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资源在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2022-02-28 22:43王富通
甘肃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中学语文运用

王富通

【摘要】近年来,在习作教学中使用本土文化资源,这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文章立足于教学实际,结合教学研究和实践,阐述了本土文化資源在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现实需要和教学策略,对本土文化资源语文教育功能的开发方面提供了一些有益补充。

【关键词】中学语文;本土文化资源;习作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2—0119—04

本土文化资源是指多种文化经过本地区、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而积淀、结晶的文化,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等。语文教学必须扎根于本地区的文化土壤之中,否则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具体到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启发引导学生从本地区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深度挖掘其背后的写作价值,从而创作出文质兼备的作品。笔者现立足于皋兰县什川镇实际,就本土文化资源在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1.理论依据。写作与创作者所处地区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等要素息息相关。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1]认为文学创作始于作者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深刻感受。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集中论述了文学创作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2]则指出作者创作激情的发生是基于客观事物的作用,即“江山之助”。郑板桥“三竹论”中的“眼前之竹”[3]、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中的“眼中之景”[4],皆指作者身边的本土资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生写作时提出,观察能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5],主张一开始应先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周围世界的多姿多彩,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中提出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并强调学生写作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表达力求有创意”[6],则为当前在语文习作教学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供了直接有力的理论依据。

2.成果经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习作教学中开发使用本土文化资源已成为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范畴之一。如,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教师宋汪洋立足实际,专题研究利用客家文化推动农村作文教学改革的途径和策略[7];南粤名师何澜主张在习作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材编写”等方面开展以岭南文化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实践[8];江苏省兴化市教研员吴崇周则对“汉唐古都、淮海名郡”江苏兴化的风土人情、文化景点、民间故事等素材在写作教学中的开发使用加以探究[9]。综合来看,目前国内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开发、素材积累、教学策略等方面,已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这些为在习作教学中进一步开发使用本土文化资源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方法论和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1.必要性。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当前,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笔者现任教的皋兰县什川中学,是一所位于省城兰州近郊的农村初中学校。为深入了解我校学生的写作现状,笔者曾开展了一次专项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分析,目前我校大部分学生在写作中经常或有时会遇到困难,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词、句、段等基础知识储备不够,写作时言不达意、言不由心;二是缺乏深切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写作时“库中无粮”“心中慌慌”;三是不会分析、整合及运用已有素材,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难以拔高文章立意,作品质量不高。笔者在与其他地区、学校同仁的交流中得知,上述问题不仅出现在笔者所任教学校,也广泛存在于其他农村中小学中。所以,在当前纵深推进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写作与生活的关联,大力推动本土文化资源在习作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需要且必要。

2.有效性。在习作教学中开发使用本土文化资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本土文化资源产生于本地区、本区域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小学生来说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本土文化资源对他们来说是乐于接受并易于理解的,此举能有效缓解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排斥心理,进而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与热情;二是本土文化资源独特而丰富,学生可自由充分地从其间去增长见识、储备素材、丰富语言、提炼主题,这也使得学生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有质量的作品成为可能,能推动困扰师生已久的作文“老大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三是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习作教学可加强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有助于解决传统习作课堂气氛沉闷、活力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能有效提高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水平。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开发使用本土文化资源,是一种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不仅可行而且要大力推广。

1.勤学习,储备素材。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要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10]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视野投向自己生活的、熟悉的地域,从身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中去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不断丰富自己独具个性的习作材料库。什川历来就是文运昌盛、积淀厚重之地,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故事,如“驼石古话”“软儿梨的故事”“梨花仙子的传说”等等。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主动从本土优秀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文献史料中去汲取营养,有选择地引入符合写作需要的文化资源,从而提高作品的文化品质。如,学生刘××《家乡的桥》一文开篇即道:“我家住在黄河边上,浩浩荡荡的大河阻挡了人们外出的脚步。家乡人祖祖辈辈盼桥,流传着许多关于桥的传说……”接着笔锋顺势而下,自然引入流传于家乡本土的“鲁班造桥”传说来顺接上文,例证家乡群众对桥的极度渴望和期盼,文末又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看看今日家乡一座座雄伟、美丽的桥,我想鲁班也应感到欣慰了。”呼应前文突出主题、拔高立意。作品全文整段化用流传于什川本地的“鲁班造桥”传说,既通过今昔对比凸显文章主题,又有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品质,运用自然而不突兀,写作熨贴而不造作,读来令人喜悦。

2.善借鉴,丰富语言。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语言包括标准语、方言土语、文言古语等等。不可否认的是,方言土语在表现人物立场、抒发细腻情感、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较之于标准语言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如,《骆驼祥子》《小二黑结婚》等作品中,方言运用得有声有色、耐人寻味,是作品取得成功、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掘方言土语的文学功能,从而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在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搜集什川谚语、俚语、歇后语、民谣等方言土语,然后在课堂上“晒一晒”“说一说”“用一用”,引导学生逐步熟悉掌握地方语言与标准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尝试把学到的本土谚语、俚语、歇后语等准确恰当地运用在具体语境中。学生魏××在写同学因篡改考试成绩而受到父亲责罚时,感叹:“他这是癞蛤蟆跳姜窝子(杵臼)——寻着挨锤子呢”;在写表弟临近开学报名时慌慌张张地补写假期作业的情景,“只见他手抓两支笔,在作业本上疾书,恨不得来个屎爬牛(屎壳郎)搬家——手脚并用”。在以上描写中,小作者将本土歇后语运用到具体语言环境当中,准确恰当,又诙谐幽默,读来使人不禁莞尔,切实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3.多实践,拓展思维。地域不同,风情殊异,每一处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观察往往介于表象,要想加深认识,还必须依靠亲身实践。什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的主要传承地之一,同时什川铁芯子、砖雕、根雕、剪纸等民间艺术亦在陇中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把本土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针对散文理解难、创作难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要深入到生活当中,去观察、感受并加深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从本土文化元素中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捕捉到富有写作价值的东西来。如,学生王××写的《梨园鼓子声正浓》一文中,就有这样一段:“我的家乡在什川梨园深处,家乡人喜唱鼓子,至于什么时候成立的鼓子社,爷爷说他也不知道,大概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每至农闲时节,社团人员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三弦、板胡等乐器就吱吱嘎嘎地响起,悠扬的曲子便开始在梨园上空回荡。我和几个伙伴是最喜欢听鼓子的,一是图热闹,二是实在无他处可去,农村孩子的童年总是有一点单调。伴随着一声声的说唱,《武松打虎》《林冲夜奔》《延庆打擂》等曲目的情节渐渐耳熟能详,武二郎、林教头、呼延庆等人物的形象在眼中也变得饱满起来。”此段语言质朴,意蕴丰富,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情趣。正因为小作者长期身处什川梨园,对梨园鼓子风情耳濡目染,较深层次地掌握了梨园鼓子的曲目、人物、剧情等内容,才可以写出这情幽质美的文字。

4.巧结合,提高立意。写作的本身是对已有文化的吸收、整合、创造及表达……离不开思考。就当下的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生活圈子往往较小,经历相对简单,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知难有迥异于常人的见解,而思考、想象则使作品变得丰富而深刻。什川境内现有梨园逾万亩,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梨树一万两千余株,虽历经风霜仍翠盖参天,生机盎然。春暖花开时,笔者组织学生深入到家乡的广阔天地里,去“入梨园”“赏梨花”“品梨韵”,指导他们一边要“身入”事物,仔细观察事物的特点,一边要“心入”事物,认真揣摩文章的主题,从平凡中感悟出不平凡的东西。学生陶××在《又是梨花飘香时》一文中写道:“家乡的梨花又开了,你瞧,在暖暖的阳光下,花儿们迎着微风,张开了笑脸,有偷偷盛开的,还有含羞待放的,整个镇子都掩映在熙熙攘攘的雪海之中……一株株老梨树虽历经沧桑,但仍遒劲勃发,老枝上缀满了花朵儿,就像我的祖父一样,尽管满头银发,身形佝偻,却依旧坚实可靠,整日在为这个家忙碌奔波……”此段小作者写景细腻可爱,花海之景若在眼前,并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仍不辍劳作的祖父,抒发出对祖父深沉的爱,使主题得以升华,是习作中运用本土文化资源较为成功的一个范例。

总之,在习作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可有效推动写作回归生活本真,引导学生将写作扎根于脚下的土地,从内容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写熟悉的人、熟悉的物、熟悉的事,创作就会有源有根有魂,也才能写出有骨肉、有感情、有品质的作品。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体味地方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内在意蕴,切实增强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为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传承、赓续、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1]陆机.文赋[M].北京:中华书局,1977:240.

[2]刘勰.文心雕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368.

[3]于春海,李青华.郑板桥诗词文选[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8:57.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81.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0:71-73.

[6]教育部.全日制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11.

[7]宋汪洋.开发与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开展乡土作文教学——以桂东南客家文化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1(06):129-131.

[8]何澜.岭南文化题材作文教学实践[J].广州电视大学学报,2014(06):13-17.

[9]吴崇周.地域文化—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源[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5):11.

[1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25.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本土文化资源在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278)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中学语文运用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