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京剧的艺术特性
——以《红灯记》“李奶奶”的表演为例

2022-02-27 21:25王巍莹
文化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李铁京剧革命

王巍莹

现代京剧《红灯记》开创了红色经典现代戏的先河。在那之前,现代京剧如春笋般遍布全国,各类剧种、各种风格,像《红灯记》这样有数个版本的剧本在同时演出。最终,现在所演出的京剧《红灯记》版本,以雄厚的实力与资源留存下来,成为京剧舞台上经久不衰的常见保留剧目。

《红灯记》故事原作者沈默君最早是在1963年将该故事在《电影文学》上刊载,名为《革命自有后来人》。在当年便被导演于彦夫拍成了电影,剧名改为《自有后来人》。电影大火后,各剧种、各剧团纷纷将其改编搬上舞台,一时间,《红灯记》《红灯志》《红灯传》《三代人》《一份密电码》《革命自有后来人》等等版本各自为营,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以中国京剧院的演出版本大行其道,成为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演出本。美国《时代》杂志曾经评论《红灯记》在现代京剧中最为激进,它叙述了一个地下党家庭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正如其所说,该剧的故事核心也确实是以这个祖孙三代人组成的家庭前赴后继、承上启下的革命斗争史围绕展开的。

从艺术专业角度进行分析,相对于李玉和的唱做繁重、李铁梅的“金句频出”,李奶奶这个角色主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该角色在第二幕戏登场,以西皮散板转原板开唱亮相:“打鱼的人经得起狂风巨浪,打猎的人哪怕虎豹豺狼……”向观众暗示这个家庭的非凡特质,虽身处陋室,衣着褴褛,却在经历着艰难险阻的伟大事业。李奶奶身穿灰色大襟衫,裤腿小扎,与之对应的是描述这位母亲角色的关键词——饱经风霜,坚定不移。这是要求演员一亮相就要传达给观众的角色气质,是非常需要火候去掌握与拿捏的,这也是现代京剧重视人物刻画的一个表现。这个亮相后不久,李奶奶先是为铁梅铺垫“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这一桥段,随后就是李玉和将交通员背进屋内,母子对视,李奶奶又接过红灯,递上水碗,持煤油灯对暗号等一系列身段。这一系列的表演只在电光石火之间,不过区区数秒,却既要有眼神互动,身段也要讲究节奏尺寸,不能太快,否则显得假;又不能拖拖拉拉,显得手忙脚乱。这个“尺寸”也是需要演员自己不断琢磨、向前辈老师学习、与搭档演员互相磨合的。这是李奶奶在二幕戏份中需要攻坚的一些表演技巧。

整出剧目的高潮自第五幕《痛说革命家史》始。李奶奶在这一场,有繁重的念白需要掌控。京剧行内俗话说“千斤念白四两唱”,在现代戏里依然有这句话的一席之地。李奶奶在“痛说革命家史”中的表演确实如此。先是在与铁梅的对话中,谆谆教诲她红灯有着传家宝一般的重要性;又教导铁梅,与邻居慧莲一家同是工人阶级,所以要唇齿相依的道理。随后,假交通员打破和谐的节奏闯入屋中。这里的戏是剧目节奏骤然收紧的重要转折,不可含糊:双方先对暗号,随后李铁梅便要举起红灯与之接头,但李奶奶出于谨慎,立即出手制止铁梅,并举起旁边的煤油灯试探对方,不知细节的特务中计,被谨慎的李奶奶识破。这里的细节要完全传递给观众,不能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如何掌握节奏、打动观众是演员务必要注意的。这个时候整个气氛瞬间收缩,铁梅表现的是第一次直面敌人的惊慌失措,而李奶奶就要突出久经风霜的沉着冷静,她安慰李铁梅不要慌张,并指挥她按部就班准备揭开蝴蝶窗花报警。此时,李玉和回来了,她绷紧的神经终于不受控:“外面有狗!”一句铿锵有力的骂声却将观众带入到更为愤怒的紧张当中,随着李玉和再次将情绪拉低,交代李奶奶与铁梅密电码的下落,观众也认定了李玉和即将被捕的事实。翻译官以请李玉和赴宴为名实施抓捕,临行前,李奶奶再度开展情节,提升情绪,要敬李玉和一碗酒,李玉和接下的不仅仅是一碗酒、一个道具,更是接下了李奶奶传递过来的情绪,并将它升华、放大,“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这更是一份人物的慷慨壮烈。而在接下来的剧情中,依然是第五幕戏“痛说革命家史”,李奶奶也依然担当点燃情绪的那个角色。李玉和被捕后,李奶奶在李铁梅情绪还未稳定的情况下认为事情已到危急关头,是时候让李铁梅知道自己的身世,并让她扛起革命的重担了。于是劈头盖脸地说出“咱们本不是一家人”的真相。传统京剧中,对孤儿诉说家史的情节屡见不鲜,《举鼎观画》《断臂说书》中均有类似场面,在这些剧目中,孤儿的父亲(养父)或知情者总是先讲故事,而后吐露身世。而《红灯记》的做法正好相反,李奶奶劈头告诉李铁梅:“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咱们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哪!你姓陈,我姓李,你爹他姓张!”[1]这里的大段念白由铿锵到婉转,又从波澜不惊到惊涛骇浪,波动起伏极大,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也需要演员自己随着时间推移去慢慢领会。李奶奶的“痛说”与王佐的“说书”、程婴的“图说”有很大的本质区别。后两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说出真相,而李奶奶出于紧急,她的“痛说”从题目看便是更为激情的。按题目论,这场戏叫“痛说革命家史”,自然就会有“痛彻心扉”的成分在里面。李奶奶饱经风霜的一生中,由南方迁居北方(隐藏的人物设定),经历丧夫之痛,数次革命失败之殇,与反动军阀、侵略者斗争了一辈子,眼睁睁看到了无数的牺牲。虽说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她现在又要让铁梅继续走上革命的道路。笔者以现代人的角度观察,并有理由相信,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这都不是她想要的最好的结果。革命尚未成功,还需要广大人民前赴后继地支持与无法避免的流血牺牲,哪怕是自己的至亲骨肉,合格的革命者也要将他引领到革命的道路上。李奶奶的痛,除了忆往昔的伤痛,也是为革命即将贡献出挚爱骨肉的心痛。大段念白中佐以“十七年风雪狂怕谈以往”的重点唱段。“十七年”三字一出,娓娓道来之感便要紧紧抓住观众,这三个字的感情,是要有复杂的情绪支撑的,不是单纯的拖腔炫技。这十七年间的波澜壮阔,苦难隐忍,所有心情实际上都浓缩于这三字之中。李奶奶与铁梅唱二黄亮相结束第五幕“痛说革命家史”,让冰冷色调笼罩下的舞台终于炽热起来,这个本是星星之火的革命家庭开始燃烧了。

第七幕李奶奶依然刻画着与阶级群众的互帮互助、与敌人的斗智斗勇。并沉着应对了大反派鸠山的盘问,这种周旋的感觉与李玉和在酒席宴前颇为相似,都是通过调侃来表现出一种对侵略者的蔑视。第八幕刑场斗争,李奶奶与铁梅都以李玉和为中心,彻底展示出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和视死如归的革命觉悟,并慷慨走向刑场,完成了自己光荣的一生。这两场戏的李奶奶不再有激昂的唱腔加持,只有简单的对白推进剧情。可这种对白的推进,并非仅仅是台词互相堆叠碰撞完成的。这里需要一种心里的“劲儿”。鸠山自认为是猎手,视李奶奶为猎物,以李玉和为诱饵,利用母子之情在其中狡猾的斡旋;李奶奶则视其为仇寇,自内心地与之对抗,不被其裹挟,从简单的台词里处处露出锋芒,噎得对方无话可说。这种心气表面上是京剧演员的“精气神”支撑体现,实际是出于人物、出于矛盾刻画的必要体现。愈是简单的地方愈容易松懈,愈是无技巧的戏份愈考验演员的功力。这里其实是京剧演员的弱项,无法通过口传心授去模仿,只能通过演员自身对于角色的理解感受去诠释。尤其是我们这些生于安乐的90后演员,怎样去体现革命者的坚毅风采,是需要通过大量文化熏陶的积累去沉淀,才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而非一朝一夕,只在排练场纸上谈兵的走程式才能塑造出来的。

由上述看,李奶奶不仅是这出戏的重要角色,也是重要的精神人物。现代京剧的特性:第一,演员要服从整体艺术风格。现代京剧不再像传统京剧一样在编、排、演方面迁就演员,而是追求明确主体、严谨结构、突出人物角色。据此,剧情、人物、主题成为现代戏的主心骨,演员则要根据既定方针严格执行,更要抑制自己的艺术风格,从而使观众将欣赏目的转移到“看戏”而非“看角儿”。过去称其为样板,如今可以称其为“标准化”。李奶奶在这主演铁三角里就承担了更多的辅助性质,这其实并未跳出老旦行当的主要作用,可在这里的辅助性质不光是出于艺术考量而存在的。她作为支撑革命事业的第一代人,却也是架构了第二代革命者李玉和、第三代革命者李铁梅之间的桥梁,让革命接力这一主题能够贯串该剧始终。第二,剧目要弘扬革命性。演员李奶奶在剧情推动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临行喝妈一碗酒”“听奶奶一席话”等经典名段,都是经李奶奶推动、引导李玉和、李铁梅演唱的。而李奶奶这个角色除了需要演员加强念白方面的功力,还需要演员自身对革命的信念、对信仰的忠诚有一个认知,才能有演好角色的积淀。在红色经典剧目的各类“奶奶”中,李奶奶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唱腔也是最为脍炙人口的。第三,团队要精诚合作。《红灯记》是当时一流的演员、编导、作曲架构出的一流作品,一流的团队合作是艺术风格统一的重要保证。同时,好的剧目创排,也并不是仅仅有豪华团队以一朝一夕之功便可造就的,它更多是要通过时间的历练,不断实践摸索的。希望我们在未来的剧目创排中能够更多遵从艺术规律,不断磨砺,不断研究,再造艺术经典。

猜你喜欢
李铁京剧革命
世世代代跟着你
基于一维弹簧质量模型的碰撞分析
京剧表演开始了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特殊传统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