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化“每月一事”培养良好习惯

2022-03-01 17:59俞红妺
新课程 2022年5期
关键词:一事习惯思想

俞红妺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柳树镇中心小学,甘肃兰州)

良好的习惯敦促人们追求美好的行为和结果。习惯是可塑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和价值观还未成熟,正处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时期,一旦良好的习惯养成,就能够自动地影响学生的成长轨迹,改变着外在环境,使学生的成长变得更加有秩序。因此,探寻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法则,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每月一事”教育主题概述

随着新教育理念的诞生,习惯培养已经成为提升新时代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而习惯的培养是长期的任务,必须路径化和目标化。由此,“每月一事”主题教育项目应运而生。“每月一事”是一个注重过程化的教育活动,它是涵盖了儿童自身的品质因素以及生命价值,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轨迹而开设的程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生活幸福感和生活效率,帮助他们实现幸福成长。

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足以证明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而习惯是融入每日生活的,通过目标化的“每月一事”,逐渐形成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收获生命的成长。“每月一事”以12个主题元素为基点,将12种优良的习惯分布在每一月的教学活动中,主要包括:节俭、守归、环保、公益、勤劳、审美、健身、友善、好学、感恩、自信、自省12个模块。“每月一事”项目立足于日常的小事,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反复锤炼,多样塑造,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精化“每月一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和文化的重任,也承担着引导学生“健康长大”的重任。而在习惯的养成道路上,学生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每月一事”主题教育项目,通过细化每月的目标,在学习和生活细节中引导学生形成习惯意识,践行行为要求,帮助他们在日复一日地“做事”中,完善思想的提升,促成习惯的养成。

(一)注重主题开启仪式,塑造庄重行为意识

习惯的养成是人生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每月一事”立足于每一种习惯,在开展主题教育时也应当具有一定的仪式感,才能够让学生真正重视和踏实落实。而无论是何种习惯主题,都需要用心去迎接,用思想去尊重,因此,在开展“每月一事”教学主题项目时,每个月都需要以一定的仪式去开启主题,让学生知晓本月的主题内容,从而开启学生心目中的行为意识,从主题思想出发塑造他们行为的思想引导力。

“每月一事”主题开启仪式可以通过升旗仪式、班会、节日庆典等重要的场合来呈现,以提升习惯养成的仪式性和责任感,促使学生更加尊重好的习惯和行为。比如,节假日是学生时间最为充裕的时期,但是学生更需要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才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假期成长。因此,教师当月可以以节俭为主题,利用升旗仪式的时间,创立“每月一事”主题启动会,宣布当月的习惯主题,并明确主题任务,创设任务栏、奖章栏等明确的主题元素,设立每班的责任人,并详细向学生讲述当月的节俭行为任务,使学生有全面的认识,在内心慎重地开启习惯养成任务。而后,各班级利用班会或早读时间,将班级节俭习惯进一步细化,如开展节约班级用水、用电,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爱护公共物品,节约时间小达人等具体的行为活动,并出具行为细则,设置排名榜,促使学生有目标、有劲头地去做每一件事情,在日常行为中不断养成这样的习惯。通过神圣的仪式感塑造,学生不仅心中有了指引和目标,在日常行为上也能够有所约束,会不自觉地向着好的习惯目标去前进,继而培养他们庄重的行为意识,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

每一种好的习惯都是人生最为宝贵的品质,因此,开启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教师应当注重开启仪式,以尊重、慎重、敬重的态度面对“每月一事”项目,这样才能够真正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让他们更加尊重良好的习惯。

(二)借助主题阅读形式,深化习惯养成意义

阅读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因此阅读是了解行为和习惯意义的最直接途径。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需要及时的专业化引导和适当的解惑,而教师受到人力的限制,也无法完成所有问题的及时解答。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好习惯,怎样养成好习惯,好习惯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就可以充分借助外在力量,在开展“每月一事”活动中借助主题阅读,为学生带来充实而多样的书籍,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思想,提升习惯意识。

比如,学生需要正确地认识自我、看待自我,也需要客观地看待他人、理解他人,需要看到同伴之间的美好,也需要欣赏自己的优点,因而学生的审美习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生活。教师可以在“审美”习惯主题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阅读活动,针对学生的个性和认知,为学生推荐适合的阅读内容,如《稻草人》《小白船》《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这些故事中都蕴藏着温柔、善良和透明的内心,有坚定、认真、执着的灵魂。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树立美好的期骥,用书籍净化心灵,用文字洗涤思想,学生在优秀的文字和语句之间能够发现人格的美好,也能够体会到习惯的优越,从而更加理解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内心才是“美”的象征,人格美是最重要的。通过每一期的阅读体会,学生增加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涵养,同时也增进了内心对习惯的认知,从而从思想上引导着自己的行为改变。

习惯的养成需要全过程的呵护和引导,而阅读就是让学生在迷茫之时获得正能量的途径,通过主题阅读,学生的认知获得了提升,也在内心深化了习惯养成的意义,促使他们更加坚持不懈地去践行每日之事。

(三)开展主题实践体验,促成思想、行为一致

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而重在落实。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习惯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或者文字表面,而应当真正将这个过程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正如王阳明先生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念一样,不仅需要思想和认知的塑造,还需要行为的一致性,知道并去做,这才是习惯养成的关键,同时也是“每月一事”开展过程中的关键。因此,“每月一事”项目中还必须注重实践体验环节的开展,通过带领学生实际体验,将行为融入意识之中,久而久之就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良好习惯,实现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

无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感恩之心”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而拥有常知足的心却并不那么容易,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常常怀抱一颗“感恩之心”。对他人的付出,感恩而不挑剔,对自己的获得,感恩而不嫌弃,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实现“常乐”。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感恩”月,组织学生去实践体验何为感恩、如何感恩。比如,设计一个打卡活动,让学生每天对家长道一句早安,说一句感谢,讲一句再见。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活动实践中就能够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不仅懂得感谢他人,同时也懂得体谅他人,从而形成了感恩他人的习惯性思维。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探访敬老院,开展“爱的关怀”,让他们关心迟暮的老人,付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在这份爱心中收获他人的微笑、感激之情,这使他们的内心更具感恩的意义。通过实践体验,学生将思想认知化为可见的行为,促使他们思想和行为实现一致,从而引领着正确习惯的形成。

(四)结合主题感悟、反思,实现知行全面提升

感悟、反思是促成习惯落地的最后一道助力,也是让参与者看到“每月一事”项目成果落地的关键环节。每一种习惯的养成在感悟和反思中获得锤炼,在每日行为之后获得细化,因此,在每个月的“每月一事”项目收尾时,都需要开展主题感悟反思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当月的行为,感悟日常行为的不足之处,而教师也从中反思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感悟出最有效的习惯养成路径,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全面的知行能力,促成习惯的养成。

比如,“每月一事”“环保”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每日进行反思,总结当日的行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及时进行记录,通过日日反思、日日总结,学生身边就会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行为成长记录,可以成为学生感悟自己行为的有力支撑。而当“每月一事”结束时,教师可以写下当月的“每月一事”感悟,结合学生的成长过程分析“每月一事”执行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同时还可以每月开展学生表彰,利用排名榜对学生的每月行为进行奖励和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让他们从良好习惯的角度约束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能让教师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习惯养成的途径,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行为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精化“每月一事”,不仅要从内容上细化,还需要从形式、目标和过程中精化,通过程序化、目标化“每月一事”项目的实施,使学生的习惯养成成为自然行为,融入日常生活中,继而促使他们的习惯更加顺其自然地养成。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课堂,注重“每月一事”主题的落实,通过重要的开启仪式开启学生内心的习惯之门,通过主题阅读引导学生对习惯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实践体验促成学生的知行合一,通过感悟、反思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最终完善行为习惯,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一事习惯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何锟宇:择一事 终一生
思想与“剑”
执一事,尽己生
上课好习惯
对《中华通韵》颁行一事的四点浅见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