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研究

2022-02-27 21:25杨家佳
文化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手工艺少数民族民族

杨家佳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贵州省文化资源丰富,作为56个民族的聚居地蕴藏了大量的宝贵资源,目前贵州省拥有15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其中少数民族非遗的比重为81.7%,在这之中又有17%是传统技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产品逐渐代替了以往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让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不仅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题中之义,对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从已有文献看,学界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但现有成果很少有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进行论证的,这为笔者留下了一定的研究空间。笔者以贵州省为例,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分析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困境,提出对策路径,以期能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一、贵州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必要性

(一)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面临消亡的风险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种类多样,能工巧匠众多,民族民间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通常具有就地取材、技艺精湛、环保无污染等特点,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是少数民族传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工业的迅猛发展、缺乏文化自信、传承人的缺位、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收紧等让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各种冲击,甚至有濒临消亡的风险。根据贵州省1988年的传统工艺调查数据显示,濒于失传的项目约占15.6%,已知失传的项目约占5.6%[2]。文化产业以高效、低碳、绿色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当前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且保存较为完好,具备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产业及业态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创新,推动民族文化市场主体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提出“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商品和旅游商品品牌”[3]的意见,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发展思路。1966年通过的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5条规定,文化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权利的全面实现有赖于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我国在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针对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提出了生产性保护方式。“传统手工艺的最大特点就是拥有具体的生产内容,贴近民众生活”[4],因此,对其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就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让技艺在“活态”中不断传承。

(三)为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不仅能够实现产业振兴,同时也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振兴。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不仅能唤醒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也能重塑少数民族村寨的精神文化空间,提升乡村建设中文化传递的自觉性,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起到积极作用。

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初步探索

(一)政策保障

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贵州省陆续出台了文化保护与传承法律规范和政策措施。2013年《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提出了培育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成立了“锦绣计划”联席会议制度,带动妇女实现脱贫。2015年,贵州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传统手工技艺培训计划”,提出了“文化助推脱贫”的思路,明确通过技艺培训、搭建平台、促进合作等方式体现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优势。2022年5月,通过了《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为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多方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首先,自2005年起,贵州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纳入省级财政预算,与此同时,国家财政也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支持。国家级财政、省级财政、市州地方财政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补助。其次,建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习所或个人工作室。部分地区帮助传承人建立传习场所或个人工作室,公开授徒传艺,扩大传习规模。省民宗委、省文联组织申报命名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先后命名了五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共计724家。

(三)助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

为解决人才问题,成立非遗文创培训相关机构。2016年5月14日,在文化部非遗司指导下,贵州省文化厅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并在“传统工艺雷山工作站观察点”良好运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深入开展在地方和观察点上的学研工作。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贵州省依靠各种大型赛事、博览会助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举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展销大会”,后来将该赛事升格为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主体活动主要由赛事、展览和配套活动部分组成,提高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展示平台,助推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

(四)取得的成效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黔东南州为例,据统计[5],2019年,黔东南州民族工艺品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直接就业达5.2万人,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口达5000余人。截至2019年末,黔东南州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05名。目前,整个黔东南州从事民族工艺品生产的个体和企业(合作社)共有6221家,规模上亿民族工艺品加工企业1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民族工艺品加工企业30家,年产值100万元至1000万元的民族工艺品加工企业835家。

三、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困境

(一)缺乏文化自信

在调研中可以看到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虽然正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但也伴随着许多的问题。首先就是大部分从业人员缺乏文化自信。贵州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技术精湛,蕴藏着少数民族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但是随着主流文化的普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却渐渐被冷落,导致少数民族传功手工艺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无人在意,这是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少数民族群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文化保护传承的自觉意识还不够,没有去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精神内核和灵魂,这就导致了大量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流于表面,仅仅是符号的运用,缺乏对文化的认同。

(二)传承人的缺位

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看到很多传承人为了经营企业消耗了大量精力,但是收效甚微,着造成了手艺人的手艺没有得到精进,企业的发展也并不顺畅的局面,追根究底,还是缺乏专业人才的原因。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最重要的责任是将自己的手艺进行传承,而不是去发展企业,但是目前几乎整个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都面临这个问题,大量的小微企业是手艺人创办,但是缺乏专业的管理,导致产品同质化,竞争力低下,因此难以为继。

(三)产品结构单一

在这次疫情中,少数民族工艺企业遭到的打击非常大,一是因为当前少数民族工艺品大多作为旅游市场的产品,而疫情期间的封锁直接导致部分企业半年颗粒无收的状态;二是部分高端定制的企业面对的市场是海外市场,疫情后交通运输不便也导致了销售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往往很难抵御风险。“当风险来临时,如何抵御?”是摆在少数民族工艺产业面前的一个问题。

(四)缺乏品牌意识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量同质化的商店卖着同样的产品,而那些盈利的民族工艺产品几乎都有自己的“外观专利”或者核心理念。事实上民族手工艺产品的最大的价值不是手工,而是少数民族几百年上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内涵。欧洲的奢侈品为什么能卖这么贵?其原因就在于品牌价值,消费者愿意为背后的“文化”买单,因此,不论原材料价值如何,人们喜爱它,就会愿意花钱买它。

四、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激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弘扬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需要激发内部主观能动性,让人民群众看到少数民族文化之美,自发地参与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从而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过程中,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非常有必要,只有良好的文化生态,才能让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二)提高文化传承意识

少数民族群众是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的主体力量,文化的保护传承需要主体力量的内在动力驱使。当前少数民族群众对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其根源是在于缺乏对当地优秀文化的认识,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不理解,这与当前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良莠不齐也有很大关系。发展一个产业需要时间,当前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仍在起步阶段,市场需要培育,少数民族群众也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再认识”,只有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培养青少年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才能让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代代传承。

(三)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的路径

首先,应当对“传统手工艺产品”与“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进行严格的区分,并采取不同的保护标准;传统手工艺产品应该注重文化的“原汁原味”,不提倡改变。其次,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科技保证产品质量;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核心在于设计、制作、材料等的独特性,应当对非遗文创产品的独特技艺加以保护,重视非遗文创产品的知识产权,禁止抄袭。同时,借助于现代科技,提高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质量。最后,通过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宣传展示、培训、传习、设计、研究、营销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采用先进管理软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引入社会资本,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规范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决策和治理能力。

(四)拓宽销售渠道,构建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生态体系

首先,政府部门要发挥资源优势,搭建沟通平台来实现公司之间的抱团发展,以建设民族手工艺平台的方式,提高文创产业的信息共享。其次,借助大数据反馈消费信息,进行精准营销;根据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特性,利用大数据匹配目标客户,找准与当下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契合点,实现高速、立体、便利、广泛而精准的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品营销推广。再次,构建多重盈利模式,打造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链;开发灵活多变的非遗文创产品,单一产业向产业链衍生。最后,打造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品牌意识;“品牌”意味着设计、理念的独特性,更体现了文创产品的独特价值。

猜你喜欢
手工艺少数民族民族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嘎玛:扎曲河畔的手工艺之乡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