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游戏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2-02-28 22:43余晓宏
甘肃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初中体育探索

余晓宏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步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借助游戏开展教学,不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锻炼了学生的身体,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还在体育游戏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概述了游戏化教学,分析了游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探索与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体育;游戏化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2—0111—04

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阶段,状态不稳定,而且随着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很多学生厌倦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技能训练模式,课堂积极性不高,不能专心致志地融入到体育课的学习和训练中。为此,初中体育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将游戏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为学生设计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体育项目,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在寓教于乐中高效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培养团结拼搏、坚韧顽强的体育精神。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与游戏化教学的特点,设计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游戏,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初中体育游戏化教学是指以游戏为基础模式的创新教育方法,该方法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重要辅助作用。所谓“教育游戏化”,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与游戏融合到一起,让学生通过游戏完成知识内容的感知与探究,从中获得良好的感知体验。相较于其他方法,游戏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实现知识内容的趣味化呈现,还能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

从初中体育的学科角度来看,因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开展以游戏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动力的调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做好游戏化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很有必要。

1.游戏化教学不被重视。体育教学游戏化不被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有些学校不重视体育课,体育课经常被其他科目挤占,降低了教师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游戏化需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将游戏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大量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活动程序,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课堂设计,这让部分教师产生了排斥心理。

2.游戏化应用不够合理。游戏化应用不够合理也是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游戏化教学所遇到的典型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思想相对先进的教师愿意尝试将游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会为了开展游戏化教学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与管理,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教师的游戏化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没有满足学生学习体验的需求,导致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不够科学、合理。例如,教师虽然会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但并没有做好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分析,这导致游戏化课堂教学没有真正满足学生在兴趣、求知方面的需求,更没有给予他们良好的体验,游戏化教学模式的价值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教师在应用游戏教学时,没有掌握住游戏出现的时机,导致体育游戏在课堂上的出现时机不够恰当,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实现突破。

3.游戏形式过于单一。游戏形式过于单一是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较为典型的问题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虽然部分思想超前的教师利用游戏开展教学,但这种应用是有前提的,一是按照教师的方式进行应用,二是达到教师既定的目的。这就导致每一次游戏的应用是以教师的标准为前提,让原本形式多样、充满趣味的体育游戏出现了单一化、模式化的情况。教师采取同一种游戏教学模式,不仅无法体现出体育的特点,还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出现参与热情不足、学习动力缺失的情况,让游戏教育失去了本质特点和优势,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1.依照教学内容设计体育游戏环节。在开展体育教学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体育游戏环节。通过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游戏环节中完成各项体育训练,达到体育游戏化教学的目的。为此,初中体育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枯燥乏味的体育热身运动和技能训练,转变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体育游戏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高身体素质,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体育技能训练。另外,教师在设计课内游戏活动时,应遵守趣味性、技能性原则,设计丰富有趣的体育游戏项目,借助体育游戏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1]。例如,在篮球体育训练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快速启动或急速停止时,应注重锻炼学生灵巧性、速度性以及反应能力。通常教师带领学生训练该项时,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反复练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时间的单一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动作也变得越来越不规范,不能有效达到训练教学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该项训练课程中,利用“摸球追人”的游戏引导学生掌握该项体育训练技巧。由于该项体育游戏活动可以通过奔跑、摸球等游戏环节,锻炼学生的快速启动,紧急停止训练的技能,促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逐渐规范动作,提升运动速度,进而高效掌握快速启动和紧急停止的技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游戏活动。初中生进入青春期,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异性化特点越发明显,他们在体育课上的心态也各不相同。针对這种情况,体育教师在设计游戏环节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了解不同学龄段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即便同一种游戏,教师也应充分考虑男女之间的差异性。例如,教师在为男生选择游戏时,应选择具有耐力强、力量型与竞争性的体育游戏活动。如,投篮大比拼、“猪八戒背媳妇儿”等体育游戏活动。这种游戏遵循男生在青春期精力旺盛的生理特点,使其在对抗性体育活动游戏中,充分释放精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培养坚强的意志。而在为女生选择体育游戏活动时,应选择灵敏性强的体育游戏活动,像“捕鱼”“抱团”等互动性较强的娱乐游戏活动,激发女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女生在此类体育游戏活动中有效完成体育训练,增强女生的身体柔韧性,充分保护女生的自尊心。

3.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课堂需求。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利用体育游戏活动掌握各项体育技能。尤其,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以后,虽然身体第二特征逐渐凸显,但心理尚未成熟。因此,教师设计游戏项目时应注重游戏教学的趣味性[2]。例如,在学习“障碍跑”时,该项体育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跑出一定距离后越过不同障碍物,进行自然快速的跑步运动。教师在设计游戏内容时,应设置跳、跨越、翻滚、钻圈等障碍物。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应对该项游戏活动进行情景创设,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全身心投入。上课初期,教师这样营造游戏活动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森林中探险,跳过奔腾的溪水,钻过漆黑的山洞,跨越崇山峻岭……”这样的语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当然,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还要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类障碍的跨越技巧,提高学习成效。

4.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体育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外,还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很多体育项目需要团队合作才能顺利实施,个人单枪匹马是无法完成的,在这样的体育项目活动中,团结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督促学生掌握团结合作的有效方法,并将其潜移默化地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其拥有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社会技能,继而提高自身综合素养[3]。例如,在学习“合作跑”体育教学项目时,教师让学生进行“两人三足”游戏,将本班学生两人为一组分为若干组,每五组进行跑步比赛,第1个到达终点的小组为获胜组。在开展该项体育游戏活动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因为“两人三足”游戏既考验学生的跑步速度,还考验学生间的默契度。倘若该组两名同学动作上不一致,行动节奏存在一定的差异,就会在游戏过程中出现摔倒、跑步节奏缓慢等情况。因此,每组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增强彼此的默契度,才能在游戏竞赛中取得胜利,从而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保质保量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5.借助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体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室外教学优势,将体育理论知识转变成游戏教学活动,避免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出现“放散羊”的情况,让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整堂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让体育教学与游戏过程充分结合,通过各种游戏教学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便学生在游戏环节中掌握各项体育技能。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明确体育学习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的思想认知。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要以身作则,精心设置体育教学环节,依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设计体育游戏活动,借助体育游戏活动,加强学生参与意识[4]。防止其他学科教师占用体育课程。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立定跳远”时,为了增强体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教师设计“青蛙找家”的游戏活动,将本班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设定好起始线与终点线,让学生双手抱头模仿青蛙跳跃的姿势,从起点位置跳到终点位置,在一名学生跳到终点后,由下一名学生接着进行,最先到达终点的小组获胜。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游戏之前,应为学生讲解游戏规则以及青蛙式跳跃的技巧,待所有学生掌握跳跃技巧后,再开始青蛙找家游戏。该项游戏活动看似简单,但需要学生掌握大腿肌肉发力的技巧,学生在立定跳远中才能加大跳跃距离,完成“立定跳远”技能训练。

6.教师共同参与增加体育游戏乐趣。在保证学生体育游戏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到体育游戏活动当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体育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以往体育教师在授课时,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指导学生反复进行体育技能训练,新课改理念积极倡导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调节课堂教学氛围,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当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例如,教师在开展“短跑”训练时,开展“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教师画一个直径为5米的圆圈,自己扮演小偷,让学生在圆圈内对教师围追抓捕,直到小偷顺利完成抓捕为止。学生在抓捕教师时,通过快速启动的助跑方式,实现短距离追逐,从而提升学生短距离奔跑的爆发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依照教学内容设计体育游戏环节,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体育游戏活动富有趣味性,促使学生明确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要在体育游戏环节中,培养学生勇敢、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使其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高效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石怡婷.浅谈体育游戏对初中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4):192.

[2]陈世民.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设计[J].学周刊,2020(10):51-152.

[3]李勇秋.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应用研究[J].求知导刊,2020(11):95-96.

[4]魏小龙.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及影响[J].学周刊,2020(01):151.

编辑:徐春霞

猜你喜欢
游戏化教学初中体育探索
倾心打造音标“游乐场”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玩转音乐 “乐”享精彩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