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互联网+史料”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

2022-02-28 22:43李玉琴
甘肃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互联网

李玉琴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意义重大:能够更好地助力高中生历史素养的提升、生命的成长和品性的醇厚。与历史人物对接,通过文人风骨和对他们思想言论的触摸,汲取其中的优秀养分,从而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通过零碎与整体、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学生情感的醇厚会变得自然而然又厚重高效。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互联网+”的保驾护航。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之立体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促情感培养的高效、自然和无痕,真正让家国情怀在高中生的心中落地生根并不断枝繁叶茂。

【关键词】“互联网+”;家国情怀;明确对接;辩证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2—0081—04

“国亦家,家亦国。”[1]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信奉“家国一体”,言谈举止中尽显“家国”情怀。在唐诗宋词中,家国情怀更是浓烈得如茶似酒。中国古代的不少文人如李白、杜甫、苏轼、范仲淹等无不是演绎家国情怀的大家。深入他们的诗词深处或关于他们的幽微史料中,或许能更细腻地体悟其浓厚的家国情怀,从而汲取沉甸甸的精神动力。如何有意识地甄别和筛选唐宋诗词中饱含家国情怀的史料?如何让史料中的家国情怀高效地呈现出来?这就需要一定的支撑、依托和抓手。“互联网+”正是强力的“依托”之一。下面笔者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灿烂辉煌的文学》中唐宋文人为例,探讨“互联网+”支撑下依托史料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本无法穷尽所有。唯有选取典型、生动和厚重的史料滋补于课堂,才是对高效课堂的保证,才是对新时代历史课堂的负责。这就意味着史料的选择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向,“精心选择典型生动之物,让他们发声”[2]。“灿烂辉煌的文学”一课中,不仅仅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还有元曲、明清小说。如果依照惯例和顺序原原本本地“塞”给学生,固然可以“顺风顺水靠岸”,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教材如是安排,并不意味着师生一定要亦步亦趋,按部就班,模式僵化。当教学目标趋向为家国情怀时,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必要的“增添”和“删减”,进行有针对性地创新。为什么我们要聚焦于唐宋文人?这是因为我们一方面要秉承“由扶到放”的教学原则,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教学时间和教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唐宋文人是一个灿烂辉煌的群体,他们身上有着古代文人的傲然风骨,他们身上洋溢着浓烈的家国情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个群体中的史料进行选择与对接。

1.与文人风骨对接。文人风骨自古至今一直被中国人津津乐道,它是知识分子的底线、良知和道德的标识和象征。之所以称之为“骨”,是因为具有“铮铮铁骨”的意味,蕴含着坚强、无畏和坚持。比如,李白在撰写批复番邦的诏文时,要求杨国忠和高力士为他“脱靴磨墨”,多么个性洒脱又风骨飘然。又比如,苏轼某次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写诗,一句“城东不斗少年鸡”,不带脏字地道出了对奸邪宵小的蔑视。这样的不畏权贵,这样的铮铮铁骨,表面看是性格脾气,流露出浓浓的个性色彩;深层看,流露的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家国情怀,有对江山社稷的隐隐担忧,也有对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无限同情。在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一点一滴地触摸文人风骨,从中品味出更多的意蕴,生发出诸多感慨和开悟,在不知不觉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与文人思想言论对接。文人的思想言论往往代表着其人生哲学和情感走向,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不断涵泳、揣摩文人的思想言论,这些思想言论内化于心的同时必将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钙质。唐宋文人尤其是关于家国情怀的思想言论比比皆是,其中不乏一些精辟論述,都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代有志之士。今日的高中生,应该更深更广地了解这些思想言论,力争使其成为精神成长的“维他命”,成为醇厚家国情怀极好的营养剂。比如,范仲淹在家人修建住宅和筹建“范氏义庄”之间选择了后者,福泽后人八百余年。他的“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名句,不仅仅是为岳阳楼的重修而题,更是范仲淹新政受阻后仍然心系天下苍生的感慨。学生吟诵这些语句,不是读读后无动于衷,而是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那么,以上史料如何与“互联网+”对接呢?历史教师应该于课前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1)上网搜集唐宋文人的趣闻轶事,尤其选择关于“家国一体”方面的细微史料,选择最感兴趣的史料进行必要的甄别、反思与重组。(2)考虑到部分文章属于付费下载,可以考虑“在线收听”这一平台。建议推荐乐于探究诗词背后故事的叶楚桥的文章《桃李春风一杯酒——唐朝诗人的快意人生》和《梦里不知身是客——宋朝词人的诗酒年华》。选择网上学习,筛选部分篇章收听。(3)师生通过钉钉上的在线课堂互相交流网上“在线收听”的进展情况,随时调整,尽快反馈,力争让网络收集、阅读和收听中的正效应充盈在更大的时空内。以上这一切,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深度介入与应用。历史教师应该让这个“+”发挥其“叠加、高效、快捷、海量”等作用,真正打造生机盎然、情理俱进、高效扎实的历史学习新时空。

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培植家国情怀,并非靠粗胚型的原生态史料就能完成。史料浩如烟海,如果不加以辩证处理,只能使学生眼花缭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由原生到重组、由粗糙到盘活、由琐碎到整体、由印证到现实,其中的有序递进和纵横架构有方向、有路径、有对策,必须要有一种科学的推进方式,必须在辩证思想的引领下组织教学。而这些,同样离不开“互联网+”的强力支撑。

1.零碎与整体相结合。时空观念强调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去理解历史。这里的“特定”既包括零碎的时空,也包括整体的时空。特定的时空内才会发生具体的人事,才会滋生具体的情感。只有引领学生尽可能地联系具体的时空事件,才能更好地厘清历史发展脉络,更好地丰富情感空间。但是,特定的时空史料必须与整体联系起来。某些史料,单独从零碎的角度出发只能给人造成一孔之见,让人断章取义;而当把它置身于一个整体背景和较大视域内,才能呈现出它本来的风貌。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辩证和哲学的眼光,才能发现更多的真相与奥秘,才能更好地醇厚家国情怀。比如,利用“互联网+”出示苏轼的诗句是基于一个零碎的角度,之后不妨出示整个背景,包括苏轼当时的升迁与贬谪的原因,包括后人如陆游等人对他的评价。在一个大的视域下,领略苏轼“只为百姓请命哪怕连遭谪迁也在所不惜”的家国情怀。可以是某个图片和一段文字的结合,可以是某个故事和视频的结合,也可以是一首诗和一幅画或一个背景的结合。实践证明,“互联网+”能够更好地实现零碎与整体的结合,或并排呈现海量图片,或随时链接相关资料,或化静为动,或化平面为立体。如此的“碎”“整”结合,既是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不可或缺的方法,也是家国情怀落地生根的必要路径和策略。

2.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苦口婆心的‘说教’,换来的却只是‘知’的表层体验”[3]。那么,如何实现由说教到多维度的转身呢?涵育家国情怀讲究多维度,既要从古人身上汲取情感的力量,也要从后人身上进行现实的印证。当学生清晰地从后来者甚至从熟悉的当代人身上看到辈辈传承的痕迹,自身情感的打开和醇厚自然会瓜熟蒂落。由滋生到印证再到强化,需要一种更自然、更强有力的结合方式。比如上文提到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思想,是否在今天依然有延续和传承呢?不妨依托“互联网+”先出示此名句,再出示近现代与之相关的典型史料。比如,出示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考察扶贫的视频,并播放画外音(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声音):“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然后教师强调,这不正是“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有力体现吗?这样的动态視频,为千古名句配以时代感较强的内容,历史与现实在共同的价值体系中“相遇”,学生的家国情怀,无疑会得到更好强化。

依托“互联网+”解读史料,重组史料,盘活资料,呈现史料,创造一个智慧而高效的闭环,对于历史课堂无疑是一种可喜的走向和华丽的转身。由晦涩到轻松,由低效到高效,由无形到有形,由远观到近观,家国情怀的落地会变得更加自然、更加坚实有力,能真正做到“让历史从抽象模糊走向具体可视”[4],真正让家国情怀的醇厚趋向一个积极而可喜的走向。这种走向意味着家国情怀的涵育已经由课内走向课外,在一个更大的时空内完成由拘囿到突破的华丽转身。

1.轻松且高效。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推送的智能化。过去,教师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因为书写的麻烦而疏于精细化,现在利用“互联网+”可以做到即时、快捷、高效。由于“痕迹”可以存贮于“云端”,可以再次翻阅,再次修改及订正,所以老师和家长都不必担心学生会忘掉作业。比如课后向学生推送元好问评价范仲淹的句子:“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学生可以根据“名士、能吏和名将”在网上写体会或评论,或者进一步在网络中搜寻相关的资料。推送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和妻儿相认的细微情节,从中开悟唇亡齿寒的深意和家国情怀的浓烈。推送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赏析文章,从一个反向的角度——壮志未酬,来涵泳家国情怀。这种推送可以是微视频,也可以是网页、语音和图片。学生手头可能没有完整的原文,链接相关网站进行“在线收听”也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学生尽可通过一个专注的“听”字,穿越千年,触摸家国与天下,品味传奇与经典,醇厚心性与情怀。教师可以把教学课件变成学习课件,比如将学习内容、阅读提示、相关链接等做成微课,必要的时候生成二维码,发布在微信家长群或钉钉家长群,第一时间进行有意义的反馈,第一时间摸清学生感悟家国情怀的具体情况,以便为后续学生“情感大厦”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有形且直观。利用“互联网+”,利用“来源广、海量、多视角、快链接、高密度”等优势,我们可以给历史教学中的“任务单、学习单和作业单”都换上形象的外衣,并且高效、快捷、方便地呈现出来。比如,利用网上“问卷星”调查“高中生家国情怀培养情况”,内容包括:“你看过家谱吗?”“你们家有家谱吗?”“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什么?”“你通过哪种方式传递过家国情怀?”“你对‘家’或‘国’的理解是什么?”“你看过的家国情怀的文学著作有哪些?”“你看过的家国情怀的影视作品有哪些?”“家庭和睦与国家强盛有什么关系?”……在真实、具体、鲜活的调查基础上,随时把相关数据录入数据库,主动生成针对性很强的方案,然后根据汇总数据为课堂教学提供可靠决策,使决策数据化、智能化和具象化,真正完成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华丽转身。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诗人知多少”“孟浩然的粉丝有多少”“醉爱李白”等网络知识竞赛活动,进行“我与唐朝诗人或宋朝词人结对子”活动。其中要在网络中上传以下搜集成果:“某诗人或词人最让我敬佩的家国情怀方面的轶事”“某诗人或词人流传最广的千古名句”“某诗人或词人最精彩的创作故事”……又比如,利用微信朋友圈拟写唐宋诗词,发布后让好友点赞和评价。可以出示叶楚桥关于朋友圈的说法:大唐开元年间,李白正在黄鹤楼上更新朋友圈,一首送别诗在刹那间收获了“无数点赞和留言”[5]。的确,把古人交友的范围与现代社会微信中的朋友圈相提并论,化无形为有形,化远观为近观,无疑是醇厚家国情怀中动人而成功的举措。

当更多史料通过“互联网+”呈现出立体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特点时,学生学习之门的打开定会变得轻而易举,情感之门的打开也会变得自然而然,爱小家、养家风与建“大家”融为一体自然会水到渠成。“互联网+”之“+”意味着历史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叠加,也意味着情感的高效润泽,意味着家国情怀的自然醇厚。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精心甄别和筛选那些闪闪发光的家国史料,通过“互联网+”使其变成学生喜欢的模样,并以学生认可与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沐浴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世界,引领学生蹚出一条高效的情感滋养之路。更多细节都可以以“形象、立体、多姿、耀眼、快捷”的方式“擦亮”学生的眼睛,溢出学生原有的视域边界,在激活学生浓浓兴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1]薛川.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的探究式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11):47.

[2]金毓.以物载史,涵育唯物史观[J].历史教学,2020(13):72.

[3]林巧霞.让礼仪成为学生的生命自觉[J].中小学德育,2015(09):51.

[4]缪晓红.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项目化学习[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05):72.

[5]叶楚桥.桃李春风一杯酒[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62.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依托史料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176)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互联网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