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阅读背景下书籍装帧课程中纸质书设计的未来

2022-02-25 23:51史明岑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7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阅读者电子书

史明岑

[摘           要]  在书籍装帧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历经十年完整的实践经历和观察,发现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行业的现状是悲观的,纸质书的兴衰历程让学生唏嘘不已。尤其是生长在电子时代的青少年们,在设计实践中频频发出设问:究竟是不是该放弃纸质书了?不断思考阅读习惯的变革是否会让纸质书的未来最终走向灭亡。从差异化设计的角度,解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深刻感悟,什么是可以让纸质书长久流行的秘诀。

[关    键   词]  数字化;书籍装帧;纸质书;差异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7-0133-03

近些年来,“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这个词备受关注,“数字化”就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數字技术,涉及计算、存储、传输、交互等。“转型”,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总的来说,就是要从传统方式转变到数字技术。①

同时,对出版行业而言,我国数字化出版也进入了较快发展的阶段。《2017—2022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提到,产业融合逐渐深入,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大众传播领域不断发展,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改变,新媒体传播方式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互动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数字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内容的编辑、制作、印刷、复制、发行、传播和消费都与技术进步紧密相关。②

在知网中谈到与数字化书籍相关的文章有近两万条,其中不乏谈论书籍设计在数字化阅读背景下的转型。的确,数字化书籍的便捷性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与传统纸书的争夺愈演愈烈。在书籍装帧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正处于数字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原住民——高职学校的学生对数字阅读设备更加偏好,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总是会讨论一个陈旧的问题“传统的纸质书究竟会不会消亡”。这个问题的终结也多被学生主观认作传统纸质书是存在的艺术品。我不断反思,在数字化阅读背景下,传统纸质书的未来发展究竟在哪里。

在近两年课程实践中,我首先从心理学角度向学生解读纸质书的不可替代性。

一、从脑科学属性解读纸质书的不可替代性

科普作家喻柏雅曾经在2020年《读库》中讨论过“纸质书究竟会不会消亡”这一问题。从脑科学解读了电子书无法取代纸书的原因。

文中提到:“当我们拿到一本纸质书以后,会在大脑中建立一张认知地图。”③从物理属性来看,它更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在翻阅目录的同时,已经在构建这本书的知识系统,这个过程更像是利玛窦的《记忆宫殿》里用地点定桩的方法架构空间性知识体系。阅读过程相当于一次空间探索,对一本书认知地图的建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觉

我们对知识的回忆表现为空间记忆。对书里的某个段落、某句话、某一页配图等,我们会直接想到是在书本、页面上的某一个位置。在教学中我会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用视觉架构认知地图的例子:钱锺书和杨绛的家里没有多少书,他们需要的时候就到图书馆拿,好像脑子里有一张地图。别人请教冷僻的问题,他随口报出:你去哪里找哪本书,在哪个部分上能查到。他对书籍的记忆是身体感觉和空间式的。同时我们会在书页里做笔记、写感想,这些都会帮助我们记忆起书里的内容。

(二)触觉和动作

触觉和运动觉也起主要作用。在阅读传统纸书时,由翻页感受到左右手两边的重量变化,由皮肤和肌肉感知到的物理变化也能帮助我们定位、记忆文字的位置。与拿kindle看书相比,阅读纸质书更能准确排列整本书的逻辑顺序。是因为阅读纸书时,双手感知到的物理变化是与故事进程相伴发生的。而阅读电子书,不存在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线索来辅助我们记忆故事内容。阅读知识类书籍,纸书的优势更明显,因为知识类的书建立在“逻辑流”的基础上,而双手带来的“顺序感”是把握逻辑流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传统的纸书是空间性的,就好比一座建筑,而电子书是线性的,所有的字体、字号大小比较固定,排版格式都相对统一,除了文字之外并没有利于识别的记忆点,阅读电子书更像以前人在学习外语,靠听来提取重要内容,无法形成空间式记忆,难以架构认知地图,电子书所承载的内容自然不利于提取。

(三)听觉

在课程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体验,是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内听觉。我们在阅读时会不自觉产生默读行为,大脑中并行着语音加工和语义加工两条线。默读时我们大脑听觉的皮层被激活,同时也帮助我们进行语义的理解。只有默读的速度与神经元放点频率一致,文字信息才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加工。默读太快或太慢都会打乱神经元的节奏,难以传递语音韵律之美。

电子书的缺陷是界面的重复感让阅读者容易读得太快,由于语音加工跟不上就难以对文本进行深度加工。而提到有声书,在阅读中视觉与听觉对文字的加工是相辅相成的,有声书只剩下听觉参与,阅读效率会大打折扣。声音是线性的,过去了就很难再被提起形成重复刺激,而长时记忆的形成,需要外部信号不断重复刺激。因此,听书能回忆起来的内容寥寥无几。

(四)嗅觉

嗅觉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说书有香气,这不是一个修辞。书的气味主要源自纸张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所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人类可以分辨多达一万亿种不同的气味,远远高于人眼对色彩(几百万种)和人耳对音调(约五十万种)的分辨。跟视觉和听觉记忆相比,嗅觉记忆不仅难以遗忘,还不易受到干扰。因为嗅觉信息不需要经过丘脑的中继,而是经嗅球直接传入嗅觉皮层以及杏仁核、海马体。杏仁核主司情绪记忆,海马体主司空间记忆,两者互相作用。因此,当我们读书时闻到的书香和情绪发生了联结,就会条件反射般激起阅读时的情绪。而让电子书散发书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读书,应是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参与的过程,我们能回想起阅读某本书的感觉和场景,是因为大脑中表征空间认知地图的海马体,同时也表征着多种感觉经验。传统纸书的尺寸、重量、装帧、排版能加深我们对内容的记忆,在读一本书时所处空间触发的五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记忆的一个心理学原理是:线索越多、越丰富,记忆越容易被提取。与纸质书相处的过程,存在多个空间的交互,而电子书所提供的记忆线索相对单一。

二、用“差异化”来概括书籍装帧的现状

当学生可以通过“五感”体验来认知传统纸质的重要性时,其实已经打开了设计的大门。在知网收录的文章中,大部分从设计的角度解读了未来纸质书的发展方向,不乏有相当精湛的设计方法和趋势,也为书籍装帧课程的教学做了很有效的启发。

在教学中历经了十年完整的实践和观察,其实设计现状并不容乐观。我引入了“差异化”这个词概括书籍装帧的现状。这个概念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被提起并流行起来。20世纪50~70年代期间,日本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那时候人们对“机器制造”“技术先进”的追求都非常热切。随着技术层面的竞争逐渐激化,人们开始关注到“差异化”。然而在我看来,这个概念导致商业化的发展渐渐“误入歧途”。作为书籍装帧的当下,市场开始出现许多不寻常、非主流且古怪的装帧产品,随着越来越多不寻常的东西出现,这只是为了突出所谓的“不同”,但实际上阅读者想要的不是简简单单的“有差异”——过度复杂的书籍结构、毫无美感的腰封设计以及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勒口文字等,相当多的过度设计导致很多学生在做书时,以其标榜“独特”“新穎”“与众不同”“面面俱到”……

三、用“四个维度”来展望纸质书发展的未来

“书籍装帧设计”重点在于“装帧”。毋庸置疑,一本好书外观与实用性兼备才能够更受人们喜爱。我们如何用设计抓住受众的心,“长久流行”可以来概括一个好的设计法则,同时“长久流行”是每个做书的人都期待和想拥有的。究竟什么可以让纸质书长久流行?

(一)动机

德国社会学者霍斯特李特尔在论文《设计师的动机》中提道:“有一样东西一直引领着设计师往前走,那是为了建设一个更理想的社会决心,他们试图运用任何方式,并仔细追踪到预期行动的后果。”抱着这样决心的设计师并不在少数。在课程实践中,我和学生提到一位日本设计师水野学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追求优质设计的同时,时刻追求对社会的贡献。

当今的书籍装帧设计市场好比一个甜甜圈,甜甜圈中间的空洞正是人们想要的,但现在却什么都没有。书籍装帧设计中能够长久流行的秘诀,在于我们需要十分清楚阅读者的需求,不需这本书设计得有多繁复和华丽,但需要它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使用中产生价值。在如今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更多人倾向于追求自己的个性,以满足自己的精神乐园,因此许多商家和设计者便瞄准了这样的趋势,极力打造贴合受众和阅读者需求的设计。但是,日渐庞大而且多样的大众需求使设计者渐渐麻木,快餐式设计文化在时间的流逝中开始凸显其弱点,空有其表而没有实际用处。

那阅读者究竟想要什么呢?首先我们可以来看一下科技带来的电子书可以给读者带来什么:(1)低廉的阅读价格。(2)丰富的书籍选择。(3)更加方便的试读体验。(4)不断改进的翻阅体验。(5)更加健康的护眼体验……看得出,如果仅仅是阅读书籍内容,电子书应该是囊括了大部分的优势,以至大量的阅读者选择了电子书。

(二)媒介

日本平面设计师杉浦康平曾在“最美的书评选中”提道,“作为一个有重量感的OBJECT(物体),一本有着实体的书,它在‘这一侧’的空间里占据着一个实实在在的位置。手的触感、纸的质感、印刷的文字,还有版面设计那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一些的相辅相成,形成了眼花缭乱的存在感。”杉浦康平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这一侧”是相对存在液晶屏幕“那一侧”的空间而言的。这个扎扎实实的“存在”决定了一切。

书是和人交流沟通的“载体”,书籍装帧的过程需要基于这个“载体”的特点,设计出“文字”与“人”沟通的桥梁,书籍装帧设计需要能够承载起书籍的内容。如何让文字内容和信息有效、合适地传达给阅读者,让这个载体承载起信息本身,是一个设计者的责任。

阅读者通过眼睛看到一本书,用手感知它的材质、体会到这本书的质感、猜测它的重量,在不断的接触中,感知这本书每一页的肌理。如果书中每一个被感知到的“载体”都符合这本书文字内容本身,最大限度地被阅读者认可,那么这个“载体”无疑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并且可以和阅读者产生共鸣。好的设计是能够触发“五感”的“载体”。

(三)传统与文化

传统的纸质书本身应有的设计点在哪里,并不是像目前市面上在封面、封底上堆砌花纹、图案,做出一些看似吸引人眼球的装饰物,也不是用一些古怪的、不符合美感的字体来渲染这本书的“差异化”。而是应该回到纸质书区别于电子书的特点,寻求它为什么可以不被淘汰的原因。

书籍装帧设计不应该是贴花做图案,而更应该是从空间的角度出发,从传统和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设计手段可以让受众的“五感”激发起对文化内涵的认知。材质、版面、图形与文字的搭配、翻折形成的空间形态、古代书籍结构的借鉴、传统结构与当今阅读模式流程的结合,这些都可以给书籍设计带来创新。

(四)立体的思维模型

书,不是平面的载体,是在翻阅的过程中构建的立体形态,是在翻阅之中产生的思考模型、迸发的智慧火花,如果纸质书只能带来视觉上单一的感官体验,或是过于烦琐的设计,并不能激起受众的共鸣。当今书籍装帧设计“创造长久流行”的关键之一,是从翻开封面的那一刹那就和人的各种感官产生的联结。中国人的思维模型更加趋向于平面化,不论从古代雕塑还是建筑中,都能感觉到我们的思维模型更适合于做平面的构成、图案的绘制——给文字加装饰、在版面上画纹样、做漂亮的配色和烦琐的图示。但是设计不是装饰,一个有灵魂的设计,永远是在研究结构。书籍更是如此,只有把握住这个才能体现出其与电子书的真正“差异化”。

设计离不开市场,只有时刻关注到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才可以把握住书籍装帧“长久流行”的秘诀。设计实质上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当你需要准备表达你想传达的东西以及展现一个特别的想法或概念的时候,设计便非常有效。我们不能等到当传统的纸质书变成艺术品需要研究时,再去考虑如何设计。正如水野学所想——引领设计师一直前进的理念是通过设计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不仅限于当下,还有未来。

在此,本课程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深深地感受到书籍装帧设计的变革,在教学实践中,也能感受到学生从对纸质书的偏见到渐渐改变对其的看法。虽然电子化阅读是当今的趋势,但书更加应该以一种“差异化设计”的形态矗立在文化的氛围中。只有有了适当的“差异化”设计,让受众的思想和思考维度更加活跃,有更加多的创造性灵感迸发,在文化和传统延续的同时,才可以进一步让纸质书的未来发展有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黄瑞芬.数字媒体环境与视觉艺术创新[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9.

[2]舒羿.数字出版背景下知识付费平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9.

[3]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最美的书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阅读者电子书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镜头中的阅读者
谈谈电子书
美学思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论“三者”教会学生“用脑”写作文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及对现代的影响
书籍装帧设计中内容与形式和谐关系的探究研究
浅谈日语文学的创作背景对当今阅读者的影响
电子书可以帮助提高儿童的词汇量
海豚出版社举行书籍装帧艺术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