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中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2022-02-25 04:09王玲
江西农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气象部门强降雨气象

王玲

(仪陇县气象局,四川 南充 637676)

现代农业是区分于传统同业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主要特点是:以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萌发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摒弃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思路,由顺应自然转变成自觉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既注重经验,更要尊重科学。在农业生产中,自然气候的影响十分重要,而建成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有效防御各类气象灾害,是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1 现代农业发展中气象为农服务建设的重点

1.1 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的建设成果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着重指出: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将之确立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1]。在农业生产中,自然气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全年风调雨顺,则不仅当年能够获得丰收,还有助于为来年的作物耕种提前做好规划。但自然气候的变化不可能总是符合人们的设想,而如何应对极端恶劣的自然气候,确保农业生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保证产量,则需气象部门的配合。实际上,近年来每逢秋收季,收获的喜悦不仅藏在坠弯了腰的稻穗里、累累硕果的枝头上,更在收获者的欢声笑语间。而这份“喜悦”同样有气象部门的守护。比如自2018年以来,我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便连年发布,得益于气象部门正式启动的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工作,全国各地的种植户均可以依照天气形势,算准时机,安心地种植及收获[2]。例如,中国气象局2018年的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建设工作的成果为:第一,针对国内外粮食总产量预报的准确率稳定在95%~98%区间内;第二,仅在2018年,我国新建成的农业气象示范田便多达1858块,总示范面积达到84000公顷;第三,“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覆盖范围接近10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在互联网平台中的惠及对象(注册用户)数量达到37.6万;第五,与农业气象相关的配套服务建设成果为:研发了76项农业保险天气指数,开展了涵盖粮、油、水产、畜牧、中药材等60多种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其他具体的成果如图1所示。

图1 2018年我国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的建设成果

1.2 不断提高极端天气预警能力

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的另一个重点在于:不断提高极端天气的预警能力,达到“助建平安乡村”的目的[3]。不断提高极端天气的预警能力产生的带动作用如图2所示。气象部门将科技创新视为提高为农服务业务能力和水平的第一生产力,将气象科技元素融入农村建设,全面带入田间地头。具体的案例为:在2018年7月中旬,重庆市酉阳县五福镇龙沙村降下瓢泼大雨。据当时统计,24小时内累计降雨量超过150毫米。在此种极端天气下,抢收农作物已经不现实,人民群众如果无法及时转移,则必定面临生命危险。面对此种情况,当地气象部门迅速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经由突发事件预警平台,针对雨情进行“一时一报”。为保证万无一失,当地政府要求气象部门对每家每户进行电话联系,务必保证所有人都能及时接到通知。因为预警十分及时,该村70多名村民全部安全转移,并没有出现任何伤损。由此可见,不断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预警能力至关重要,必须予以重视。

图2 强化农村气象服务,提高对极端天气预警能力的带动作用

1.3 强化气象服务辅助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强化气象服务辅助能力的本质在于开发气候资源,最终目的在于“服务美丽乡村建设”[4]。气象部门需根据农村的自然优势,完成对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借助科技,扶植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具体而言:第一,需从整体高度对本地区自然资源进行整体认识,注重提升对太阳能、风电场风速、风电功率的监测与预报水平。第二,提高对清洁能源开发及利用的重视程度,全面推进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的精细化普查和开发利用评估。比如某地农村地势开阔,可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产生的电能专用于局部农业生产,无需并入国家电网,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第三,针对农村特色旅游资源和气候资源进行开发,需要开展旅游气候资源的区划和评价、负氧离子含量等旅游资源的调研,最终打造特色旅游招牌。上述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充分考虑到后续应用之后一旦出现风险项,应如何应对。只有配套处理机制齐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2 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气象灾害防御问题梳理

2.1 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

2.1.1气象灾害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

现代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气象灾害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比如我国南方,每年5月底-7月,很有可能出现强降雨及洪涝灾害;如果地区是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中的温带亚干旱区,则会出现“十年九旱”的情况,特别是春季播种期,缺水现象十分严重。

2.1.2农业气候灾害有一定的区域性

气候变化情况与一个区域的地形地貌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江河湖泊较为集中的区域通常会发生强降雨,因为该区域空气中水分含量很高,在高温的影响下,大量水分在吸收热量后会蒸发,进入云层后形成强降雨。若是江河湖泊的周围有山区,则被山环绕地区的降雨量会超过其他地区。

2.1.3气候灾害常常具有“连锁反应”

极端气候灾害的出现并不是单独的,常常会形成连锁反应。比如一个区域内如果水资源丰富,则农业生产无需考虑缺水问题。这原本是好事,但若光照强度极大,气温极高,同样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若水分大量蒸发之后形成强降雨,一旦升级至洪涝灾害,农作物便有很大几率会被淹没,导致其产量大幅度下降。

2.2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有效方法

2.2.1建立长久有效的应对机制

根据上文所述的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若要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首先应该结合历史资料,深入了解本地区气候的变化特点,建立长久有效的应对机制。比如一个地区水资源有限,且常年温度较高、降雨量少,则旱灾便是主要防御对象。面对此种情况,地方政府可采取的应对方式为:第一,在当地进行深入考察,了解临近水源情况,探索建立水渠饮水的可能性,目的在于使当地农作物浇灌不再成为困扰广大农民的问题。第二,在选种方面,应选择抗旱性较强,适合在干旱土壤中生长的优良作物品种。第三,逐步改善地区农业生产环境。比如对当地农田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维护,或是修建新的设施,务必能够有效减轻强风对土地的侵蚀,尽量减少水土流失。第四,还应重点了解地方农作物的常见病虫害,对病原菌、害虫的生活习性进行调查,探讨病虫害发生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联。

2.2.2根据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制定应急预案

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中,针对气候灾害进行应对时,除了尽量准确地预测气候变化情况和在极端天气来临前及时通报之外,有关部门还应充分考虑到各类型气候灾害突然发生时,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制定好应急预案。比如某地区长期苦于强降雨灾害的影响,故在种植农作物时,设立了塑料大棚,原本能够有效隔绝强降雨对作物本身造成的损害。但由于温度骤然降低,强降雨期间可能伴随冰雹,塑料大棚可能无法承受冰雹的作用力,进而导致农作物直接暴露。有关部门需要根据冰雹的大小、持续时间等,对农田的损毁程度进行预估,指导广大农民提前做好准备,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除此之外,针对旱灾,在整体缺水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可采用滴灌的方式对农作物进行浇灌,可暂时满足作物对水的需求;针对气温骤然下降而导致冻害,可采用烟熏法,帮助作物升温,能够有效避免作物产量降低。

2.2.3帮助农民恢复生产

尽管如今科学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依然十分渺小。如面临强降雨、极端干旱等气候灾害时,当前的技术手段和预防机制起到的效果均十分有限,农业生产受损将会是必然结果。因此,针对这些必定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实际损失的气候灾害,有关部门应该提前论证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补偿措施,进而在灾后恢复生产的第一时间内,迅速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如上文所述,在气温骤然下降,导致强降雨中伴有冰雹时,气象部门应该与农业部门互相配合,对冰雹的大小、持续时间、农作物的习性、种植面积等要素进行互通,尽量通过数据化的方式,使损失清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数据的支撑下,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应该划拨多少资金,应投入多少人力物力等,均应及时计算出,避免灾后重建工作开展期间出现混乱。

3 结语

气候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缺位、农民意识不强,只能靠天吃饭,对极端天气导致的农业灾害束手无策。在现代农业时代,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能够对多种极端天气进行提前预警,并结合历史数据,对灾害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程度进行预估,可尽量降低损失。若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总体而言,需要建立健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高极端天气预警水平,制定应急措施和灾后补救机制,共同助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气象部门强降雨气象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气象树
《中国农业气象》征订启事
中国气象“风云”
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气象部门增值型内部审计新模式初探
大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