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天水街亭古镇文化的定位问题研究

2022-02-26 10:40汪永臻杨惠君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街亭全域古镇

汪永臻,杨惠君

(1.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甘肃兰州 730070;2.兰州城市学院 图书馆,甘肃兰州 730070)

当前,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重要的手段。但随着社会发展,“景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方式和需求,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策略成为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以天水街亭古镇为例,其作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其旅游业近年来开始有所发展。在旅游发展中,街亭古镇采取规划先行,提出了古镇发展的文化定位:突出“三国文化”[1]。这样的定位为近年来古镇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旅游效果。但随着麦积山等旅游景区的深入发展,作为其全域旅游的节点旅游目的地,街亭必须要进一步明确其自身的定位问题。由于街亭古镇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该古镇在自然形态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这对发展滞后的街亭古镇旅游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新时代怎样对街亭古镇进行更准确的文化定位,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一、全域旅游提出的背景及概念界定

(一)全域旅游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就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而言,我国的旅游业逐渐走进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从原来属于少数人的享受扩展为大众旅游的新的发展阶段。就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统计,第三产业占比从1978 年的23.9%提升至2018 年的52.2%,贡献率为59.7%,比1978 年提高41.3 个百分点[2]。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第三产业的增长有着强大的带动性和辐射性,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根据国家政策,2009 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由此可见,旅游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已经被确立。然而,传统的旅游模式存在种种弊端。譬如,在旅游旺季时游客往往缺乏充分的游览体验,在旅游淡季时又存在大量旅游资源闲置的情况。就游客的视角而言,旅游体验程度成为当前游客追求的主要目标,游客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其消费需求趋势也呈现出个性化、特色化和多样化,这就为现代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综合化和系列化正是这种要求的体现。

在这种环境下,全域旅游的理念逐渐形成。早在2008 年,浙江绍兴市首先提出了“全城”旅游的战略。之后,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创了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到2012 年,大连市在旅游总体规划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全域旅游”的理念。2016年,在海口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正式将“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级的旅游发展战略。而天水麦积区就是在同一年被国家确立为238 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之后麦积区正式开始发展全域旅游,其未来前景也逐渐变得更加广阔。

(二)全域旅游概念解析

要理解全域旅游概念,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全域”。全域旅游有别于传统旅游业发展思路,其主要在三个层面上需要突破,即打破旅游的空间、参与以及产业。具体来说,全域旅游要打破传统旅游在独立景点中的全域,打破景区工作人员在参与上的全域,打破传统旅游中单一发展上的全域。通过研究有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先生对全域旅游概念的解析较为到位,他认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3]

二、街亭古镇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街亭古镇在发展起步阶段即重视规划论证,并对旅游地文化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其旅游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根据我们在2019 年进行的相关问卷调查和相关部门进行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街亭古镇的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旅游产品主要瞄准观光旅游产品

调查数据显示:街亭古镇的游客打算消费50元以下的约占36.46%,打算消费50~100 元的游客约占31.57%,打算消费100~200 元的游客约占14.84%,打算消费200 元以上的游客只有7.13%。不难看出,打算消费在100 元以下的游客占比将接近70%。从游客的低旅游消费可知,当前的街亭古镇旅游产品主要瞄准观光旅游产品,游客在古镇的逗留时间不长,打算消费的数额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对古镇的历史文化挖掘不够,仍旧停留在对不同时期文化展示的浅层次上,缺乏提高游客文化体验层面的有效措施。

(二)游客主要来源于短途游客

调查数据显示:街亭古镇的游客有68.23%来自于天水,有27.02%的游客来自于甘肃省其他地区,省外的游客占比不足5%,未统计到有外国人来此旅游。不难看出,甘肃省内的游客占比达到95.25%,其中有将近70%的游客来自于天水。游客大多数为天水周边的游客,距离比较近,年龄以35 岁以下的青年人居多,这类游客消费水平有限。而街亭古镇的省外游客占比仅仅只有4.75%,国外的游客占比为0%。

(三)旅游发展阶段开始出现拐点

根据相关部门调查的数据显示:2019 年国庆假期,麦积区的旅游综合收入仍旧持续增长,截至10 月7 日,全区共创旅游综合收入8.73 亿元,同比增长12.06%[4]。虽然旅游业增长速度依然较快,但是相比同一时期全省乃至全国,旅游发展态势仍然不容乐观。因此,街亭古镇作为麦积区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其旅游发展亟待转变发展方式,走全新的发展路子,从而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发展。

(四)文化定位需要厚度、广度和深度

文化定位有别于旅游地形象定位,其范围更广层次更深。从时间上讲,对历史文化古镇的旅游景观的文化定位应在旅游地形象定位之先。街亭古镇文化定位比较早,从初期塑造形象、树立竞争优势的视角看是比较有效的。其以“三国文化”作为定位导向逐渐深入人心,得到了大众的一致认同。但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只靠打造自身独特的形象来助推旅游业发展是很有限的。鉴于街亭古镇有限的空间和资源,要吸引较高层次的游客,延长游客停留的时间,增加游客的消费水平,就需要与其他景区(点)串联起来,形成配套产品。因此,将街亭古镇文化定位为以三国文化为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考虑其它景区(点)更大文化背景的协调问题。

三、街亭古镇文化资源优劣势梳理

街亭古镇文化特色鲜明,其文化主要包括古城墙、古城门、古街道、古广场、古会馆、古戏场、古民居、古寺院、古树、古井、方言、节庆、饮食、礼仪等。具体而言,街亭古镇主要是由十字街、山陕会馆、文昌阁、子美阁、文庙、杜甫草堂、崇福寺等古建筑构成的“二街四门七巷一寺一会馆”的格局,在此格局当中拥有戏台、民居、商铺、礼仪、节庆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格局清晰的古镇综合文化体。在这个综合文化体中交织着各种文化元素,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有轩辕文化、古建筑文化、宗教文化、丝路文化、杜甫文化、民俗文化等[5],这些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有的联系紧密,有的重叠交织,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孕育出这样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综合体。

(一)街亭古镇文化资源的优势

街亭古镇区位独特、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民俗古老、人文景观奇特,历经二千多年的沧桑历史而著称于世,其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轩辕文化

轩辕黄帝是融合了史前时代的历史产物,并完成了千秋杀伐混乱局面的统一,结束了野蛮时代,开辟了文明时代,用文化感召一统华夏,奠定了万世太平的基础。众多考古证据印证,其与史书中记载的轩辕黄帝是相吻合的。甘肃不仅仅有一个被称为轩辕谷的地名,其相邻的清水县也有轩辕谷的地名。两地轩辕谷均在今天水市境内,其对于研究轩辕氏早期历史不但不冲突,而且相互印证,进一步说明了轩辕氏早期在这一带活动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明确记载了轩辕黄帝诞生地——街亭轩辕谷,古先民在街亭神龙山山顶建有黄帝祀庙,并有黄帝彩陶头像及其建筑遗存出土[6]。

2.丝路文化

街亭古镇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这里曾是天水出甘入陕的交通要道。据考据,街亭古镇是古秦州的重要门户和进入今天水市的重要驿站[7]。正是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使街亭迎来了“千秋聚散地”。清朝康熙年间建造的“山陕会馆”就是明证。其功能主要体现在祭祀、言商以及接待过往客商,以联谊乡情等。街亭“山陕会馆”是历史上秦州门户、陇右经济军事重镇上商贸发展史的反映,助推了秦州经济进入关中及大西南,形成了独特的“丝路商贸文化”。

3.杜甫文化

关于唐代诗人杜甫,人们不但会联想到他脍炙人口的诗篇,还会联想到他忧国忧民的一生,这些其实只是诗人杜甫诗圣称号的一面。追溯杜甫的一生,其身居下位,是一介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却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这是后人极力推崇的原因所在。曾经在街亭古镇生活过的杜甫,其真实生活正是他人格魅力的写照,是杜甫文化内核的体现。杜甫弃官渡陇流寓东柯,投靠其侄杜佐生活了三个多月,其在附近山中采药,在“仙人场”晒药,在街亭古镇药铺卖药,在古镇私塾教书,还在闲暇时间创作了大量诗篇。

4.宗教文化

佛教在麦积区的传播甚为广泛,也建立了许多寺院。街亭古镇的崇福寺尤为典型。街亭古镇的佛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与崇福寺的佛脉相连。街亭曾是唐代名僧赵端甫大达法师的故里,街亭的崇福寺也是其出家的母寺。为纪念这位高僧,由裴休撰文、著名书法大师柳公权书丹的《玄秘塔碑帖》便是为其所作。它既确认了街亭崇福寺的创建朝代,又提高了崇福寺的文化品位。

5.三国文化

根据 《三国志》《巩昌府志》《甘肃通志》《直隶秦州新志》等历史文献,并结合当代专家的论证,认为地处渭水之南、紧扼关陇以及陇蜀古道咽喉的街亭古镇,正是当年三国古战场街亭阻击战的所在地[8]。

6.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不断作用的产物。古镇主要包括古风和古建筑两个层面,古镇主要借助古建筑吸引广大游客,一座没有古建筑的古镇是体验不到其历史文化风貌、格局和底蕴的。在旅游资源当中,古建筑是古镇重要的组成部分,街亭古镇是现存的唯一一座明清风貌保存比较完整的古镇,其拥有保存相对完整的十字老街,尤其是其中分布着集中连片的古建筑群[9],其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当属会馆祠堂和古民居。

7.其他

其他的文化资源可以分为有形的文化和无形的文化,具体来说有习俗、节庆、饮食文化等。同时,上述文化又可以归属于三国文化、宗教文化、丝路文化和会馆文化。总之,这几种文化既有重叠,又有交叉,是街亭古镇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街亭古镇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随着该村镇居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对生活环境持续提升的诉求,古民居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有些古镇居民已经搬出了旧居,并在旧居的周边乃至道路的两边修建了新的住房,但是由于规划的严重滞后以及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这些新建造的房屋大多属于现代平顶房,乃至彩钢房。这样就导致新建的房屋在色彩、形式和体量上都与传统建筑的风貌严重相悖,使得街亭古镇的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的破坏。

2.保护经费短缺

长期以来,街亭古村镇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主要来源于民间捐资和住户自筹。这些极其微薄的保护经费,很难保障比较庞大的古民居建筑修缮保护的需求。有些院落正是由于维修资金短缺、建筑立面改变较大,导致建筑质量难以为继,屋脊更是破损不堪,古院落内一片荒芜。

3.环境卫生整体较差

近年来,地方政府开始强化环境整治,给街亭古镇的环境改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例如,村口以及滨河路的公厕、垃圾收集点的修复或新建即是重大举措。但村域内部分区域仍然存在环境质量问题,有关环境卫生的基础设施欠账太多,“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设摊点)现象依然突出。

4.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滞后

目前,古镇居民仍然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全村镇人民主要靠自打井水饮用;没有排污管道,随处倾倒污水,臭气熏天;冬季取暖主要靠传统的火炉,冬天全镇笼罩在煤烟污染之中等等,导致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难以得到提升,与现代社会生活形成极大的反差。

5.外部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古建筑存在的历史环境因素是周边原始自然的青山绿水。然而,街亭古镇周边原有的林木却早已被恶意的砍伐,如今山地上种植有大量的现代果树,从而不仅会破坏当地生物的多样性,而且还很容易导致水土流失,这是有悖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同时,大量排放生活污水,使渭河支流——东柯河的水质大幅度下降,也在不同程度上对自然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四、全域旅游背景下街亭古镇文化定位的思考

明清以来,街亭之名妇孺皆知;而妇孺皆知的街亭又必然同魏蜀“街亭之战”、斩马谡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是由于明人罗贯中《三国演义》普及宣传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三国演义》改编的戏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大作用。秦腔、汉剧、滇剧、徽剧、川剧、湘剧、豫剧、河北梆子等诸多剧种都有与此相关的剧目。绘画、儿童连环画以及现代多媒体无不喜欢选取此类素材,从而使街亭之名唱响了天下古今。

对于天水街亭古镇人来说,这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三国文化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有保留,为此,有关街亭古镇的规划将其文化定位自然归为以三国文化为主。

街亭古镇的地理空间较小,加之开发的旅游项目并不多,通常只需要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参观完所有景点。同时,如上所述,街亭古镇的游客主要以35 岁以下的年轻游客为主,且都属于省内的游客,其停留时间短,消费能力低。因此,为了吸引中长途的游客停留,同时提升游客的消费能力,需要对街亭古镇进行更广更深层次的文化定位,将其纳入更大的文化背景中予以考量。

(一)深度挖掘街亭古镇已有文化

将街亭古镇与其他地方的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点,以确定街亭古镇的文化优势。例如,街亭古镇是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决战的重要地点之一。其中“街亭”这个地名最早出现于陈寿的 《三国志》。之后,在其他史书和方志文献中共出现了八个“街亭”,具体来说,是甘肃天水麦积区的街亭、秦州陇城镇的“街亭”、汉川郡西县街亭山、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街亭、甘肃庄浪县东街亭、汉阳郡西县街亭、金城郡街亭、兴元府南郑县街亭。有的专家从街亭的名称、逻辑、当时的军事形势、谋略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魏蜀“街亭之战”的街亭,非麦积街亭莫属[10]。通过这样深度的解剖,可以挖掘出具有更高品位和更具吸引力的三国文化旅游产品。

(二)联动定位街亭古镇与其他文化古镇或周边景区文化

街亭古镇不但是三国文化魏蜀之战的典型,同时也是丝路文化的一部分,与丝路文化相关的宗教文化、会馆文化与其关系也非常密切。理清上述文化关系后,就可以将街亭古镇放到一个更大范围和更加理性的文化背景当中,从而形成具有很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具体来说,可以顺着以下两种思路来思考。一种思路是以地域为单位,如陇东南黄土高原——甘肃省域——中国西北部——全国;另一种思路是以文化类别为单位,如会馆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传统文化等。以地域为例,街亭古镇可以放在陇东南黄土高原,以陇东南的古村落和古镇为大的背景进行旅游产品的组合,如街亭古镇与胡家大庄古村落、梅江村古村落、崆峒古镇、陇城古镇等可以组成陇东南古镇古村落组合旅游产品,而这一旅游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和“江南水乡古镇”相媲美的,因而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以文化类别为例,街亭古镇可以整合甘肃陇城古镇、四川阆中古城、陕西诸葛古镇等组成三国文化古镇组合旅游产品。

总之,上述两种文化定位,虽然类型不同,但都侧重于旅游区域的整合,侧重于深度挖掘旅游地的文化,这是今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现实和深远意义。同时,又区别于开发初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与宣传,需要更加重视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街亭古镇现已步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对其旅游景观文化进行厚度、广度和深度的挖掘,需要综合考量区域联动,从而在文化定位上进一步拓展视野,这是街亭古镇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猜你喜欢
街亭全域古镇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马谡失街亭
古镇之旅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古镇——镇远古镇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同里古镇
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