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歌曲中的“亲情”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2022-02-27 21:25陈柏润
文化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英汉亲人亲情

邓 军 陈柏润

一、研究现状与概述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1]4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语言来产生具象的感受。歌曲是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动人的歌词总能让人产生共鸣[2],是传达歌曲情感与价值的载体,经常借助隐喻让听众获得真实感受。情感包括爱情、亲情与友情,潜心钻研爱情隐喻研究的人数不胜数,而对亲情、友情的隐喻研究则相对较少,以英汉歌曲的歌词为语料的对比研究则更是凤毛麟角,笔者所了解到的现有相关研究:陶滢冰[3]在其硕士论文中对“亲情”的相关隐喻有所提及,因此目前研究空间相对充足。

胡吟久和杨君武表明:“在现代社会里,家庭结构逐渐变得松散,无私的、非私利的传统亲情模式在物欲社会中逐渐被解构。”[4]因此,本文收集部分英汉歌曲中的亲情概念隐喻(后称亲情隐喻)并进行分类,探究英汉歌词亲情隐喻的异同,分析差异性的原因,旨在为隐喻研究尽绵薄之力的同时,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呼吁人们莫忘亲情。

二、英汉歌曲亲情隐喻之同

Lakoff[5]指出:隐喻不仅仅关乎语言,还与思维、理性有关。因此,当中英文的歌曲在表达相同主旨、传达相似的情感时,语言的屏障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再加上“亲情是所有感情的根…是一种带有生物本能的情感”[6],为取得人类最本真的共鸣,使用的隐喻难免会不谋而合,笔者在收集一定数量的语料之后,大致将具有相似性的概念隐喻分为以下六类,并作简要分析。

(一)亲情是“旅途”

A.I’ll be your beacon through the darkest night

(Celine Dion-Goodbye's(thesaddestword))

B.It's enough for this wide-eyed wanderer that we got this far

(Elton John-CanYouFeeltheLoveTonight)

C.走完这段路就来了(福禄寿《玉珍》)

D.感谢一路上有你(筷子兄弟《父亲》)

E.是否让风吹熄了蜡烛 在黑暗中独自漫步(苏芮《亲爱的小孩》)

Lakoff对爱是“旅途”的隐喻作了详细解释,他指出爱是“旅途”的隐喻用于理解与解释爱情关系的方方面面,例如与爱人的分别可以表达成:爱情的旅途如此短暂,而亲情的时间跨度往往也是歌曲常常关注到的,于是有了上述几个例子的隐喻现象。例A表达了对母亲离世的悲伤情愫,女儿化作灯塔,照亮母亲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例C和例D分别是写给作者自己的外婆与爸爸,都将与亲人陪伴的时光隐喻成一段旅途。在这些例子里,目标域是亲情,源域则是与亲人共同走过的旅程,亲人的离去就像是一段旅程结束后的分道扬镳。

(二)亲情是“托举”

A.You raise me up(Westlife-Youraisemeup)

B.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韩红《天亮了》)

C.我要爬上你的肩膀(苏打绿《小时候》)

Lakoff和Johnson[1]15指出:方位隐喻现象源自于我们的空间感,与我们的身体、身体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例如“快乐是向上的”;亲情是人类美好情感的一大类别,所以亲情在空间中也是倾向于向上的,是“托举的力量”。例如“You raise me up”的raise up既可以表达抚育,也可以理解成父母把孩子高高举起的行为,以此来表达爱意;例C中“我要爬上你的肩膀”则具体描绘了 “父亲背着儿子”的画面来表现亲情,这一托举体现了父爱对孩子的分量。

(三)亲情是“冒险”

A.I’ll be the wings that guide your broken flight

(Celine Dion-Goodbye's(thesaddestword))

B.你会不会披星戴月乘风破浪来我梦里(福禄寿《玉珍》)

“结构隐喻不仅能定位概念、参照与量化,还能用一个高度概括、清晰的、结构化的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1]62冒险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亲情亦如此,父母总是舍弃自己的舒坦,在养育子女时不断地付出。例A很好地加以例证:女儿不舍母亲离世,愿化作双翅陪伴母亲。《玉珍》则用“乘风破浪”来表达阴阳两隔的亲人想要再见面已是天大的阻力,以代价之高来反衬出亲情的珍贵。

(四)亲情是“避风港”

A.I’ll be the shelter through your raging storm

(Celine Dion-Goodbye's(thesaddestword))

B.有一种爱虽然不表白,却是风雨中坚实的依赖(王凯《有一种爱》)

中文经常说到:家是避风港。生活中的艰辛与苦难在所难免,而为历经风暴后的孩子给予温暖的正是亲情,因此,亲情是亲人受伤时疗愈的港湾。例A中的这一句歌词是唱给母亲的,将自己比作狂风暴雨里的庇护所,表达子女对母亲深深的爱;而《有一种爱》所设置的语境也非常相似,把父母的爱比作可以依赖的港湾,英汉两者的源域与目标域都非常接近,可见即便文化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隐喻有时也能不谋而合。

(五)亲情是“给予”

A.I love you for giving me your eyes(Taylor Swift-TheBestDay)

B.一生眷顾无言地送赠(BEYOND《真的爱你》)

汉语中有“亲恩”一词用以表达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如《真的爱你》这首歌写给母亲,母爱是默默地送赠,作为子女应该报答母亲的这份恩情;而英语中也有对应的表达:Taylor Swift深爱着母亲,因为降生之时是母亲赐予自己一副明亮的双目才得以看世界。

(六)亲情藏于心

A.I hold you in my heart(Miguel and Natalia Lafourcade-RememberMe)

B.逝去的人住在心间(旅行团乐队《逝去的歌》)

亲情是将与亲人的记忆和情感铭记于心。讴歌亲情的电影《寻梦环游记》红极一时,主题曲Rememberme表达的是:虽与亲人阴阳两隔,却将亲人铭记心中,把亲情视作藏于心中之物,而《逝去的歌》认为亲人的离去是另一种存在方式:逝去的亲人住在活着的人们心中,把自己的心比作房子,而亲人、亲情永存于此。

三、英汉歌曲亲情隐喻之异

歌曲是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载体之一,而文化的差异也会在歌词文本中有所体现。“空间概念源自于我们对实际生活中空间的体验,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就是以这样最基本的形式产生的……所有的经验归根到底都是文化,我们体验世间万物的方式就是:我们的文化用经验的方式将这世界呈现给我们。”[1]15因此,英汉文化的差异、各国人民的生活差异产生了经验之差,从而对基础概念随物赋形也难免不同。

(一)英语歌曲中的特殊隐喻

英语国家的家庭教育倾向于培养“独立自主”的个体,因此,相较于中文而言较少强调亲缘纽带,但是对于亲情的讴歌是全人类共同的本能,而在英语国家的文化影响下,英语歌词中也存在一些特殊的隐喻来描述亲情。

1.亲情是“实体”

A.Without you I’m not whole(Bodhi Jones-OhFather)

B.Mama you’re the queen of my heart(Boyz II Men-ASongforMama)

Lakoff和Johnson[1]26提到:“正如人类的空间感能产生方位隐喻,我们对实物(特别是身体)的体验能产生一系列的本体隐喻,即把事件、活动、情感、想法等看作是实体或者物质。”例A就是把人看作物体,目标域是人,源域则是一个可度量的容器,有父爱的人是完整的个体,而缺少了父亲的“我”作为容器也缺少了一部分,以此隐喻来强调亲子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密关系;而例B则把母亲比作心中的皇后,母亲逝世之悲伤程度仿佛一个国家失去了皇后,从而强调亲情之重要程度。

2.亲情的宗教色彩

A.God smiles on my little brother (Taylor Swift-TheBestDay)

B.This miracle God gave to me(Martina Mcbride-InMyDaughter'sEyes)

C.You are the god and the weight of her world(John Mayer-Daughters)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程度甚深,光是福音音乐就数不胜数,而歌词含有宗教色彩的歌曲更是不计其数;宗教在英语国家的家庭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7],从上述例子可见:亲情犹如上帝的恩惠,例A是Taylor对自己弟弟的爱,上帝见了都要冁然而笑;例B则是Martina将女儿比作上帝馈赠的奇迹;例C的宗教色彩更浓:父亲是女儿的上帝、全世界,体现了不可取代的父女情。

(二)汉语歌曲中的特殊隐喻

李冬妮认为: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追求事物间的联系及其功用,而这个特点是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异[8]。而“认知系统内的跨文化差异是允许存在的,不同的文化对概念隐喻有着不同的理解与体验,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上。”[9]以下是汉语中较为特殊的隐喻,大致可分为四类。

1.亲情是“奉献”

A.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崔京浩《父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亲的爱是子女成长的重要铺垫,孩子踩在父母亲的肩膀上才能摸得更高,因此,父母常常被比作孩子的工具。如上述两个例子,父亲是孩子登天的梯子,又如拉车的牛;在这一对隐喻里,源域是工具、苦力,表达父爱是如此简单朴实而不起眼,是父亲无言的奉献才换来孩子的成就。

2.亲情是“身体的一部分”

A.妈妈的心肝在天涯(甄妮《鲁冰花》)

B.要和你同手同脚地走下去(温岚《同手同脚》)

情感关系的亲密程度从称谓就有所体现,中国人常常对自己的孩子称呼为“心肝宝贝”,把孩子看作与自己的心和肝一样重要。例A是耳熟能详的儿歌《鲁冰花》,妈妈的心肝在这里暗指与母亲分隔两地的孩子。而兄弟姐妹关系,汉语中用手足一词来表示再合适不过。例B将姐弟情视作同手同脚,以“共用一个身体”来强调姐弟同胞关系的紧密性。

3.亲情是“血脉融合”

A.我们都是一个人加另一个人的长相(苏打绿《早点回家》)

B.有一种爱,早已融入彼此的血脉(王凯《有一种爱》)

血浓于水是中国人常用到的对亲情的描述,用来强调亲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上述两句歌词就很典型:例A隐喻子女是父亲与母亲二人血脉融合的结果;例B则是将父母对子女的爱比作血脉相融,子女体内流淌的是父母的血液,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存在于血液之中的。

4.亲情是“温暖的天气”

A.春风化雨暖透我的心(BEYOND《真的爱你》)

B.姐姐你那边的天空是不是总有太阳高照(赵雷《未给姐姐递出的信》)

“分散的小生产几千年不变……是亲情文化延续的原因”,可见农耕文明对家庭纽带的影响至深,而农耕对自然规律的关注在语言上也有所体现。例如隐喻包含自然现象,亲情是春风化雨、是太阳高照:BEYOND歌颂母亲的谆谆教导,母爱如和煦的春风与温润的春雨;而赵雷则是希望姐姐头顶的天空总有温暖的阳光高照,正如自己的关爱,二者都用温暖的天气来抒发对亲人的爱。

四、结语

就已收集的语料与分析来看:首先,汉语中关于亲情的隐喻更丰富,在相同的一种隐喻下,汉语的语料较多,形式也更加多样;其次,就特殊隐喻而言,汉语歌曲目标域与源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即本体与喻体的关联性更强,如亲情是“身体的一部分”,而相比之下英语中直接强调血缘关系的隐喻则较少,本体与喻体的关联性较弱。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总结有三:其一,中国在价值取向上与英语国家的人存在差异,英语国家的人注重个人利益,父母和子女都是独立个体,而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父母与子女是有不可分割的纽带[10];其二,社会关系不同,中国以血亲关系为基础实现家国同构,亲情对于中国人而言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在英语国家人的基本角色是公民而非家庭成员;其三,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中国经历了长期的自然经济,个体对家庭的依赖程度极高,而英语国家的商品经济则更趋向于鼓励个体独立性。

最后,回到隐喻研究上,由于不同的文化与生活背景,导致不同的认知系统产生,亲情隐喻的使用从而有异,就各自特殊的表达上来看,汉语歌曲中亲情是“血脉融合”等隐喻比英语歌曲中亲情是“实体”等隐喻来得要更加有人情味,更强调亲缘纽带;但抛开差异后,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语言不相通、文化有区隔,人们对于亲人间最真挚的情感却有着普遍的向往,这些英汉亲情歌曲虽有语言上、价值取向上的种种差异,却不影响人们对于亲情的共情。

猜你喜欢
英汉亲人亲情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你是我的亲人
亲人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亲情故事两篇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