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林徽因《哭三弟恒》与与谢野晶子《你不要死去》之战争观的差异

2022-02-26 11:13吴汗琦
今古文创 2022年9期
关键词:林徽因

吴汗琦

【摘要】自鸦片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亦积极参与到列强瓜分中国的行动中来。1904年日本通过在旅顺与俄罗斯的战争抢夺了辽东半岛,此后,膨胀的日本帝国主义更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面对这样激烈的冲突,当时中日两国的文化精英们各自持有怎样的立场与态度是一个非常需要探讨的课题。

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女诗人与谢野晶子发表了诗歌《你不要死去》,而中国女诗人林徽因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了诗歌《哭三弟恒》。两首诗都是战争背景下,以姐姐对弟弟的口吻书写的作品,两位知识女性不约而同地在诗歌中呼喊出对战场亲人死亡的担忧或悲痛。那么,这两首乍看相似的作品的主题是否相同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通过对诗歌文本的比较分析与相关资料的考证,将二诗置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广阔视域下,来分析上述两首诗中所蕴含的两位女诗人的战争观的不同及其形成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林徽因;与谢野晶子;反战与牺牲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9-0004-03

一、引言

林徽因与与谢野晶子,两位女性都以自身的智慧与才能在本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谢野晶子一生笔耕不辍,被誉为“短歌女王”,林徽因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同时,林徽因还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而与谢野晶子则热心于日本的教育与女性解放事业,活跃在政治与社会评论的舞台上。可以说,二者都属于当时社会的女性精英。

无独有偶,二者都有关于战争的诗歌创作。日俄战争期间,与谢野晶子发表了诗歌《你不要死去》,表达了对被派遣至中国旅顺与俄国战斗的弟弟的生命安全的担忧以及对这场战争必要性的质疑,表达了对此场战争的批判态度。即便与谢野晶子在此后的日本侵华战争中,多有维护和鼓吹日本军国主义的言论,此诗也依旧被视为与谢野晶子是个和平主义者的证明。

与谢野晶子成为鲜明对照的是,林徽因在抗日战争期间,因弟弟林恒战死于成都保卫战的空战之中而悲痛地写下了《哭三弟恒》。诗中将弟弟的壮烈死亡称之为“时代的诗”“沉默的光荣”,在沉痛悼念弟弟以及无数为捍卫祖国和民族生存权而牺牲的年轻人同时,也讴歌了这些民族英雄为了争取民族解放而勇于牺牲的伟大情操。

围绕着与谢野晶子的战争观研究,《你不要死去》究竟是反战诗还是厌战诗,抑或是只是出于担忧亲人安全的咏心之作多有争议。而《哭三弟恒》,却鲜少有人发掘隐藏在这首悼亡诗表象背后,林徽因的家国情怀和对战争的价值判断。表面来看,《哭三弟恒》与《你不要死去》二诗都以战争中战士的亲属身份控诉了战争下普通家庭的不安与苦难。然而细究其深层,二诗的出发点却是不尽相同的。而将二诗置于两位作者一生中所发表的战争言论中考察之后,更可以看出两位作者的战争观也是大相径庭的。

二、《哭三弟恒》与《你不要死去》的时代基调之

差异

林徽因的《哭三弟恒》 ①的首句“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便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本诗悼亡的基调。诗中四次提及了“时代”一词,其中仅是第一段落就提及了三次,分别是“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联系全文,这里的“时代”指的是凶悍的日军入侵,而祖国却积贫积弱,纵使战士英勇,却得不到强有力的战斗武器支撑而不得不付出更为惨重代价的时代。作为一腔热血的爱国青年,弟弟林恒的战死是在面临民族存亡这一时代基调下的自我牺牲。

在抗战的最初三年中,战斗武器的落后超乎想象,尤其是制空能力。只能靠战士们以一当十地拼杀。牺牲是巨大的,如林恒,从1940年毕业正式参与战斗到1941年春战死,其战斗历史短暂地不足一年。所以,林徽因只能无奈痛呼 “你的机会太惨”。诗的第二个主题是对“记忆”的呼吁,林恒为国家和民族的正义事业献出了生命,是个“什么都没有留给自己的孩子”;战局已经迎来胜利的曙光,而什么都没有留下的林恒,不应该渐渐消失在他为之牺牲了一切的国民的记忆中。

与谢野晶子的《你不要死去》则是以“啊,弟弟呀,我为你哭泣,你不要死去” ②的呼喊开头,与谢野晶子的弟弟是家中幼子,受父母的宠爱长大到24岁,本应该平安继承家业却因应征远赴旅顺参与战争而生死难测。作者首先以理服人,以激烈的语言直指让弟弟去参与战争,既不符合家族对弟弟的期望,“手握刀剑到前线去,先杀别人后葬自己”,更与人伦相悖,是绝不能以“荣誉”的字眼进行装饰美化的。接着转入以情动人,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刚刚失去丈夫便送幼子出征而在忧虑中白发渐生的母亲,以及新婚便与丈夫分离的孤独无依的年轻妻子,这样的情理陈诉,使战争下普通家庭的痛苦无助跃然纸上。

《哭三弟恒》与《你不要死去》中都表达了姐姐对战场上的弟弟的深情。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二者对于弟弟死亡一事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林徽因认为弟弟的死是出于“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头”的高尚情操,尽管悲痛,但弟弟的死是有价值的,他的牺牲值得国民的歌颂与铭记,是勇敢的自愿选择,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但与谢野晶子的诗中,作为商人的幼子,弟弟的价值应该是继承家业守护父母与妻子,而不是远赴他乡做杀人这种危险又不符道义的事情。弟弟如果真的战死,那无疑是不值得的。就是說,与谢野晶子的诗并没有写明其弟弟的出征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时代基调下的事件,这样的“去时代基调”,实质上,巧妙地回避了对其弟弟所参与的战争性质本身的追究。

三、诗作中的战争评价

据两位女诗人的相关资料研究来看,作为当时的文化精英阶层,林徽因与与谢野晶子都有着极强的爱国心理。

得益于优越的家境,林徽因接受的是那个时代女性少有的精英教育,少女时期随父亲游览欧洲时,便萌发了一生的志向——建筑师。1924年,林徽因赴宾夕法尼亚大学进入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系课程。“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百年不朽的建筑理论。” ③从此时期林徽因与同学的谈话中,不仅可以窥见林徽因对自身职业梦想和价值实现的坚定信念,也可以看出她对于母国的强烈的责任感。

与林徽因形成对照的是,与谢野晶子的爱国观念则是当时日本作为主流价值观的“大和民族优越论”。与谢野晶子曾言:“即便世界都污浊不堪,也希望日本保持高洁。” ④同时,她自诩“最高的爱国者”,要“站在最高的立场上爱国家和社会” ⑤。也因此,尽管她接受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熏陶,但在她的诗歌中却不能对于国家的帝国主义侵略行为发出根本性质疑的。

日本侵略战争伊始,林徽因便在给女儿的信件中表达了抗击侵略的坚定决心:“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 ⑥而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面对儿子 “日本人当时如果真的打进四川了怎么办”的疑问时,更有“家门后就是扬子江”的振聋发聩之语。在柔弱的林徽因身上,也有着中国古代贤哲宁为玉碎的风骨气节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

对这场捍卫民族生存权利的正义战争怀有坚定的抗争和必胜信念的同时,林徽因也不可避免地承受了战乱的悲痛。1937年北京陷落,林徽因夫妇被迫撤离,颠沛流离的日子不仅使生活质量一落千丈,更摧残了林徽因的身体,使她时常缠绵病榻。同时,战争中身边人的离世,亦给林徽因的心头添上了阴影。在流亡过程中,林徽因一家与几位年轻的空军学员建立了亲人般的关系,林徽因夫妇甚至以“名誉家长”的身份,参与了他们的毕业典礼。梁从诫回忆,这些年轻人的遗物往往被寄给了林徽因夫妇,“她常常一遍遍地翻看这些年轻人的照片、日记,悲不自胜。” ⑦在最后一位飞行员朋友牺牲之后,林徽因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来《哭三弟恒》。梁从诫曾说:“这时离开三舅的牺牲已经3年,母亲所悼念的,显然并不只是他一人。” ⑧

可以说,与谢野晶子发表《你不要死去》,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极具勇气的。在明治维新之后,天皇在日本民众心中依然是神一样的存在。诗中控诉在战争中的国民死如禽兽,虽然她并未明确战争的发动者,更没有对这场在别国领土的战争的反思,但是这种对“国家行为”堪称大不敬的尖锐诗句,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与谢野晶子并非蔑视皇权之人,但这种诗句无意间完全可以被理解为问责天皇的行为,对与谢野晶子本人而言也是极具冒险性的。

诗作发表后,面对评论家大町桂月等人“乱臣贼子”等尖锐的指控,与谢野晶子写道:“桂月先生没有弟弟不能理解也情有可原,可即便没有弟弟,只要去新桥涉谷的火车站,在军队出发的时候站上一小时,就能看见那些来送行的亲朋好友,握着将要远行之人的手,一边念着‘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平安回来’,一边喊着‘万岁’。” ⑨与谢野晶子称《你不要死去》是她在战事下对百姓苦难的所见所感而发的坦诚的心声,与这些送行之人的呼喊是一样的,不该由此来怀疑她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你不要死去》这首诗是否可以定为反战诗多有争议,但仅仅以文本来看,无论是“反战”还是“厌战”抑或其他,此诗中对弟弟参与的这场战争抱有消极负面的评价是显而易见的。

与谢野晶子对日俄战争的态度也可见于战后的评论。1911年与谢野晶子这样写道:“日俄战争中敌我双方在人员和经济上都损失惨重,日本的男人们只看到胜利的结果,可战争有何意义?有何效果?牺牲如何?无论如何美化战争之名,它都是与世界文明中心背道而驰的野蛮发挥。现在能细心思考,冷静批判这些的人真的太少了。” ⑩如果说诗作仅仅是作为感性的咏心之作,战争结束6年后,与谢野晶子似乎已经开始试着理性思考战争的意义了。

四、时代变化中的战争观

对于战争观的研究,只着眼于一时一地的态度是不客观的。而除开诗作中描写的战争之外,对于其他时代的战争,两位女诗人又是否抱着明确的想法呢?

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徽因渴望的和平并没有到来,中国的政治局势暗流涌动,危机一触即发。此时林徽因在写给友人的信件中写道,“每当我觉察有人把涉及千百万人生死存亡的事等闲视之时,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宽恕他”。⑪ 作为一个“在战争中受伤的人”,林徽因深知敬畏生命的重要性。战争关乎“千百万人的生死存亡”,关乎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因此,战争的性质与必要性是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动辄穷兵黩武地发动战争无疑是不可饶恕的。

与谢野晶子在日俄战争之后,亦不乏反战言论。1918年的《为何出兵》一文中她这样写道:“中国有句古谚语‘兵乃凶器’,托尔斯泰亦说过‘战争是非正义人道的暴力’,我无条件同意这两句话。” ⑫若只到此为止,与谢野晶子虽有圆融之嫌,也不失为“和平主义者”。然而,在此后的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与谢野晶子则与上面的自身原则背道而驰,不仅有推卸责任粉饰美化日本军队的言论,甚至鼓励其去作战。试看1932年上海事变后⑬的《红颜之死》⑭一诗,与此前的《你不要死去》相同的是,与谢野晶子怜悯地感慨了这二百年轻学生的母亲和新娘来烘托出悲哀的气氛:“他们温柔的母亲,要如何看这些。按着中国的习俗,他们还没有娶到美丽的新娘。”然而下节中:“是谁欺骗了年轻而纯情的他们,教他们轻蔑善良的邻国日本”,将这两百人的死归因于“十九路军总司令蔡延楷的愚蠢”。即便此时,与谢野晶子也试图要保持其“人道主义者”的姿态,然而她的做法,却不是对战争本身的性质进行客观深入的思考,而是将引起战争这个非人道非正义的责任推卸给受害者一方。需要注意的是,之前的《妇人与思想》中,与谢野晶子指控战争是違背世界文明的野蛮行为,而此刻,当她在自我麻痹之下,将挑起战争这个“野蛮行为”安排给中国一方时,试图卸下作为侵略者一方的心理负担,进而公然为日本军队摇旗呐喊。

五、总结

在日俄战争时日本举国陷入战争狂热的情况下,与谢野晶子能在上述诗歌中直白地表达对战争的质疑,这不得不说是极具勇气的。也许她此时的态度更多出于对战争能否获胜的不安以及对自身利益的本能维护,因为在后来的中日战争中,她的《国民之歌》等都是支持日本军队的作品,是旗帜鲜明的战争鼓吹者。与之相对,因侵略者的炮火而饱受苦难的林徽因在其诗中控诉战争的苦难的同时也并不畏惧为争取和平的流血牺牲。表面看来林徽因反而是呼吁国民参与战争,但这是奋起反抗侵略的参与,为此而牺牲的生命,与作为列强因侵略别国而战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由上述可见,虽然两诗都控诉战争的苦难,其出发点却是截然不同的。林徽因的詩是痛悼为了争取民族生存而牺牲的弟弟,与谢野晶子为弟弟战死的担忧则是源于对一场前途未卜的战争意义的怀疑。虽然都受战争的苦痛,与谢野晶子所表达的主要是对失去亲人的恐惧,林徽因表达则是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和被强加于整个民族包括一己之家庭的这场苦难的切肤之痛。这中间的巨大差异自然导致了二者对于“战争”的认知相去甚远。林徽因对战争有着明确的正义非正义,必要非必要的判断意识,为正义战争的牺牲万死不惜,而非必要的战争则是毁灭一切美好的人类灾难。而与谢野晶子虽然也大陈战争的危害以及反人道,但缺乏对其亲人所参与的“战争”性质的思考,因此,其所谓的“反战”不得不说是局限于浅表的感性层面,很难认为是具有“博爱精神”的人道主义。因此可以说,在反战与牺牲的认知和表现上,作为中日两国各自知识女性的代表,二者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

注释:

①林徽因:《此去经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210页。

②本文《你不要死去》一诗译自李芒。

③⑥⑪张清平:《林徽因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版,第42页、第190页、第253页。

④与谢野晶子:《非人道的讲和条件》,《横滨贸易新报》1919年5月25日。

⑤与谢野晶子:《答平塚,山川,山田三女史》,《太阳》1918年11月。

⑦⑧梁从诫:《悼中国空军抗日英烈》,《瞭望新闻周刊》1995年第31号,第34页至36页.

⑨与谢野晶子:《公开信》,《明星》1904年11月。

⑩与谢野晶子:《妇人与思想》,《太阳》1911年1月。

⑫与谢野晶子:《为何出兵》,《横滨贸易新报》1918年3月17日。

⑬是日本军队于1932年1月28日晚发动的进攻上海中国守军的事件。

⑭与谢野晶子:《晶子诗歌集》,春秋社1967年版,第188页。

参考文献:

[1]与谢野晶子.公开信[N].明星,1904-11.

[2]与谢野晶子.妇人与思想[N].太阳,1911-1.

[3]与谢野晶子.为何出兵[N].横滨贸易新报,1918-3-17.

[4]与谢野晶子.答平塚,山川,山田三女史[N].太阳,1918-11.

[5]与谢野晶子.非人道的讲和条件[N].横滨贸易新报,1919-5-25.

[6]与谢野晶子.晶子诗歌集[M].东京:春秋社,1967.

[7]李芒.与谢野晶子诗一首[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83,(04):48-49.

[8]梁从诫.悼中国空军抗日英烈——忆一批与我们家情同手足的飞行员朋友[J].瞭望新闻周刊,1995,(31):34-36.

[9]林徽因.此去经年[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

[10]张清平.林徽因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林徽因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林徽因和八个飞行员的情谊
林徽因和八个飞行员的情谊
梁思成与林徽因:无可替代的完美组合
林徽因报忧
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林徽因的美,都在这里
凛然
此情只应天上有
林徽因的小说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