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和“菜蔬”的成词与演变

2022-02-28 11:55刘均国
现代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蔬菜

刘均国

摘  要:同素逆序词不仅在汉语词汇中出现,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也出现在“汉字文化圈”的其他国家。以韩语中“菜蔬”一词的使用为例,探讨同素逆序词“蔬菜”与“菜蔬”的成词过程、历史演变,解读二者在不同时期的使用状况。在这一基础上,探究现代汉语中“蔬菜”逐步取代“菜蔬”、而日韩仍然使用“菜蔬”的原因。

关键词:同素逆序词;“蔬菜”;“菜蔬”

所谓“同素逆序词”,指的是双音节复合词中构词语素相同而语素序位互逆的一组词。这种现象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从1949年至2015年5月,相关研究论文已有近二百篇[1](P30)。同素逆序词基本都是每个语素代表一定含义,兩个语素并列,形成联合、偏正、主谓、动宾等结构。比如,“运命”和“命运”就是一组同素逆序词,二者的意义相同、语素相同、语序互逆;有些同素逆序词的意义则存在一定差别,如“生出”和“出生”、“和平”与“平和”。它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二者意义相近或相同,本着语言最简化的语法规则,其中一个词语会被另一个取代;二是二者意义有差别,随着历史演化而最终变成两个完全不同含义的词语;三是二者都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最后都放弃使用[2](P92)。

就本文所探讨的“蔬菜”和“菜蔬”而言,它们大约于上古晚期成词,一直延续到近代,尽管二者的词义有所扩大,但它们词义相同,二者并行使用。到了现代汉语,“菜蔬”逐渐消失,“蔬菜”一词得以保留。日本和韩国则仍然保留着古称“野菜”“菜蔬”,和我国的“蔬菜”“菜”相呼应。这对同素逆序词的演变

过程,揭示出部分同类型词语在历史发展中,由于自身或社会的变化而演化、消亡的一般规律。

一、“蔬菜”和“菜蔬”的成词情况

早期的“菜”与“蔬”作为单音节字,本身都有特定的含义。《说文解字·艸部》:“菜,艸之可食者。从艸采声。”“菜”从艸(“草”之初文),意为采摘来的可食用之草。远古时代,人们多以采摘挖掘野外植物的根须、茎枝、叶片等为食,这时的“菜”仅指野外采摘的可食植物,故又名“野菜”。这一名称仍在国内使用,其含义基本未变。日、韩语言中同样有“野菜”一词,但不是指野生的植物,而是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蔬菜”一词含义相似。

从产生时间上来看,“蔬”的出现要晚于“菜”。《尔雅·释天》:“蔬不熟为馑。”郭璞注:“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先秦时期无“蔬”字,而是用“疏”代替,表示通过疏通而获得的植物。与“菜”是依靠野外采摘不同,“蔬”则是指通过人工培育、种植在菜圃中的可食植物。也就是说,“菜”与“蔬”既有意义相同的一面,都是可供食用的植物。同时,二者也有所区别:“菜”更多源于野外,是靠采摘而得来的植物;“蔬”则更多是由人工培育而得到的,是靠种植而获取的植物。二者析言有别,浑言则同。

从魏晋开始,随着汉字双音化的驱动,两个近义的单字并列构词的现象大量出现,“菜”与“蔬”亦在此时结合,构成了“菜蔬”和“蔬菜”两个词语。例如:

(1)大饼代大脯,余悉用蔬菜。(南朝梁司马筠《量代脯修议》)

(2)昔之牲牢,久不宰杀,朝中会同,菜蔬而已,意粗得奢约之节。(《梁书·贺琛传》)

“菜”与“蔬”之所以能够同义联合构成一个双音节词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秦汉统一局面形成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产技术的进步,普通百姓可以通过种植和培育来获取蔬菜,不用再去野外采摘。“菜”的原始本义在逐渐弱化的同时,其意义也开始不断扩大,与“蔬”字渐无区别。

第二,如前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双音节化逐步展开,而双音节化最自然的方式便是同义并列,二者意义相互补充。“菜”与“蔬”本义接近,自然促使这两个语素相互吸引并列构词。

第三,同义并列构词是为了使表义更为明确,限定范围更为清晰。“菜”与“蔬”在结合之后,包含了一个共同的义素,从而遵循了语义和谐共生的原则。从上古汉语时期开始,“菜”一直具备较强的构词能力。从相关用例来看,与“菜”结合的词语较多,如加上形容词构成“野菜”“生菜”“熟菜”,加上动词构成“摘菜”“择菜”“炒菜”“腌菜”,加上名词构成“鲁菜”“浙菜”“川菜”等。相对而言,“蔬”的构词能力较弱,并且它的构词能力主要体现在与固定的几个词语的结合上,如“蔬果”“果蔬”“蔬食”等。“菜”与“蔬”都是名词,二者通过并列构成“菜蔬”和“蔬菜”两个词语,较之单说“菜”或“蔬”,更不容易产生歧解。

二、“蔬菜”和“菜蔬”的历史演变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菜蔬”和“蔬菜”,自从出现之后,主要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在上古汉语时期,“菜蔬”和“蔬菜”语义相同,其含义和今天我们所使用的“蔬菜”一词基本一致。例如:

(3)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4)而菜蔬芼实,水物惟错。(西晋潘岳《西征赋》)

(5)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西晋潘岳《籍田鼠》)

(6)兄子济轻之,所食方丈盈前,不以及湛。湛命取菜蔬,对而食之。(《晋书·王湛传》)

(7)畲田涩米不耕锄,旱地荒园少菜蔬。(唐代白居易《即事寄微之》)

从以上例句可见,自先秦到唐代,“菜蔬”和“蔬菜”的含义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都与“可食用的植物”这一概念一致。

到了宋代,“菜蔬”的意义有所变化,开始转向“经过加工的蔬菜”这一概念。例如:

(8)唯州桥炭张家、乳酪张家,不放前项人入店,亦不卖下酒,唯以好淹藏菜蔬,卖一色好酒。(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9)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

例(8)中所提到的“淹藏”,是指对蔬菜进行加工改造,即将新鲜蔬菜用盐、酱等进行腌制储藏。北宋官府和权贵人家还设有“四司六局”,其中就有“菜蔬局”,专门负责蔬菜采购、蔬菜腌制、蔬菜烹饪和蔬果摆放等。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菜蔬”所包含的范围开始扩大,它成为“蔬菜”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合称。而例(9)中的“蔬菜”一词仍保留原有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明清至民国时期,不仅“菜蔬”有“加工制成品”的含义,“蔬菜”也开始具有这一意义。例如:

(10)因见小人勤谨,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采,以此买卖顺当。(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回)

(11)两个坐定,庄客铺下果品、按酒、菜蔬、盘馔。(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四回)

(12)吃不多儿,因那菜蔬太咸了些,不喜多吃。(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五回)

(13)酒肴蔬菜齐上,须臾,堆满桌席。(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二十回)

(14)一吊钱的菜蔬,你们算算,够作什么的?(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一回)

(15)因问女儿要了一只鸡,数钱去镇上打了三斤一方肉,又沽了一瓶酒和些蔬菜之类。(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

(16)请太太吩咐一下,备办些什么菜蔬。大司务在等呢。(茅盾《清明前后》)

(17)一天天更加冷了。也下过雪。菜蔬冻坏了许多。(茅盾《残冬》)

从上面的用例可以看出,明清到民国时期,“菜蔬”和“蔬菜”含义相同,既保留了原有的“可食用的植物”义,又可指经过加工之后的菜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菜蔬”只有个别用例,如1955年北京成立了“北京市菜蔬公司”,专门负责蔬菜水果的运输、流通、销售等事宜[3](P33)。除此之外,“菜蔬”一词基本消失。当表示“可以食用的草类植物”含义时,使用“蔬菜”;当表示“由野外采摘得来的植物”含义时,使用“野菜”;当表示“加工制成的蔬菜成品”含义时,使用的是“菜”或“菜肴”。“蔬菜”一词的意义也随之变窄,仅指“人工培植的可食用植物”,不再有其他含义。例如:

(18)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钱钟书《吃饭》)

(19)蔬菜生产的技术含量快速提高,中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334.7万公顷,总产量4.05亿吨。(农业部“菜篮子工程”报告内容,1988-05-12)

(20)那时家家都在闹饥荒,水门口的人吃光了山里的野菜,开始吃槐树叶子了,一个个脸肿得都认不出谁是谁了。(倪萍《日子》)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菜蔬”和“蔬菜”大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两者的意义相同,都作为名词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两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两宋时期,“蔬菜”保持原义未变,“菜蔬”一词则产生了“经过加工的草本植物”这一新义。明清到近代时期,“蔬菜”也可以用于指称“经过加工的草本植物”,二者的差异逐渐减小,意义趋于接近。在现代汉语时期,二者的趋同性导致“菜蔬”逐渐被“蔬菜”取代,而“蔬菜”的含义亦被明确限定,仅指“人工栽培可食用的草本類植物”,其他义项则为“野菜”“菜”所分担。

三、“菜蔬”被取代的原因

同素逆序词在历时演进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有的同素逆序词共同保留下来,并演变为含义不同的两个词语,如“办法”和“法办”;有的同素逆序词均被淘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的是其中一个被另一个词语所取代,如“介绍”取代了“绍介”。“菜蔬”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在两宋时期词义扩大,不仅指代采摘于野外或培育于苗圃的可食植物,还指代这些可食植物被加工后的制成品。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菜蔬”一词仍在使用;不过,自此之后,它基本上销声匿迹,而被“蔬菜”取而代之。我们认为,“菜蔬”之所以会被取代,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

(一)汉字的节约性、经济适用性原则。“菜蔬”与“蔬菜”是联合式同素逆序词,自产生之初,它们的含义和用法便大致相同。根据语言的节约性原则,其中的一个词语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由于“菜蔬”的词性、词义与“蔬菜”相同,这使得它在语言运用中处于劣势,并最终被“蔬菜”取代。如前所述,“菜蔬”主要包含三种意思:在野外采摘的草类食用植物;在苗圃培育的可食用性植物;经过腌制烧烤等加工后的可食用性植物。在使用“菜蔬”一词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具体分析,以便确认其真正含义。这与汉字的经济适用原则相违背,不利于语言的灵活运用。近代之后,“菜蔬”的三个含义逐渐被“野菜”“蔬菜”“菜(菜肴)”三个词语所分担,这时它就会退出历史舞台。

(二)“菜蔬”自身的原因。联合式同素逆序词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发音上,张巍指出:“中古同素逆序词的淘汰选择跟语音密切相关。被淘汰掉的一序绝大多数不符合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顺序;而保留下来的一序则大都符合。”[4](P87)可以看出,同素逆序词在发音上的制约作用以声调影响最为显著,“符合调序”的同素逆序词更方便发音,也更符合汉语的发音规则,使之能更有机会被保留下来。所谓的“符合调序”,简单来说,就是符合汉语四个声调发音的先后顺序。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其先后顺序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蔬”读阴平,“菜”读去声,“蔬菜”符合从一声到四声的先后顺序,而“菜蔬”则不符合这一顺序。

(三)社会约定俗成的原因。李思明在《中古汉语并列合成词中决定词素次序诸因素考察》一文中指出,在中古汉语并列合成词中,决定词素先后次序的三大要素,作用大小不一:语音条件为主,占七成以上;习惯条件次之,占二成以上;意义条件则只占半成左右[5](P69)。习惯条件虽然没有规律可循,不过,语言文字一旦约定俗成之后,就很难发生改变。上文提到,北京曾设立“北京市菜蔬公司”,除此之外,其他各省市设立的都是“蔬菜公司”。再者,从中国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来看,古代汉语中是单音节词占优势;现代汉语中,则是双音节词占优势,不过,就日常口语而言,单音节词的使用频率仍然大大高于双音节词。因此,双音节词“菜蔬”尽管包含“野菜”“菜肴”等含义,但单音节词“菜”往往可以替代“菜蔬”,成为人们日常交际乃至书面运用时的常用词语。

(四)詞语的明确性原则。当一个词语所表示的意义比较丰富时,在语言交际中就容易产生歧义,从而造成交流的障碍甚至不必要的误会。因此,无论是“菜蔬”还是“蔬菜”,当它们所表达的含义越来越多时,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便成为必然的要求。在现代汉语中,就将“蔬菜”限定在园圃中所培育出的可食用类植物,而“菜蔬”则直接被概念更加明确的“野菜”“菜(菜肴)”等词语所取代。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日语和韩语中,“野菜(やさい,야채)”一词仍在使用,其意义和我国当代汉语中的“蔬菜”相同,表示“在园圃中所培育出的可食

用类植物”。在现代韩语中,除了“野菜”一词外,“菜蔬(채소)”一词也得到广泛使用,其含义也和我国当代汉语中的“蔬菜”概念相同。当代韩语中使用“野菜”一词的主要原因是,在上世纪前叶(1910—1945),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并强制推行“日化”,导致韩国习惯使用日文中的“野菜”来代指蔬菜类植物。韩文中“菜蔬”一词的使用则是从古代中国传入的,由于韩文和日文一样没有类似于中国的“声调”变化,基本都是阴平声调,所以“菜蔬”一词在韩国得以保留并沿用至今。现代汉语中的“野菜(采摘自野外的植物)”,在韩语中的对应词语是“山菜(산채)”;现代汉语中的“菜肴”,在韩语中的对应词语则是“料理(요리)”。这里的“山菜”“料理”也与日语中的词语概念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菜蔬”和“蔬菜”这对同素逆序词的演进轨迹大致如下: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词,二者词性相同,都是名词词语,词义也基本相同,都表示可食用的野外植物或培育植物;到了两宋时期,“菜蔬”一词的意义得以扩展,产生了“经过腌制等加工的草本植物”这一新义;明清到民国时期,“蔬菜”的语义也逐渐扩大,出现了“菜肴”之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久,因语言规则和约定俗成的要求,“菜蔬”最终消失,而“蔬菜”原本宽泛的概念亦受到一定限制。深受中日文化影响的韩国则仍在使用“菜蔬”一词,并同时使用“野菜”一词,它们的意义和我国当代汉语中的“蔬菜”相同,均表示“在园圃中所培育出的可食用类植物”。

参考文献:

[1]韩书庚.汉语同素逆序词研究综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6).

[2]王莹.“介绍”与“绍介”的成词与演变[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8,(1).

[3]张平真.蔬菜与菜蔬[J].蔬菜,1985,(2).

[4]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李思明.中古汉语并列合成词中决定词素次序诸因素考察[J].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Word“Shucai(蔬菜)”and“Caishu(菜蔬)”

Liu Junguo

(School of Intemational Studies,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250103, China)

Abstract:Same-morpheme and reverse order words not only appear in domestic vocabulary, but also appear in other countries in the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circle” as a special language phenomenon. With the use of the word “caishu(菜蔬)” in Korea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ord formation process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homomorpheme reverse order words “shucai(蔬菜)” and “caishu(菜蔬)”, interpret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shucai(蔬菜)” gradually replaces “caishu(菜蔬)” in China. Reasons why Japan and South Korea still use “caishu(菜蔬)”.

Key words:same-morpheme and reverse order words;“shucai(蔬菜)”;“caishu(菜蔬)”

猜你喜欢
蔬菜
蔬菜
瓜果蔬菜:成精了!
蔬菜与营养
蔬菜与营养
水果蔬菜摊
蔬菜也“疯狂”
蔬菜纸等
蔬菜的哀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