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2022-02-25 23:51施微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7期
关键词:动机育人心理健康

施微

[摘           要]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的心理成长具有先天性,能利用经验自我选择,在接收环境信息及了解个人需求的前提下针对个人行为灵活做出选择,自我决定可指引个体做出有益自身发展或自身感兴趣的行为,自我决定帮助个体形成内部动机,加之外在信息更新扩充可调节个人行为。自我决定理论包括较多动机类型,动态观察这些动机能对学习者进行综合性评估,为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助力。如何应用自我决定理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探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方略,以期为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自我决定理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7-0178-03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加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如下:其一,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先天因素,以驱动学生自我选择为指向进行教学实践,使心理健康教育阻力得以减轻,帮助学生在感兴趣且利于个人发展的行为作用下解决心理问题;其二,挖掘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潜能,将外在环境信息转化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动能,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事半功倍;其三,为发挥自我决定理论的育人作用,高职院校会加强心理教育改革,推动育人举措更新,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与时俱进。基于此,为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方略尤为重要。

一、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要点

(一)把握动机促进课改

自我决定理论主要动机有以下几个,这些动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因:一是内部动机。高职学生固有的能力发展、追求新奇、接受挑战、勇于探索的倾向属于内部动机,这与学生满足感、兴趣点等方面有关,属于自我决定原型。其中,了解刺激型指的是学生为获取新知、探析客观事物、满足好奇心而自学;取得成就型是指学生为完成某项任务、达到某个目的而学习;体验刺激型是指学生可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将令自己感到愉悦视为学习动机;二是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指的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不感兴趣,而在获得可分离结果的倾向下参与学习实践。其中,外在调节型指的是学生遵循外部规则,期待获得心理健康教育“附加值”,外部动机可有效改变学习结果;摄入调节型是指学生并未完全遵循外在规则,对动机有所控制,若外在规则与个人价值追求不符那么将失去驱动能力;认同调节型主要是指学生对某个规则或目标有意识地加以识别评价,若发现评价结果对个人发展有益就会将其一部分纳入自我动机,学生将自己视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的主体,学习冲突相对较少,自我决定成分相对较多,属于自主性最强的外部动机;三是无动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缺乏自我决定能力,其特点是学生意识不到学习行为与结果两者间的关联,对心理健康教育丝毫不感兴趣,并无任何内在或外在调节促其学习实践,无动机学习心理知识让学生感到毫无意义,学习兴趣较低,自主性较差,育人阻力较大。基于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需在认同调节型动机及内部动机上下功夫,为学生探索内心世界、优化学习体验、改善行为结果給予支持,使学生能感觉到心理健康课程对自己发展有益,继而能主动学习,疏通心理健康教育阻力,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二)理论整合加强课改

自我决定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由瑞安、德西两位美国心理学家研究提出,该理论的基础为人本主义动机,此动机强调个体的能动作用,基本假设为人具有积极自主性,心理成长倾向与生俱来,通过努力可适应环境并迎接挑战,将自我与实践经验整合到一起。理论指出,内在心理成长倾向应有外部环境作为支撑,为内在成长源源不断提供养分,其间涉及基本心理需求理论及有机整合理论,使个体可整合调节、认同调节、内摄调节、外部调节。自我决定理论指出自我高度整合是决定自我行为的动机,主要包括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整合需建立在关系需求、能力需求、自主需求的前提下,继而促进个体发展,保障个体心理状态积极且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基于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需对学生基本需求有所了解,使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汲取可建立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而非受教师或考试的控制,引领学生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心理健康学习任务,同时可强化心理素养,将心理健康教育看作个人与外界相互关联的重要条件,促其外部动机内化及内部动机生成,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感动轻松愉悦。

(三)深入全面高效课改

自我决定理论内涵丰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需意识到该理论综合性强的特点,拓宽课改思路,深入全面地开展课改活动。研究指出,自主学习心理健康本质是动机驱动,将动机与元认知策略关联在一起,可增强自我决定动机的连续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决定程度与元认知策略应用频率呈正相关。基于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需“教”“学”兼顾,一方面从调动学生心理健康学习自主性为出发点深入教改,丰富教学举措,另一方面从元认知典型学习策略视角切入引领学生认知过程自我监控,有策略地学习心理健康课程,主要策略分为调节、监控、计划三类,其中调节策略与教学举措关系紧密,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促进学生采取补救措施调整认知策略,达到“教”“学”联动的目的。这就需要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发展性及灵动性,不断吸纳生成性教育资源,依据高职学生接受能力、学习反馈、随堂表现、综合需求深入课改,继而基于元认知帮助学生获取学习动机,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有效性[1]。

二、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框架

(一)前期调研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受益对象是学生群体,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进行前期调研,了解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极为重要,为的是在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因素的同时可抓住学生外在动机、内部动机加强课改,规避无动机因素对课改带来的阻力,将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关注个人心理健康视为课程改革着力点,保障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兴趣,认为学习可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有益。在前期调研中还需注重凸显高职院校育人优势,从学生专业发展及高职人才专业培养角度出发确定课改目标,如助学生提升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心理危机自我干预能力等,促进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同时心理健康得到成长[2]。

(二)结构合理

通过前期调研在了解“教”“学”情况的基础上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保障课程结构合理:一是结构组织。打造问题、经验、学科一体化的综合课程,为的是围绕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及成长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改,注重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充分利用,还需将心理健康视为包括选学课程、必修课程在内的系统性学科,使学生可根据需求有效解决个性化问题、普遍性问题,同时设置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前者侧重对高职学生价值观、职业观、人生观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后者是一切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益课程的统称,包括各类实践活动,有家庭、社区、企业及心理卫生专业机构等主体参与其中;二是结构设计。以认知取向、行为取向、人格取向为基础设计心理健康课程结构,上述三点既独立又并存,通过课程结构设计兼容并蓄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层面上达成共识,使高职学生健全人格、养成良好习惯、树立法治意识,塑造正确“三观”,继而满足自我发展需求;三是结构发展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相关课程变革需遵循本土性原则,为的是展现高职教育特色,把本地区育人资源融入课程,还需推行开放性原则,助力课程灵活多样并不断向外延展,拓宽课程覆盖范围,有效发挥自我决定理论整合性强的育人作用,在过程性原则要求下理顺结构变化思路,不可随意变动课程结构,保障课程改革规范高效。

(三)科学评价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无法一劳永逸,要在过程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及本土性原则共同作用下推动课程发展,使改革活动可持续开展,为使阶段性、周期性、生本性课改有据可依,除根据以往经验、课改标准制定实践方案外,还需做好课程改革成果评价工作,定量、定性得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对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活动等课程进行专项评价,将主题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充实、资料是否广泛、教案是否灵活等方面视为评价的支点,同时把学生需求满足度及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的发展情况转变为评价依据,继而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指明方向[3]。

三、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

(一)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涉及人际关系、挫折、情绪、自我意识、人格等方面的内容,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改革后需围绕学生行为及需求动机保障课程内容相互关联,形成具有整体性的课程,在学生内在动机影响下从感性认知视角切入输出教育内容,学生受经验、成长需要、学习兴趣带动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改变行为,用新知识健全内在动机,指引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保障有关课程集心理训练、实践体验、知识传授于一体。课程改革后固有育人内容合并拆分,可依托“导课—认知”“发展长处—理解并运用正向心理资源”“发现美好—提升正向感知能力”“点亮希望—学习并形成正向思维”等课程单元聚合教育内容,注重强化学生内在“自我”,助其形成健全人格,磨砺意志品质,增强抗挫折能力,提升社交能力,可感受到幸福,继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育人目的[4]。

(二)针对课程理念进行改革

首先,形成信息化课改理念。注重运用数字技术聚合线上资源,将微课、慕课等云端课程视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扩充来源,使教师可根据学生内在动机、外在动机灵活调整育人内容,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来讲有吸引力,可帮助学生人格、习惯、“三观”等方面有所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同时在视频、音频、图片等媒介助力下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继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自我决定理论的育人作用。其次,推行校政企合作课改理念。新时代课程思政要在所有教育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亦需涌入“大思政”熱潮,挖掘思政元素,使学生能在旗帜鲜明、“四个自信”的前提下学习成长,同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可摆正岗位实训心态,迎接实训挑战,在此过程中磨砺意志、优化品格、拔高能力,如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学能力等。高职院校亦需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机会,丰富课程活动,多思路育人,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学习攀岩、滑冰等体育运动,参与公益活动,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会得以优化,树立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学会控制情绪,达到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多场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目的。最后,实施三全育人理念。其目的是全程、全员、全方位地发挥自我决定理论的育人作用,引领校园环境、社团活动、辅导员工作等方面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驱动相关课程改革,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得以提高。

(三)针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第一,注重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做好顶层设计,在凸显高职教育优势、借鉴教育实践经验、充分把握学情的前提下制定课改方案,使课改目标、思路、标准等内容更为清晰明确,为自我决定理论渗透与起效理顺思路。第二,关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动态,侧重剖析学生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调整教育计划,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被学生所期待,可优化其学习感受,对学生思想情感、人格、习惯、“三观”等方面个性化发展有益。第三,加强课程改革监督,立足第三方发现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改阻力,在教育资源聚合、教法创新、专业培训等方面协助课改,加之考评机制、教育反馈等机制的合理运用,推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深化改革[5]。

四、结语

综上所述,自我决定理论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有点燃学生自学热情、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等积极意义。基于此,高职院校需把握动机、理论整合并深入全面地运用该理论,做好前期调研工作,保障课程结构合理且契合学情,做好课改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针对课程内容、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宋秀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设计与实践探索[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1(11):50-51.

[2]林月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效果评价报告[J].中外交流,2021,28(2):1223-1224.

[3]戴朝晖.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与改革思考[J].才智,2021(10):100-102.

[4]郑春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20):42-44.

[5]程小红.网络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0(16):85-88.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动机育人心理健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