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学生选拔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022-03-02 10:16刘成柏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吉林大学英才理科

王 瑞,迟 晶,刘成柏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除了按照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和满足人才培养方式外,还应该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及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然而,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面对的是人才的发现,如何选拔出创新型学生始终是高校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发现、选拔与接续培养是一以贯之的。如何发现人才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拔和培养来说都是极具重要意义的环节。发现人才是培养人才的先决条件。对于基础学科来讲,寻找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并不容易,为保证人才不被埋没需要有“伯乐”去发现,然后为其创造有利于其成长的“土壤”和“水分”,促进其茁壮成长。传统的在少数人中进行人才选拔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做到在较广范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选拔所需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始终在探索的问题。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标准亟需优化,亟需相关领导部门和组织通过进一步完善选拔理念,构建和完善相应的制度,进而进行创新性的人才选拔。

2.我国现行的高考选拔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对于优秀学生的选拔评价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单一考试选拔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社会、高科技对于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需要。作为一种对高考之外的新型考试模式,无论是现在的拔尖计划,还是以前的自主招生,其目的都是通过自主灵活的考核方式,录取一些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使之成为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经过十多年的试点后,我们发现无论是哪种方式,在制度设计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都存在不完善、需要优化之处。

3.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和选拔评价断层十分显著。在我国,中学和大学之间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断裂,这种断裂是几十年来逐渐积累成的,如果缺乏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大中学校衔接机制将会严重打断教育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偏重对知识的记忆,这种机械性容易使没有进入大学的群体很快忘记以前学过的知识,而进入大学的群体又因为思维的局限性难以获得学识和研究的进一步突破,不能满足大学对人才培养创新性需求。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现状,除高考这一渠道之外,实施多元化、多标准的立体人才选拔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中学和大学存在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壁垒,实现教育体系向一体化贯通式的可持续发展。

(二)问题的改进措施

以吉林大学“拔尖计划”唐敖庆理科试验班为例,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建设,不断对学生成长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跟踪和调查,已经初步探索出一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多元化选拔机制的道路。

1.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探索构建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拔尖创新型学生的能力素质模型。先期以学校拔尖计划试验班为主要对象,通过调研分析,比较纵向(历史)和横向(各学科专业)的数据,初步构建拔尖创新学生的能力素质考察指标体系。

2.组织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调研活动。一是高等院校层面,对国内相关高校的招生办公室、荣誉学院、试验班管理办公室开展调研走访,重点搜集拔尖创新型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各校对这类学生的选拔、培养、跟踪、反馈等情况,力图发现影响学生学术“志趣”和毕业后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二是对国内一些重点高中(以东北地区为主)开展走访调研,重点了解各中学的学术创新实践类活动开展情况,对部分高中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式调研,分析拔尖创新学生的特点,力图发现其早期成长规律,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3.借助中科协、教育部中学生“英才计划”实施契机,抓住“高中生进大学”开展系统学习的机会,对该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总结。对重点学生、重点导师和助教等开展访谈交流,跟踪调查。借鉴英才计划的经验主动出击,在省内两所重点高中启动实施了理科创新人才衔接培养项目,为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培养工作做好深入铺垫。

4.坚持鼓励和引导师生投身基础研究和学习,以“唐敖庆精神”为指引,立足基础、仰望星空。根据学校整理的毕业生读研院校及导师反馈情况,经过吉林大学4 年的本科阶段培养,唐敖庆班学生整体表现出的“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品格和良好素质获得国内外的一致认可。兰州大学李硕豪发表的《“拔尖计划”毕业生去哪里了?》一文统计显示,2013—2017 届吉林大学拔尖计划毕业生选择赴世界前50 名学科领域读研比例达到38.42%,赴世界前10 名学科领域读研比例达到了11.05%,整体表现较为突出。

二、跟踪调查

随着“拔尖计划”在吉林大学实施超过10年,如何结合“拔尖学生”的自身特点,科学地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多维度调查和评价,以促进“拔尖计划”更深入发展,不断提升“拔尖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课题组利用直接主管拔尖班学生的优势对各年级同学开展了大量跟踪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拔尖学生”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需要去观察和研究;二是有关学生的成长过程,不同时段的教师、朋辈对课程的需求等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三是考察和研究“拔尖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优势的资源、更开阔的眼界等方面是否确实与其他非拔尖计划学生有所不同。本课题研究组针对吉林大学唐敖庆班已经毕业的学生和在读学生均发放了调查问卷。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毕业后投身于科研领域的优秀本科生在大学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这一选项,得出的结果是(以数量多少为序):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知识的积累,对科研的坚持、意志和毅力,科研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科研兴趣的培养,科研方面的训练经历,老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精神的养成,科研素质的培养,开阔的视野和眼界,正确的三观塑造,朋友和恋人的支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自信,确定的目标和规划,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科研成功的自豪感,自制力,动手能力,运气等。

在众多的选项里面得票最多的是“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们有很深的启发意义。什么是创新性思维方式?什么是创新性成果?甚至什么是创新?我们认为创新就是对既有的知识或者成果有分析性和判断性地接受或者存疑,只有不被动地接受既有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辨别才有可能有创新性的思维和思考方式,这不是一个新的论题,但育养创新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土壤”是我们一直都需要努力去探索和培植的,没有适合的“土壤”不能指望结出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而这个任务由大学来完成就太迟了。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参与拔尖计划的学生对未来的人生规划有比较明确的想法,表现出比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对国际前沿的科技发展和对新知识的渴求很强烈,不畏惧对自己有挑战性的事情,能够妥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休息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更加相信自己的洞察力,遇到挫折也能够自动调节或者找到适当的渠道(比如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谈话等进行疏导)。这些问卷调查的结果同样折射出来这些能力的具备不可能在大学阶段才进行培养,而是应该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就应该具有的,如果把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交给大学阶段来培养,这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任务,思维方式是从小就需要一个环境进行育养的,成年后很难改变。虽然在大学阶段可以继续打造可持续、综合、健全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及育人环境以适合拔尖学生的培养和成长,但最终变化不大。

三、教育实践

(一)参考多元因素,选拔优秀人才

唐敖庆理科试验班设立了高考选拔,校内选拔,学年选拔和阶段分流等多角度、多层次的选拔和分流机制。2019 年学校通过自主招生等方式,一次性录取全国高中学科竞赛银牌等奖项获得者7人,以及高中参加全球iGEM 大赛并获金奖的核心队员。

在校内选拔阶段,学校按照“选材不拘一格”的理念,多元评价学生学术潜质和综合表现。除采取开放的动态进出机制外,学校以入选中国科协、教育部实施的“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高校为契机,积极开展“英才计划”与唐敖庆班的衔接培养工作。2019 年,6 名英才学员入选唐敖庆班,截至2020 年末,在唐敖庆班就读的英才学员已达12人。

图1 唐敖庆班近5年高考录取一览(吉林省)

在理科试验班学生选拔方面更注重的是能够发现具有学科禀赋、可塑性强的偏才、怪才,便于在后续培养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在2020级唐敖庆理科试验班学生选拔工作方面,采用面试小组成员集体评议,共有8 名在5 门学科奥赛国赛中获奖同学、8 名中学生“英才计划”学员不必参加笔试获得了直接进入面试的资格。笔试的试题设计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及掌握程度,综合研判考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综合素质测试(面试)侧重考查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创新人格特征等(见表1)。

表1 2020级唐敖庆班学生招生选拔考试心理素质评测结果举例

(二)促进“英才计划”“拔尖计划”融合发展

吉林大学从2013 年起便成为“英才计划”的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培养工作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5 个学科。截至2020 年,吉林大学累计培养了295 名学员,据统计,前5 届学员已全部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学习,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专业。从2015 年开始,吉林大学逐步探索将“英才计划”与“拔尖计划”进行融合培养。2018年,随着“英才计划”逐渐发展成为吉林大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之一,学校开始推广英才做法,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培养体系。

为促进拔尖计划在科学选才、鉴才工作上的持续改进,吉林大学促进了“英才计划”与“拔尖计划”的衔接,确定了立足长远、招培一体的培养策略,把实施“拔尖计划”的唐敖庆理科试验班和“英才计划”进行融合,一部分英才学员可以通过选拔直接进入到唐敖庆理科试验班,目前已有12名英才学员进入唐敖庆理科试验班。

除此之外,在培养过程中,吉林大学也会主动邀请英才学员参与到“拔尖计划”培养方案当中,让学生感受融合式的培养。2015—2019 年,吉林大学连续多年在“国际教学周”期间,邀请麻省理工学院有机化学教材《有机反应的书写艺术》编写者——Robert Grossman 教授为英才学员授课。2020 年2月,吉林大学在全校开展在线教学的同时,“英才计划”培养也在同步推进,学校选取了一部分“拔尖计划”的技术课程、研讨型课程面向英才学员开放,同时也让“拔尖计划”的学生和英才学员合作开展学习。据统计,共有49 名英才学员自主选择了96 门次的线上课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吉林大学组织毕业于唐敖庆理科试验班的10 名海外博士面向英才学员做在线学术报告,在累计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英才学员们以更加广阔的视角了解到了基础学科的一些前沿领域。

(三)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改革,架起中学和大学沟通的桥梁

通过本课题在2021年初进行的调查问卷研究,我们发现在拔尖计划学生培养过程中,同学们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比较清晰和明确,后疫情时代,经历了国际情势的大变局,科技创新又一次成为我们最为关注的话题,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可能更加强调科技创新,这就需要中学与大学思维方式上的衔接,将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润物细无声地从大学延伸到中学。如何科学地选才和鉴才,使学生最大程度上早些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研究方向越来越值得我们思考。

猜你喜欢
吉林大学英才理科
永川:“逐浪奔永”汇聚八方英才
和理科男谈恋爱也太“有趣”啦
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
苏州:最高礼遇献给天下英才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科第11题的多种解法
邓小平干部队伍廉政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文科十里柔情,理科一朝惊梦
木牌指路
批判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