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承黎族舞蹈需破解的三个问题

2022-03-01 22:31海南师范大学程云燕
新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黎族舞蹈课程

◎ 海南师范大学 程云燕

随着年轻人逐渐离开村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原有的黎族舞蹈存续的社会文化基础发生了巨大改变,加之许多老艺人的故去,黎族舞蹈传承的现实危机正在不断加剧。面对这种危机,不少人希望借助大学教育的师资、研究等其他方面的力量,帮助黎族舞蹈摆脱传承危机。笔者有幸参加了一些关于黎族舞蹈传承的学术会议,以及一些事关黎族舞蹈课程建设的相关会议,聆听了一些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声音,发现尽管借助高校力量传承黎族舞蹈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不少学者对此仍有质疑。在他们看来,高校甚至学校并不是包括黎族舞蹈在内的民族文化传承的万能药。实际上,对高校传承黎族舞蹈的思考不能仅从理论上是否可行加以论证,必须着眼于实践层面。毕竟只有教师明确了为什么要做,该如何做,黎族舞蹈的高校传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一、明确认识:高校为什么要传承黎族舞蹈

如果教师不能深刻理解高校传承黎族舞蹈的意义,那么他们也不会进一步思考该教些什么、该如何去教的问题,高校传承黎族舞蹈自然也就成为一场空谈。然而,关于为什么高校需要传承黎族舞蹈的问题,现实中有不少教师对此抱有怀疑的态度。有的教师认为:“人类文化丰富多彩,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并不一定非要传承黎族舞蹈,开设书法、绘画、雕刻、音乐等其他领域的课程也体现了高校的文化传承功能啊。”还有的教师认为:“黎族生源占比有限,高校没有必要聚焦于黎族舞蹈这个‘受众不大’的文化之上。”

面对这些质疑的声音,不转变高校教师的认识,高校传承黎族舞蹈工作很难推动。实际上,高校是否要承担文化传承重任并不应当以文化事项的“受众大小”作为评判的标准。受众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群体,今天可能很少人喜欢这个文化,明天或许就有许多人转投其中了。受众是可以培养的,许多人在不了解的前提下很难谈到喜欢。如德云社在被广泛认知之前,许多年轻观众对于相声、鼓曲等传统曲艺形式了解不多,自然也很难品味到其中的魅力。但随着以德云社为代表的小剧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观众不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这些传统艺术形式,而且逐渐成为了这些艺术形式的粉丝。这不正说明受众的培养本就是文化传承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吗?

那些认为黎族舞蹈并不适合所有人学习的观点,看似合理,实则是对传承的窄化。在高校开设黎族舞蹈类的课程,就像在超市摆上某个商品,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不感兴趣的也可以轻易走过。没有哪个超市规定顾客必须购买哪个商品,超市也很难找到一种令所有人满意的商品。但超市中商品的丰富程度势必影响顾客的购物感受和满意程度。只有少数几种商品的超市显然不能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同理,如果高校只有少数几种课程供学生选择,又如何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那些因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跳舞就质疑高校开设黎族舞蹈传承课程合理性的观点,同样经不起推敲。传承可能指向技艺的掌握,也可能指向技艺的欣赏。一个学生可以不喜欢跳舞,但并不否认他不爱欣赏或不能欣赏舞蹈。培养观众本就是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更何况,认为黎族舞蹈只能由黎族学生传承的思想也是一种对于文化传承的窄化理解。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舞蹈都可以被其他民族的人学习、欣赏,从来没有限定蒙古族舞蹈只能由蒙古族学生表演或是只能表演给蒙古族观众看,因此,黎族舞蹈课程应向所有观众开放,也应向所有学生开放。

既然现有的关于高校开设黎族舞蹈课程的质疑之声都没有充分合理的理由,那么摒弃质疑,重新认识高校的文化传承功能,扫清老师们的认识障碍,就成了高校传承黎族舞蹈文化的首要工作。尽管高校的文化传承功能并未规定必须传承哪种文化,但至少它应当对民族文化,尤其是濒危的民族文化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敢于也乐于为这些文化的传承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在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传承黎族舞蹈的目的指向。高校传承黎族舞蹈的目的应当是多元的:我们希望借助高校的力量培养黎族舞蹈的专业人才,我们也希望借助高校力量为黎族舞蹈培养更多的观众;我们希望借助高校力量继承黎族舞蹈的技术,也希望通过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促进黎族舞蹈自身的发展;我们希望借助高校的力量助力黎族舞蹈传承,也希望在大家了解黎族舞蹈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与艺术……

二、内容取舍:究竟需要高校传承什么

或许有人会认为,我们明确了为什么要传承,自然会了解我们该如何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际上,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并不足以解决文化传承的问题。黎族舞蹈文化涉及多个方面,没有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就意味着教师不知道该在课程之中教授什么。尤其是在现存的黎族舞蹈之中,如跳娘舞、老古舞、面具舞等多种黎族舞蹈都与宗教祭祀等活动有关,传承这些舞蹈势必要探究舞蹈与宗教仪式的关系。然而,将舞蹈动作从宗教仪式中剥离开来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动作与宗教仪式本就融为一体,这就像从和好的面中硬生生要分开白面和玉米面一样,理论上可行但实践中难行。更何况,当我们将这些舞蹈动作从宗教祭祀仪式中抽离出来,又极易导致舞蹈本身失去了文化载体。即便真有办法将舞蹈从宗教仪式中剥离开来,还必须面对许多问题。例如是否需要将这种舞蹈的所有内容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个部分,那么我们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只选择一个部分,那么又如何确保我们的选择不会造成对原有舞蹈的肢解,甚至造成学生对于黎族舞蹈的误读?

黎族舞蹈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必须将我们的视野放宽,将黎族舞蹈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等相关内容都列入其中。毕竟我们不仅希望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黎族舞蹈,更加希望学生理解黎族舞蹈。例如黎族老古舞是走斋活动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仅仅从老古舞的步伐、动作、队形等来向学生介绍老古舞,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它背后的含义。只有将黎族原始宗教的发展以及佛教和道教的传入等相关背景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才能明白走斋仪式的由来,才能了解当地黎族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今天的老古舞是文化融合的重要产物。

二是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必须兼顾通识性与专业性。我们必须牢记高校肩负着专业人才和观众培养的双重责任。尤其是从观众培养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明白,看得懂未必跳得好,美食家未必是名厨,京剧评论家也未必是名角。通识性的课程应当努力使学生有机会从不懂向懂逐渐过渡,使那些即便不善于跳舞的学生依旧可以在课程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大量的专业技术内容,把学生都当作未来的舞蹈家去培养。这就意味着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必须充分考虑内容的广泛适切性,以此符合通识教育的要求。

三是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应更多地指向欣赏而非认同。高校开设黎族舞蹈课程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该从哪些角度欣赏黎族舞蹈,理解黎族舞蹈美在哪里,妙在何处,但这个过程并不强迫学生必须认同黎族舞蹈。任何一个民族的舞蹈都会有其优点,也会有其不足,因而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融合黎族舞蹈的背景、技术、审美取向等多方面知识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对黎族舞蹈形成客观清晰的认知。

三、方式选择:高校该如何传承黎族舞蹈

明确了为什么传承,思考了该传承什么,依然不足以确保高校传承黎族舞蹈工作的有效开展。只有进一步思考该如何传承,才能推动传承工作落到实处。而如何使得非舞蹈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接触到黎族舞蹈,才是高校传承黎族舞蹈的难点所在。毕竟面对非舞蹈专业学生,我们不可能简单照抄专业人才培养的较为成熟的经验,必须另辟路径,探索适合非舞蹈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笔者认为,面对非专业学生,最为合理可行的方式即借助公共课程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高校的公共课是一种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通识教育阵地。这个阵地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公共课往往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各个高校在公共课程体系建设中通常给出的都是框架性的结构,例如公共课程必须包括艺术类、科技类、人文类等板块,但对于板块内部的具体课程并不做硬性规定。这就为以公共课程形式传承黎族舞蹈预留了空间。其次,公共课往往更加重视通识性而非专业性。公共课的开发通常建立在学生“并不专业”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即便是零起点的学生也可以适应课堂的进度和难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高校传承黎族舞蹈的受众群体,使得走进课堂的学生不必是某个民族,也不必是舞蹈达人。只要学生想了解,课堂就会向他们开放。这种受众群体的开放不仅有助于黎族舞蹈自身的传承,还会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更多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与审视,从而引导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以我校开设的“黎族舞蹈赏析”课程为例。该课程定位为学校公共选修课程,隶属于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类别,面向全校非舞蹈专业学生开设。作为一门艺术鉴赏类课程,该课程旨在丰富学生关于黎族舞蹈与文化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促进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基于这一定位,该课程的课程目标概括为三个方面:了解黎族舞蹈的艺术特点及其文化内涵;掌握舞蹈赏析的思路与方法,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能够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理解舞蹈艺术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该课程设置了黎族舞蹈赏析概论、黎族生活类舞蹈、黎族娱乐类舞蹈、黎族祭祀类舞蹈、黎族艺术舞蹈等多个主题,既涉及了舞蹈赏析理论与方法的讲授,也兼顾了黎族传统舞蹈与艺术类舞蹈的不同特点,向学生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不同类别的黎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在教学方式上,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兴趣,为了充分发挥线上资源的独特优势,该课程选择混合式教学方式。其中,线下学习以讲授+演示+讨论的教学方法为主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黎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线下教学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体验式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感受黎族舞蹈的魅力。线上学习以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引导学生在查阅、观看资料的基础上,分享各自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运用线上平台,形成更大范围的讨论,争取借助合作的力量解决在舞蹈鉴赏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超越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

总之,尽管高校传承黎族舞蹈仍然面对不少质疑,但我们不能因为认识上的局限或者可能存在的困难就拒斥高校本应承担的文化传承责任。同时要充分转变教师的观念,破解教师在认识上的困惑,借助公共课的阵地优势,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课程选项,在拓展黎族舞蹈受众群体的基础上,促进黎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黎族舞蹈课程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学舞蹈的男孩子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