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开幕式为何选择山里娃

2022-02-28 13:15李凤双
文萃报·周二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邓拓马兰扫墓

2月4日晚,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登上了他们乐队成立以来最大的舞台,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为全球观众献唱《奥林匹克颂》。马兰花合唱团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前身是组建于2006年的“马兰小乐队”。这群孩子之前还有过多次高光时刻:参加2011年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栏目、2012年北京卫视《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演出。将他们带出大山的是现年79岁的邓小岚。邓小岚是邓拓的女儿,她和马兰村的缘分,从刚一出生就开始了。

马兰村: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地

马兰村,是一个有着700多户、2000多口人的小山村。这个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由22个小自然村组成。这里曾是《晋察冀日报》社旧址所在地,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抗日战争时期,社长邓拓在这里与报社工作人员,一边打游击一边办报纸。

1943年底,日寇对太行山区进行了“大扫荡”。日军冲进马兰村时,逼问乡亲们报社人员和印刷机的下落,19名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惨遭杀害。

邓拓妻子丁一岚在一次突围后生下邓小岚。邓小岚出生后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村民家中,整整3年。干爹、干娘的悉心照顾,为炮火中出生的邓小岚留下难忘的童年。直到1946年,邓小岚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缘于个人身世、父辈情结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一直把马兰村视为‘第二故乡’。”邓小岚说。

1997年,邓小岚第一次回到马兰村,虽然50多年过去了,但当地老百姓仍能清晰叫出她的乳名,讓邓小岚不禁泪流满面。2003年清明节,退休后的邓小岚和《晋察冀日报》社的老人们一起来到马兰村给烈士扫墓,看到这个小山村依然是破旧的村舍……

“我一定要为乡亲们做点事。”那一刻,邓小岚便定下了扎根马兰的决心。

马兰歌声“唱”进冬奥

北京到马兰村距离300多公里,路途虽不遥远,但并不便捷。

以前先从北京乘火车到定州,再从定州乘汽车到阜平,最后从阜平乘班车到马兰。早上8点出发,晚上七八点才到。直到2010年10月,阜平通了高速路,路程才缩短为5个多小时。这段路,邓小岚一走就是18年。当记者问她为何能坚持18年时,邓小岚说,“我要教孩子们音乐。”

邓小岚那次和报社老人回马兰村扫墓时,碰巧遇见了同样在扫墓的一群孩子,发现他们连一首歌都不会唱。

“我心里咯噔一下,说不上悲凉,但空落落的。”邓小岚说,她从小就爱唱歌,喜欢音乐。在她看来,马兰村的孩子们没体会过音乐的乐趣,没有歌声的童年是苍白的。

邓小岚刚开始到马兰小学教音乐课时,简陋的学校只有4间危房。为了建音乐教室,她不仅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而且动员北京的弟弟、妹妹一块儿捐钱,共凑了4万块钱,在村里盖了7间校舍,大大改善了马兰小学的办学条件。后来,邓小岚又四处“化缘”,陆续置办了架子鼓、电子琴、钢琴、长笛、黑管等乐器。村里没人会这些乐器,邓小岚就手把手地教孩子们。

2015年,邓小岚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把小学校旁边的荒土坡打造成一座三层“音乐城堡”。

音乐不仅带给马兰村的孩子们快乐,更给他们插上了梦的翅膀。邓小岚带领孩子们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演出,让他们走出大山,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山里孩子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是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邓小岚说,她真切地看到,音乐让山里的孩子们更乐观、更自信了。

用音乐改变一座村庄

18年如钉子一般,邓小岚的坚守感动了很多人。至今,邓小岚已经协调捐赠了近500件乐器、数千册图书,培养了近200多名学生,有10多个学生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音乐成了马兰村的一张名片,邓小岚用音乐改变了一座村庄。

近年来,得益于邓小岚的努力,社会各界对马兰村高度关注,马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邓小岚说,未来她还会在这里坚守,做一名真正的“马兰后人”。(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李凤双/文)

猜你喜欢
邓拓马兰扫墓
迟到的贺卡
平生赢得豪情在
我帮爷爷放绵羊
邓拓挨批后想当颐和园园长
邓拓不惜血本换苏东坡名画
清明小记
裹着鲜花的毒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