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肝理论在《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的应用

2022-02-28 04:53王熙月王隆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傅氏经水女科

王熙月 王隆卉 伍 涛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上海 200082;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妇科,上海 200071

《傅青主女科》是一部极具临床价值的妇产科专著,其理法谨严,辨治详尽,药简方效,尤切临床实用,其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推动了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傅青主女科》对刘完素所奉行的“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治”理念进行了继承与发扬,强调“女子以肝为先天”[1]。肝属木而藏血,女子以血为根本,肝疏泄失职则女子气血失调,诸病皆起。傅氏在书中提到“妇科调经尤难,盖经调则无病,不调则百病丛生”。现将《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治肝理论的应用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古时对月经病论述的医学著作较多。《妇人大全良方》在论述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中提到,妇人月水不调,此为风冷乘虚进入人体,伤其冲任之脉也[2]。此为风冷说所述病机。《景岳全书》中提到,肝藏血、心主血、脾统血,所以凡伤脾、伤肝、伤心者,都会产生经脉之病[3]。此段论述心肝脾损伤,则会导致经血失调。《东垣十书》中提到,妇人形羸气血俱衰或脾胃久虚,引发经水断绝不行[4]。此为气血虚弱、脾胃虚弱造成的月经不调。《傅青主女科》强调女子以肝为先天,“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治”。肝属木主疏泻、主藏血,精血互化。肝脏功能异常与月经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肝气郁结则气机不畅,肝气郁闭引发月经异常[5]。傅氏在《经水未来腹先疼》篇指出是“肝中之郁火焚烧”。在《经前腹疼吐血》篇中指出“妇人有经未行之前一二日忽然腹疼吐血。人以为火热之极也,谁知是肝气之逆乎”。强调此病位在肝。肝藏血,调节血量;主疏泄,而司血海。肝脏气机失调,必将影响气血运行,引发月经病。

2 治肝理论应用

2.1 五行生克之法,疏肝之郁 傅氏辨治月经病注重脏腑辨证,五脏运用五行生克制化,善从肝、脾、肾入手,尤重肝脏,强调脏腑间的相互协调与作用[6]。在《经水先后无定期》篇中,傅氏指出“夫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治法宜舒肝之郁,即开肾之郁也。方用定经汤,方中柴胡五分、白芍一两、大熟地五钱、菟丝子一两、当归一两、山药五钱、芥穗二钱、白茯苓三钱。此方的精妙之处在于“舒肝肾之气,非通经之药也;补肝肾之精,非利水之品也”,肝肾之气舒畅则精通,肝肾之精旺盛则水利。韩美仙[7]用定经汤治疗肝郁肾虚型黄体功能不全所致月经失调,定经汤能提高孕酮、雌二醇水平,改善月经周期及经量、经期,改善黄体功能不足。在《年未老经水断》篇中,傅氏指出“人以为血枯经闭也,谁知是心肝脾之气郁乎!”。水位之下无土气以制约,则水滥灭火,肾气无以化;火位之下无水气以制约,则火炎炼金,肾气无所生;木位之下无金气以制约,则木妄破土,肾气无以成。治法散心肝脾之郁,而大补其肾水,仍大补其心肝脾之气,则精溢而经水自通矣。方用益经汤。此方心、肝、脾、肾四经同治,白芍柔润肝木;柴胡宣达郁气;熟地黄、当归养血填精以滋肝肾;人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以化经源,酸枣仁、沙参安神益气,妙在补而通之,散以开之。罗超[8]用益经汤治疗肝郁肾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发现其能明显改善卵巢功能,降低血清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升高血清雌二醇、抗缪勒管激素水平及卵巢窦卵泡数。

2.2 重视脏腑辨证,养血柔肝 在《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涉及较多的脏腑是肝脾肾,其中论肝者9次,谈肾者9次,说脾者5次[9]。傅氏重视调经以肝为先,注重脏腑、气血辨证,兼补脾肾,补中有散,补泄有度。在《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篇中,傅氏指出“妇人行经之际,腠理大开,适逢风之吹寒之袭,则肝气为之闭塞,而经水之道路亦随之而俱闭”。治法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思想。宜补肝中之血,通解肝郁而外散风邪。方用加味四物汤,以四物汤滋养肝脾之阴血,白芍、柴胡、丹皮以宣肝经之风郁。刘冬菊[10]用加味四物汤治疗气虚血滞型月经不调患者94例,观察发现加味四物汤可有效减轻腰骶酸痛、小腹疼痛症状,促进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2.3 平衡阴阳水火,清肝泻火 肝在五行属木,木中有火,肝气疏泄则气火通畅,若肝气郁结则气火不扬。经水郁行但肝气不舒,则气机郁滞而引起疼痛。经水盈满之时,血不能内藏,肝中郁火焚烧,则血迫经外。在《经水未来腹先疼痛》篇中,傅氏指出“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人以为寒极而然也,谁知是热极而火不化乎”。肝郁火旺,促使阴血下注胞宫,使得郁火焚烧灼热,逼迫经血外出,故量多,水火相战,故经血成块[11]。治法宜大泄肝中之火,解肝之郁。方用宣郁通经汤。方中柴胡、郁金、香附疏肝之郁;牡丹皮、栀子清肝之火,使肝火得清,肝气得降。此方补肝之血,解肝之郁,利肝之气,降肝之火。韩淑敏[12]用宣郁通经汤治疗痛经,宣郁通经汤可有效缓解患者痛经症状,降低血清 CH4、CA125水平。方中香附可以抑制子宫收缩,赤芍、白芍可以对子宫平滑肌产生较强抑制作用[13]。

2.4 强调顺肝之性,平肝降逆 肝性最急,宜顺而不宜逆,肝性顺则气机正常,肝性逆则气机逆乱。肾水亏虚,则肝不生木,肝木异常,克伐脾土,木土相争,引起气逆。在《行经后少腹疼痛》篇中,傅氏指出“人以为气血之虚,谁知是肾气之涸乎!”“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疼”。治以舒肝气为主,益之补肾之味。方用调肝汤。方中山药、山萸肉、巴戟天补肾,白芍平肝降逆。水足而肝气益安,肝气安而逆气自顺。阿胶、当归养血补血。吴国珍[14]研究调肝汤可有效提高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降低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在《经前腹疼吐血》篇中,傅氏指出“人以为火热之极也,谁知是肝气之逆乎!”少阴之火得肝火上冲,反经为血,随血妄行,从口而出。治法宜补肾平肝顺气,方用顺经汤。方中熟地、当归补肾调经;白芍、丹皮平肝降逆;黑芥穗引血归经。肝不逆而肾气自顺,肾气顺则血归经。徐小娜等[15]古方新用,顺经汤治疗肾阴虚型月经过少,能够促进子宫血管周期性重建及内膜血管增生修复,改善内膜血流灌注及内膜营养,使子宫内膜增厚,增加月经量。

3 病案举例

伍某,42岁,2021年9月15日初诊。因“月经紊乱2年”就诊。患者13岁初潮,既往月经周期为27~30天,每次行经5~7天,量适中,无痛经。近2年月经紊乱,周期先后不定,范围在18~45天,经量较前减少,色暗红有块,轻微痛经。末次月经(LMP):9月1日,经期5天;前一次月经(PMP):8月12日,经期7天。刻下:患者自觉胸闷不舒,善太息,腰膝酸痛,嗳气食少,二便调,夜寐安。舌黯,苔薄黄,脉弦。已婚,1-0-2-1,屏障避孕。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式);阴道(畅);宫颈(光);宫体(前位,常大,质中,无压痛);附件(两侧附件未及明显肿块,无压痛)。辅助检查:盆腔B超示子宫内膜厚度约6 mm,子宫,两侧卵巢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诊断为月经先后无定期,辨证属肝郁肾虚。治以疏肝理气,补肾调经。处方:菟丝子12 g,白芍18 g,当归12 g,熟地黄12 g,山药12 g,山萸肉12 g,白茯苓12 g,柴胡12 g,香附9 g,郁金6 g,丹皮6 g。7剂,水煎服,一日1剂,一天3次,饭后温服。

2021年9月23日二诊:服药后胸闷不舒好转,腰膝酸软减轻,有困倦乏力,纳寐尚可,舌黯,苔薄,脉弦细。诊后认为其肝郁克脾土,结合患者舌脉,予初诊方去丹皮、菟丝子,加川芎12 g、白术12 g。7剂,服法同前。

2021年9月30日三诊:月经9月27日来潮至今,经量较前稍多,色红,无血块,无痛经。此次月经周期27天,恢复正常。辅助检查:促卵泡生成素 5.6 mIU/mL,促黄体生成素 4.3 mIU/mL,睾酮 1.3 nmol/L,雌二醇 105 pmol/L,孕酮 2.3 nmol/L,泌乳素 16.3 ng/mL。用药后胸闷不舒明显好转,腰膝酸软明显减轻,无困倦乏力,纳寐可,二便调。舌淡,苔薄,脉细。予以下方药巩固治疗:川芎12 g,白术12 g,白芍18 g,当归12 g,党参15 g,熟地黄18 g,山药12 g,山萸肉12 g,白茯苓12 g,柴胡12 g,香附9 g。服法同前。患者服药3月,2022年1月中旬回访,患者月经周期正常,为26 ~ 30天,经量、经色恢复正常,无胸闷不舒、腰膝酸软等不适。嘱患者调畅情志,注意饮食营养,生活作息规律。

按:傅氏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该患者胸闷不舒,善太息皆为肝郁所致,“夫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肝气郁结,子病犯母,肾气郁闭,肾精亏损,经水断续。故患者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减少,色黯有块,腰膝酸软,结合舌脉,治以疏肝理气,补肾调经为主。方用定经汤加减。傅氏此方“舒肝肾之气,非通经之药;补肝肾之精,非利水之品”。方中柴胡、香附、郁金疏肝理气;丹皮清肝经之热;菟丝子、山药、山萸肉补肾填精;当归、白芍、熟地黄养血调经;肝郁日久,克化脾土,加用白术、党参、白茯苓健脾胃以充气血之源。肝肾之气舒畅则精通,脾肾之精旺盛则水利。

4 结语

纵览《傅青主女科》治疗月经病全文,其治肝理论贯通于辨治之中,用方巧妙,启人深思。肝藏血,主疏泄,妇科疾病与肝联系密切;从养血柔肝、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平肝降逆立论,重视肝与其他脏腑联系,五行生克制约,重精气血同补;把治肝理论的学术思想贯穿治疗月经病的过程,用药配伍精良讲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学者们倾心研读,有助于提高临床辨治能力。

猜你喜欢
傅氏经水女科
《灵枢》十二经水理论探微
柴胡女科之用
中医名言拾粹
月经过多源流考
讲好傅氏文化,传承中华孝道
《傅青主女科》从肝论治月经病
致力抢救当地历史文化遗产
沈尧封与《女科辑要》述要
《傅青主女科》组方用药特色及剂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