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熔铸效应探析

2022-03-01 17:59孔德菊
新课程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学群体心理健康

孔德菊

(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中学,甘肃永靖)

国学文化内容丰富、文化价值深厚。国学文化中所提出的修身养性、知行合一和礼乐教育等观念,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关系密切,能够作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实现熔铸效应。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充分融入国学文化,采用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建构和直接有效的心理干预等手段,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蕴含了大量传统文化当中的宝贵精神,这些文化精神来源于神州大地这片广袤土壤,有着文化内生性的精神影响力和文化塑造力。国学文化所拥有的同质化文化品质保证了国学拥有较高的接受度,使其能够受到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认可,而不会产生文化认知层面的隔阂。国学文化除了能够拓宽眼界、丰富文化认知之外,其中所蕴含的深邃精神具有一定的文化引领和心理鼓舞作用,通过将国学文化与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发挥熔铸效应,有效提升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帮助青少年群体走出心理困境。

一、国内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情况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社会文化生活有了较为显著的浮躁特性,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所接受的信息更加杂乱,在学习与生活当中表现出了较为鲜明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对于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而言具有极大的负面阻碍作用,需要引起关注。

相关社会调查在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测验分析和数据统计中发现,当前青少年群体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常见心理问题或心理困境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青少年群体存在较为显著的情绪波动情况,这种情绪波动和情绪不稳定表现在易怒、急躁、激动等方面。心理分析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来自生活环境当中出现的刺激性实践,最终导致学生表现出差异化的情绪应激反应。其二,青少年群体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学生存在较为鲜明的压力应激心理反应,其中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以及对于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导致学生存在较重的负担,并最终表现在心理状况上。其三,青少年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存在大量的没有主动积极情绪、缺少热情投入、无法抵抗挫折的青少年群体,在焦虑情绪影响下,学生的精神状态更为萎靡,对于学习生活投入热情进一步衰退。其四,青少年群体面临人际关系紧张。目前绝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背景方面缺少与人沟通交流的场景,无法形成理解他人、与他人共情的能力。后续的学习生活中,青少年常常会因理解共情能力的缺失导致无法参与社交,容易造成人际冲突和矛盾,最终恐惧社交。

二、国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熔铸的可行性

学校教育层面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积极的心理建设,通过沟通交流、间接或直接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处理心理困境,调整学生情绪。在众多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国学资源开始受到关注,通过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质量。

(一)养心修德

德行是国学当中重要的价值观念,对于德的修行,则是传统文化在人格建设方面的主要手段。德的来源在于心灵,人的心灵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所坚持,同时能够得到净化,不会遭受到污染,人才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践行自己的德行标准。儒家观念当中的修身养性便是重要的心理管理方式,通过对于内心的追求,以思维形式进行导引,使人格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尚境地。这种以心为德、养心修德的国学观念,与心理指导、心理疗养存在内在逻辑关联,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将德行修为引入到心理健康指导当中作为重要手段,为青少年群体提供必要帮助。

(二)求智正心

俗语说“恐惧来源于未知”,知识的充盈、认知的丰满、不断提升的智慧是帮助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青少年群体当中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来源于青少年自身无法对生活中的遭遇进行妥善处理,学生缺少相应的知识和智慧,导致陷入情绪固执境地。国学当中所强调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观念,都是从知识和智慧的培养出发,引导人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实现内心的强大。传统文化观念认为,人在不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得到不断革新,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事物,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与自己之间的关系,不会陷入固执己见的困境当中,能够更好地接受外部事物、挑战、挫折对于自己的影响。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国学精神当中的探索获知、追求智慧能够帮助青少年不断强大内心,迎接各种挑战。

(三)以乐娱心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和面临的情感困境,绝大多数来源于学习生活所处环境的压抑,学生缺少排解内心苦闷忧愁的渠道,学校和家长也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和心理状况的重视。国学传统中儒家文化强调音乐教育,通过“乐”的形式来进行人格培养。可以看到古代文化教育便认识到音乐对于心灵的营养和陶冶作用。现代心理学和医学方面也不断尝试运用音乐疗法来进行心理疾病或身体病痛的治疗,帮助病人在所处的伤痛环境中得以放松。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国学传统当中的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巧妙融合,教师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从国学传统音乐教育当中吸收经验,帮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实现内心郁结的有效排解。

三、面向青少年群体国学熔铸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一)搭建多元化协同育人培养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面对面的心理干预,面向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国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以网络化平台模式进行建设,为青少年群体提供以国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文化专栏,以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趣味视频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建立起双向信任机制。对于有心理问题需求的学生则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寻求倾诉,寻找教师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建立起基于网络环境的、以文化为主导的双向沟通机制。

(二)重视文化环境的建设和引领

家庭生活是青少年群体最长时间接触的生活场景,也是现代心理健康研究中认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的成长,家庭环境的文化氛围能够对于青少年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产生熏陶作用。通常情况下,人在五岁以前便完成了人格基础的建立和养成,因此家庭教育环境建设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学校方面在进行学生的心理培养和关注中,应当尝试从家校合作角度出发,建立起家庭与学校文化影响的联动,同时通过大规模的文化宣传,帮助家长群体形成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能够进行文化环境建设的执行力。家长群体可以通过与学校方面建立沟通联系来不断进行理念革新,认识到国学文化在环境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群体需要身体力行地践行国学文化精神,从文化精神层面自我要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尊重并认同青少年的行为诉求,能够更加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改善家庭文化环境。

(三)打造国学文化的心理引导

学校方面在面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时,需要果断出击,通过文化资源整合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跟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需要着重从整体性的价值引导出发,凭借校园文化与国学精神,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正向引导。可以通过座谈会、讲座等直接教育模式,为学生建立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引导。其中座谈会模式在现代教育体系当中,能够有效针对学生打造面对面交流的场景,针对学生的具体心理情况,由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或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压力、精神层面的焦虑直接干预,利用国学等文化经典的精神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完成思维引领。讲座模式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更为庞大,学校通过讲座模式主要进行学生生活文化环境的建设和普及。利用创办诸如国学大讲堂等方式,从国学传统当中挖掘生命教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国学文化的基础上,受到真正国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并进行相应的思维反思,了解自身在以往思维认知方面存在的偏差和偏见,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平复心情,更好地投入学习生活当中。

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峻,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来源于青少年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青少年在受到外部环境刺激后会产生应激心理反应,并最终演化成心理问题。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十分必要,学校方面应当注重文化引领和文化感染的实际作用,能够从文化建设角度出发,深入到学生生活场景中,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交流,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中国学文化中大量的修身养性、文化教育功能都可以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为学生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国学群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垂”改成“掉”,好不好?
心理健康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