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缺失需要 提升德育质量
——从心理学角度小议中职师生沟通策略

2022-02-26 03:29茂名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欧东娣
广东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陈述共情师生

文/茂名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欧东娣

一、背景

中职学生普遍是中考“落榜者”,自尊而又自卑,表现出严重的缺失需要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家庭影响。十几岁的孩子,缺乏学习驱动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各种因素中,家庭的不当教育方式占主要因素。其二,学校因素。长期因为成绩的不理想在学习生涯中饱尝被忽视甚至被蔑视的滋味。其三,社会因素。目前,虽然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是仍然有不少人以有色眼镜看待中职生,家长对就读中职的孩子往往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多种原因导致部分中职生带着各种负面情绪步入中职校园。

据《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我国已有3000万青少年(12-18岁)受抑郁症困扰。研究表明,“中小学校大约有20%的学生暂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3.5%的学生有心理障碍,出现失眠、消瘦症状;1.5%的学生有精神病,失去自制能力,分不清现实和幻觉”。近年来,据我校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笔者根据以上教育背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中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帮助学生满足缺失需要,实现心理健康,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二、何为缺失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型,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是指“对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则包括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一个人至少要在低级需要得到部分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满足。

三、满足缺失需要的重要性

缺失需要是成长需要的基础,如果缺失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人就无法有进一步追求的基础,比如,饥肠辘辘的学生是很难集中精神学习的。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中职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然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爱和尊重的需要,却是很多中职生所缺乏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不当的教育沟通方式,导致大部分中职生自我价值感低下,自尊感匮乏。只有满足他们爱与尊重的需要,让他们感觉到他人的接纳和尊重,才有可能重拾信心,最终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四、如何满足缺失需要

中职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做才能满足学生的缺失需要?对学生的爱和尊重体现在哪些方面?据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要达到良好的师生沟通效果,提升德育质量,沟通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怎么说”比“说什么”更为重要。粗暴指责、嘲笑、说教、否定等语言上的暴力在精神上造成的伤害甚至比身体伤害更严重,十几岁的孩子,平时和教师相处的时间比家长要多,教师和他们的沟通方式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心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和他们长期受到的不当教育沟通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该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教育沟通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爱与尊重,满足他们的缺失需要。

(一)客观陈述,不作评判

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客观陈述,不作评判。

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容易犯对人不对事的错误,直接用评判取代客观陈述,把事情上升到人身攻击层面。比如,学生完成不了简单的作业,有的教师会采用粗暴的表达方式:“这么简单的作业你都不会写,你上课听的什么呀?有没有动一下你的脑子?马上给我重做一遍!”对于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而言,这种打压式的批评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也许学生表面上没有反抗,可是并不心悦诚服,压抑内心的情绪对学生成长不利;而对于平时表现较为“顽劣”的学生而言,这些话语又如同隔靴搔痒,无法触及他们的内心。无论怎样,都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换一种表达方式,陈述事实,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同样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这次我们作业的要求是……你……写得太简单了,而……的表述比较模糊。需要重新写一次,在……之前把作业交给我。可以做到吗?”这种陈述事实的方式,冷静客观,学生容易接受。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田宏杰如此举例:“孩子在读课文的时候太着急,总是多字少字,这时我们不能说‘你读得太差了’,孩子只听到‘差’字,他内心会更烦躁。这时,我们要说‘你读课文的节奏还不够稳定。来,放慢速度,把语气读出来,看看会不会更好听。’”虽然田教授讲述的是育儿沟通要点,可是在师生沟通方面,是通用的。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注意客观陈述,用富含期待的表达方式提出自己的具体建议。

(二)慎用反问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反问句带有攻击属性,含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蔑视意味。现实生活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反问句带给我们的不适感。比如当你打印完文件的时候,领导两种表达方式“你怎么只打印了一份?”和“这份文件需要打印两份。”显然,后者听起来更容易让人接受。可是不少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往往会夹带上一连串的反问句“为什么说了那么多遍你还是记不住?你到底要我重复多少次?是不是要我请家长?……”这些带有个人浓烈情绪的反问句多数情况下都只是情感的发泄,其中饱含对学生的否定和羞辱,往往只会激发师生矛盾,无助于教育。当学生对教师怀有抵触情绪的时候,无论教师多么用心良苦地“为他好”,都是没有用的。没有尊重的师生交流,等同于单方的施压,也许学生会迫于压力暂时隐忍,可是无助于其心理健康成长。

(三)共情情绪,指导行为

共情(EMPATHY)能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来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班主任是否具备共情能力是实现师生良好沟通的重要前提。中职生往往自尊敏感,更为“叛逆”“难管”,教师和他们沟通的时候,必须要带着关爱去理解学生当时的感受。有的教师往往习惯说大道理,对学生进行说教,其实这些大道理话术,每个中职生听了十几年了,他们甚至比教师更熟悉,因此,大道理无法触动他们。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外一朵云,一个灵魂摇醒另一个灵魂。”要摇醒“另一个灵魂”,必须要先触动他的内心,比如,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笔者常用的一句话是“我想你那样做一定有自己的理由”,当教师怀着好奇关爱和真诚的口吻向学生询问的时候,学生满脸倔强不羁的神情往往会一下子放松下来,然后说出事情的详细经过,教师也就能够理解学生当时的感情。

当然,明白这样做的理由,体会学生的情绪,只是共情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认识情绪的复杂多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结束语

教育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他的著作《非暴力沟通》中指出,语言及表达方式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在师生沟通时采用的条件式反应、习惯性的批评教育,表达方式简单暴力,让学生难以接受。如果我们多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就能提高我们的沟通策略。在师生沟通中,如果教师能用正面的语言,表达正面的期许,同时关爱、尊重,并耐心倾听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缺失需要,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就为提升德育质量提供了可能。

猜你喜欢
陈述共情师生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Which Is Important?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述刘
《苏东坡·和陈述古拒霜花》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