理和技能、告知坏消息与患者情绪管理技能、冲突情境下的护患沟通与临终关怀。通过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系列专题讲座与实践训练,强化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与相关理论知识,为临床实习人文关怀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临床实习阶段

第三学年为临床实习阶段,即护理关怀教育与关怀实践阶段。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护理专业性人文关怀课程及人文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在此阶段依托护生实习得以实践,培训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人文教育方法,加强护生对人文相关知识的掌握,将关爱信念转化为自觉行为,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从而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1.理论提升

医院根据专科特色与护理工作岗位的需求,每四周开展一次人文关怀专题培训,以集中讲授的形式进行。授课老师为临床护理专家与学校人文教研室的老师,其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有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人文理论知识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授课内容包括人文关怀的理念、发展和关怀十大要素、护理安全中的人文关怀、中医护理中的人文特色、舒缓护理实践、护士社交礼仪、美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护理伦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手术室人文护理与沟通技巧等。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提供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元素的临床实践案例,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灌输人文关怀理念,进一步强化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以便护生在临床实习中更好地关怀患者。

2.实践拓展

在实习期间,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定期推送人文关怀故事与案例,并由临床科室带教小组成员将人文关怀融入专科护理全程教学,开展人文关怀训练,如组织护生开展护患沟通情景模拟演示,注重培养护生沟通的技巧。通过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感受护患关系的真实性,使其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从而对患者产生同理心;选择恰当的案例(肿瘤患者、烧伤患者、外科术后疼痛的患者)进行护理查房,护生观察临床带教教师如何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感受教师对患者的关怀照顾,带教老师鼓励并指导护生与患者交流,使其与患者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鼓励护生反思临床的关怀或不关怀行为,并书写反思日记。且医院将人文关怀能力纳入出科考核即在出科技能考评中,将人文关怀融入评分细则,赋予分值,量化评价。

三、小结

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的护理人文关怀课程存在学时占比偏小、课程种类单一、课程体系缺乏序贯性与系统性等问题。而构建系统的护理专业人文课程体系,是完善和发展我国高等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保障。本研究构建了院校一体化的高职护理人文关怀课程体系即从入学教育阶段、在校教育阶段、岗前培训阶段与临床实习阶段,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深度融合,通过实施课程教学以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后续研究将进一步验证课程实施的效果,使其逐渐发展成为更完善的体系,为其他同类院校护生的人文关怀教育提供重要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10-26.

[2]张蕾.论医科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2,19(10):182.

[3]单伟颖,任忠敏,桑瑞兰.高等护理教育促进临床护理人文关怀的策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0):898-899.

[4]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The essentials of master’s education for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Z],1998.

[5]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Z],2016.

[6]郭慧芳,丛潛,刘启贵.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3):447-449.

[7]王悦齐,刘芳.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J].全科护理,2018(2):229-231.

[8]陈光毅,郑翠红,李华萍.407名高职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4):409-412.

[9]周艳辉,郭紫璆,宋晓燕,等.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2):34-36.

[10]Noddings N.Caring,social policy,and homelessness[J].Theor Med Bioeth,2002,23(6):441-454.

[11]Watson J.Caring science as context[M].Colorado: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2008:16-18.

[12]韦莹.将人文关怀理念渗透护理教育中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9):66-67.

[13]谭佳慧,李红玉.健康中国背景下护理人文课程开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4):1283-1286.

[14]郑洁,李琦,薛博文,等.山西省高等护理本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现状[J].护理研究,2021,35(19):3514-3517.

[15]宫亮,周向东,熊玮.国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特点和我国的现状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106-107.

[16]吴玉华,赵光,刘江恒,等.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91-92.

[17]孙宝志.全球视野下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出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3,34(7):1-4.

[18]崔丽艳.提升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教育模式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8):171.

[19]梁蓉,杨支兰,孙建萍,等.国内外护理教育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18,16(10):1171-1174.

[20]李淑玲,杨晨,路海,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开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8,41(1):9-11.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课程体系
人文时光(组诗)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人文社科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