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匈牙利 激化还是平复

2022-03-01 03:57黄耀鹏
中国汽车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主机厂宁德匈牙利

文 / 黄耀鹏

8月12日,宁德时代和匈牙利政府同步宣布了投资协议。显然,这是一次协调行动。前者声明提到,在匈牙利东部城市德布勒森建设电池工厂。该厂投资73.4亿欧元(509.3亿人民币),占地221万平方米,产能规划100GWh,建设周期不超过64个月。

而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SZIJJÁRTÓ P é ter)则在社交账号上宣布了类似的消息。他说,“我们对此感到自豪”,因为匈牙利即将成为世界领先的电池制造中心。

西雅尔多确实有理由骄傲一下,因为宁德时代的投资,相当于匈牙利2021年GDP的4%,是其“天字一号”的投资项目。

不过,宁德时代还表示,该决策需要获得公司股东大会、监管部门(发改委、商务部、外汇管理局)的审批,因此存在变数。如果获批,今年就将开工。

2010年重新上台的欧尔班政府,是真的反对欧盟对华政策。其出发点不重要,但结果是确定的,那就是中匈关系继续巩固。

中企投资歧路

这一次投资和宁德时代传说中的对美投资,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如鸭子划水,后者似老猿喊山。今年2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早就放话称,一定要进美国市场。传闻是一个接一个,但没有一个得到证实。

我们以前提到过,电池供应商海外投资,一定在得到大客户的邀请和有约束订单的前提下。在美国,宁德时代不愁客户。福特和特斯拉都曾表示,希望宁德时代赴美建厂,还有个试图“蹭车”的Rivian。

不过,既然是几百亿人民币的大项目,考虑任何商业可能性之前,必须要考虑政治和行政的可能性。只要看看以往中美投资的历史,就能清楚地感觉到中企有顾虑。

中国对美最大的投资项目,要追溯到2013年,即绿地对美房地产投资,盘子大概是50亿美元。而制造业的最大投资则“一度”是2016年,太阳纸业在美国阿肯色州投资13.6亿美元,建设浆纸厂,用于生产纸尿裤等产品。这一年,是特朗普上台前的最后一年。

2020年,太阳纸业宣布撤回投资(实际上投资一直搁置)。太阳纸业将其归咎于新冠疫情,但疫情2020年才爆发。

至于福耀对美投资,盘子是4600万美元,和上述项目规模不能比。

中美政治互信完全丧失掉之后,这几年任何对美大型投资都没戏了,无论是科技行业还是大型制造业。国内监管这一关就过不去。这一点,宁德时代心知肚明。

坊间传闻,美国为宁德时代设定的投资前提是“交出核心技术”,曾毓群还为此与副董事长(原)黄世霖产生意见分歧,最终导致后者出走等等。

但这些说法,不合逻辑。眼下太平洋两岸的政治氛围,宁德时代甚至不必费力去打探国内监管的口风,和美国那边的州一级政府,根本不会有什么认真的投资谈判。

只剩下吆喝两下而已。至于目的,可能是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留个念想。

匈牙利下大棋

对欧投资其实也有困难,和眼下中欧政治气氛不大和睦有关。但是,匈牙利例外。2021年,欧盟3次发起关于香港问题的对华声明,都被匈牙利一票否决。

2010年重新上台的欧尔班政府,与欧盟唱双簧,给后者留后路,是真的反对欧盟对华政策。其出发点不重要,但结果是确定的,那就是中匈关系继续巩固。

而匈牙利也是欧洲第一个签署“一带一路”文件的欧盟国家,是第一个认可并使用中国疫苗的欧盟国家,西雅尔多也是疫情后第一个访华的欧盟国家外长。

和波罗的海“三小只”抢着“跳反”的道理差不多,匈牙利这么做,当然也从自身利益出发。

有人认为,欧尔班的野望是成为欧盟对中俄外交的新渠道,收获的红利则是天然气博弈阀门、一带一路交叉中转站、动力电池基地。

亲俄、友华、和德战略,1000万人口的小国,活出了样板式统战价值。中国这边社交媒体称欧尔班为“大公”,这个称呼可咀嚼的意味很多。

优先给欧企配套

再看商业可能。宁德时代的匈牙利产能,目前预定是给奔驰配套。如果未来达到满载,奔驰、宝马、斯特兰蒂斯、大众等拥有庞大电动规划的车企,都可能成为宁德时代的欧洲本地客户。

这里面没有任何障碍,因为这些OEM商中,除了斯特兰蒂斯,其余在亚洲已经与宁德时代有长期合作。

奔驰高管代表了OEM的想法,它们更在乎供应链本地化,而不是供应商来自哪里。

关键在于,欧盟监管者也得这么想才行。到目前为止,欧盟并未表示“不欢迎”中企投资。事实上,和美国意识形态上头相比,欧盟厂商更关注电池产能本地化进程。

但是,如果有得选,欧盟当然更愿意看到本土供应商崛起,否则就无法解释慷慨的官方投资,和连续不断的政策小动作。

韩国SKI正在匈牙利开发一个占地135万平方米的电池工厂。这是继科马罗姆市7.5GWh产能的第一工厂之后,8.59亿美元的新投资计划。

至于中国车企未来在欧洲的电池需求,眼下还没有列入现实考虑。

本土供应商落后

亚洲生产商忙于在潜在的电动车生产大国部署产能。欧盟也在大力培育本土供应商,譬如Northvolt、Britshvolt、Freyr等。

2030年,欧洲预定部署动力电池产能高达446GWh,还有一说将达到1.5TWh。但后者缺乏现有计划支撑。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分析,将理财业务独立出来,可以实现理财业务和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隔离。而在业务发展层面,则有助于提升银行理财业务的专业性。

届时这里面到底能落实多少本地供应商产能,只有天晓得。全球几个大的咨询机构,现在每月都会排出交付排行榜,里面从来都只有中日韩三国的供应商。而且,日本厂商还正在掉队。

反观欧洲,今年5月,Northvolt第一块真正自产的量产电池,才刚交付。其负责人表示,该公司目标是,到2030年至少在欧洲电池市场占据20%至25%的市场份额,取代亚洲(中韩)供应商(本地)份额。

畅想归畅想,欧洲本土供应商的总体产能,一直没有数据。而没有数据就意味着完全没有量。这些拿了欧盟政府、主机厂和风投公司大笔投资的创业公司,所说的产能,统统都是“未来时”。多数还都远至2030年,而非以前常提到的2025年。这表明,它们的量产计划不顺利。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今年早些时候就吐槽称,“我国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电池,100%都是在亚洲生产的,我对此感到不满意。”

还有两个猜想

欧洲在三元技术发展上,并不落后,技术基本能跟上主流节奏,而且还时有创新。为什么投资、技术和实验室工作、主机厂需求,最后没有化成本地供应商规模产能呢?

《汽车人》在此做了几个猜想。

一种猜想,欧洲没有搞定基础产业链。譬如正极供应问题。和亚洲供应商建立起全球化的碳酸锂供应不同,欧洲不但没有投资正极供应,甚至没有建立起像样的正极原料供应。显然,没有原料供应,就没有电池生产。

对这个问题,欧洲再次大开“空白支票”。声称2025年之后,氢氧化锂生产线将大量就位。2026年,欧洲本土氢氧化锂产能达到17.9万吨。对应一度电消耗0.8公斤碳酸锂当量,每辆车需要60度电的电池来算,这些氢氧化锂产能足以供应372.9万辆纯电动车需求。

听上去很不错,但又是“未来时”。欧洲主机厂和舆论界一样,对电池创业公司不断向监管和大客户的许愿,早就审美疲劳了。

而亚洲对手在欧洲建厂的时候,将把亚洲本土供应链延伸过来。这就意味着,在欧洲没有原料供应没关系,初期可能直接从亚洲进口正极材料,而将碳酸锂生产留在亚洲。

第二种猜想,欧洲电池生产成本压不下来,以至于主机厂们觉得采购中韩电池更划算。本土供应商,谁干谁赔本,大干大赔本。而主机厂不能承诺采购这些报价高一截、质量又没有得到验证的电池。

也就是说,在欧洲监管看来,亚洲人在利用成本优势,向欧洲倾销电池。

组装本地化并不能解决潜在的贸易争端,除非宁德时代这样的公司,能把整条供应链都端过来,放在欧洲本地。

欧洲封装技术的落后,反而不是大事。目前欧洲只掌握了方壳量产技术。但中国人的技术迭代(譬如各种刀片),是在大规模生产和激烈的竞争中诞生的。只要上了规模,供应商们竞争烈度上去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宁德时代建厂,向这些问题的全面解决迈进了一步,但也孕育着监管风险。

因为宁德时代、LG和SKI在欧洲本地建厂后,拥有了相对欧洲本土创业公司更大的成本优势。后者也就更难发展起来。对欧投资解决了OEM需求之余,又给监管出了大难题,除非Northvolt等能像它们自己宣称的那样争气。

否则,宁德时代等电池供应商的全球产能部署,可能激化而非平复潜在的电池贸易争端。

猜你喜欢
主机厂宁德匈牙利
商用车排放升级、市场下滑之下主机厂和经销商如何共生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宁德核电站火灾事故的情景构建
宁德时代价值几何
嗅一嗅
上汽与宁德时代合作回收动力电池
揭开“审核”的神秘面纱(一)
——各大主机厂审核要求
创新与变革 2015各大主机厂发展新思路
Perkins电控发动机设计瞄准中国主机厂特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