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2-03-01 17:59衡永庆
新课程 2022年5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乐器小学生

衡永庆

(邳州市运平路小学,江苏邳州)

小学阶段学习音乐知识、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音乐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民族乐器的引进既可以丰富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理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从音乐中汲取营养,进而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旨在分析引进民族乐器对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探究民族乐器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沉淀的国家,从古至今我国文化在礼乐方面的发展一直辉煌灿烂。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礼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将民族乐器融入小学课堂教学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建立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建立民族认同感。

民族音乐的传承离不开民族乐器,国家推行发展民族音乐的政策都说明了民族音乐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民族音乐来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今随着我国的强大,一方面,许多家庭的经济条件足以支撑培养孩子的艺术文化素养,发展孩子的才艺,培养其综合素养质。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应该让传统文明登上世界的舞台,让世界看到东方的历史沉淀。

(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防止学生思想过于西化。目前的音乐课堂教育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因素的应用还不足,具体体现在课堂上乐器的使用伴奏基本使用钢琴,学习的乐曲、音乐种类也基本都是西方的内容多于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家长对小学生的艺术培养也基本集中于西洋音乐,学习的大多是西洋乐器,例如,在选择让孩子学习乐器时更多家长会选择钢琴、长笛、单簧管、萨克斯、架子鼓等西方乐器,培训机构也会更多地选择开设此类培训班。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潮流文化的更新,外来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不少学生在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个人意识的时候受到外来文化的过多影响。

(三)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娱乐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得传统民族文化淡出人们的视线,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也在近几年大量失传。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多是需要传统民族乐器进行伴奏的,因此,将民族乐器融入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也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宣扬,有助于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音乐的自豪感,从而培养一批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促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小学生的民族意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同样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拓展了知识面和审美,从而使得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让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培养特长,发展个性。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的教育改革充分强调了分组研讨和合作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提出这两种学习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将民族传统乐器加入小学音乐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将不同种类的乐器分组协作组成小型乐队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进行分组研讨式教学和合作互助式学习。同时这种实践的教学方法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激情能够被激发出来,促进学生的审美提升以及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怀。

二、民族乐器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民族乐器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校方面,虽然学校在教育改革的环境下可以充分认识到传统乐器教育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往往面对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一来是学校有关民族乐器的设备建设不完全,硬件设施缺乏,大部分学校在购置教学所需的乐器和配备专业民族乐器教师方面相对缺乏。二来是学校还需要发展美术、体育等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导致资源分配方面无法面面俱到。因此,民族乐器的教学展开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

其次是教师教授民族乐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不足,许多教师在接受教育时仅仅只是专业系统地接受了一种或者两种乐器的系统学习,而我国民族传统乐器种类繁多、内容庞杂,教师在进行有关民族乐器的教学过程中难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对乐器的使用方法技巧进行教学,而忽略对其文化内涵的分析和基本的乐理知识的讲授,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能达到提升核心文化素养的教学目的,教学质量较低。

最后是学校和学生家长对民族乐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家长认为过多的音乐教育会耗费许多资金并且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主要课程的学习,从而不愿意支持学生学习民族乐器。

三、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

民族乐器教学对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认知提升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对音乐欣赏的二次输出,在发展民族乐器的过程中根据校园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措施的探索。教师要主动营造学习氛围、优化学习教材、开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扎实基础练习等教学方式来使传统民族乐器更好地进入校园,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民族乐器的人文魅力,夯实学生的艺术文化底蕴。

(一)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乐器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课堂外对传统民族乐器关注较少,难以自主培养起对民族乐器的兴趣,因此,在开展相关学习前,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激情。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教学PPT,让学生观看民族乐器相关的影视材料。例如,教师可以将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乐曲《小螺号》的古筝演奏视频播放给学生,结合当下流行的热门文化内容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再如结合实际,让学生在泼水节前后寻找关于泼水节的相关资料,最后引入教学内容《快乐的泼水节》当中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傣族的传统民族乐器:傣族的三弦傣族牛腿琴、傣族三孔笛和象脚鼓等,激发学生对这一民族传统乐器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构建起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构建民族文化学习氛围

学校可以在课外开设相关的社团或者表演活动,通过展示艺术文化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传统民族乐器的恢宏的艺术效果,达到震撼学生内心,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向往。比如,教学《快乐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节目,让学生运用傣族的民族乐器来表现自己对泼水节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成小组率先进行民族乐器的学习,给学生做示范,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校还可以合理利用广播电台等资源,在课间休息的时间播放民族乐器的历史发源及其文化背景,同时配合优美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展示,达到小学生艺术熏陶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通过设置奖励机制,对民族乐器比赛中获奖和考级成功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对指导培养出优秀掌握民族乐器学生的老师进行嘉奖,从而营造出良性的民族乐器学习竞争氛围。

(三)优化教学方式

首先,对教材的优化,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统一的,教学内容较为死板,学习方式比较单一,且学习难度较大,并不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而且其中的选曲题材并不完全适合目前阶段小学生的学习,所以应该对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删减修改,进行创新研究,增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简单歌曲和符合核心素质培养的文化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其次,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形式上的多元化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上课下,使民族乐器的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内容,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民族乐器的相关视频,使得民族乐器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还可以在课外展开培训班,选出对民族乐器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建立社团,进行表演和宣传,还可以外出参赛,使民族乐器走向更大的平台。

最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例如,将课程中学到的民族乐器使用方法内容转化成戏剧形式表演,一方面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拓宽小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小学生的音乐文化认知。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部分游戏,结合具体的民族乐器设计提升学生乐器使用技巧的游戏环节,培养学生的乐器熟练度,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民族乐器进入小学音乐课堂教育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豪感提升以及核心文化素养的培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学校要完善教学资源的引进,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明确教学目标,提升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成效。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乐器小学生
学乐器
新时期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体系的构建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乐器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我是小学生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