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语文学困生“脱困”策略的研讨与实践

2022-03-02 06:50江苏省新沂市新沂海门中学附属学校
学苑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格调自学学困生

江苏省新沂市新沂海门中学附属学校 蔡 惠

一个班级50 名左右学生,成绩总能分出上、中、下层次。研究一个班级中下层学生(学困生)的特点,探讨以学法指导为主的“脱困”路径,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因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俗话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是向导,教师怎么去“领”,学困生怎么去“修行”,这需要我们教师去研讨和探索。下面谈谈实践和体会,请初中语文教学同仁批评指正。

一、指导语文学困生制订学习目标

很多语文学困生之所以会成为学困生,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只能是盲目的。如此,怎么能学好语文呢?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困生制订学习目标。而学困生学习目标的制订,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精神,二要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三要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学困生制订的目标,既要有长期目标,也要有短期目标。如初中三年的目标,每学年的目标,每学期的目标,每周的目标。学困生制订的目标,越具体越好,最好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如初中三年,除了要读教材规定的名著外,还要读哪些课外名著?有了目标,一定要有措施。没有措施,目标就如同海市蜃楼。不同的学习目标,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措施。在学习措施方面,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如名著阅读,教师要激发学困生阅读的兴趣,要介绍阅读的方法,并要让学困生尽可能多读。在学困生大量阅读的前提下,教师再去慢慢地引导他们把“读”变成“写”——如读书摘抄、读书心得,当然最主要的是写读书心得体会。在初中起始年级,教师安排学困生读课外书籍,要注意“量”的安排。有的教师非常重视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学生一进入初中,就要求每月至少读四本课外书籍,还不算课内必读的书目。这样的阅读量对于刚升入初中的语文学困生尤其是农村学校学困生来说,显然是太大了。所以,目标要明确,措施要得当,量的安排也要适中,这样才能有效达成学习目标。那种追求大容量、快节奏的做法,显然是不适合语文学困生的。

二、指导和培养语文学困生高格调

分析语文学困生的品格,他们不是思想方面有问题,也不是遵纪守法、不思进取等品质方面有问题,而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克服不了而形成的人格低调。在学习中表现为缺乏自信、自强、力争上游的勇气和毅力。因此,在“扶困”中首先应注意指导培养学困生自信、自强、力争上游的高格调。

记得本学期上第一节语文课,见学困生表现得千奇百怪:有趴着的、有歪着的、有讲话的、有缺课本的、有缺纸笔的,等等。教师审视一会儿后问:“什么是好学生?课堂上如何做才是好学生?”接着又用《中学生守则》第二、三条解答,指出只要现在按《中学生守则》去做,不管过去如何,你就是好学生。经过几节课的启迪、鞭策,学困生懂得了课堂上做好学生并不难,都自觉地改正缺点,争做好学生。课堂上不良现象少了,全班学风有了很大转变;并且大部分学困生有了自信、自强、力争上游的勇气和毅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陶冶学困生的情操。例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我不单讲明通讯的特点、本文的特色等知识点,更突出强调学习志愿军战士为祖国、为人民、为世界和平而表现出的英雄高格调,指出这英雄高格调是做人的根本。有了它,任何时代、任何时候都会大有作为。如此教学,就能够陶冶学困生的情操,使他们认识到英雄高格调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自信、自强、力争上游的勇气。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尤其是那些经典老课文,都文质兼美。如《纪念白求恩》《回忆我的母亲》《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培养学困生的高格调。例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不单讲明古文的知识点,更重点讲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讲明“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隐含的深刻哲理。让学困生联系自己遇到的困难,认识困难并不一定是坏事,应在和困难做斗争中增强自己的才能,培养自己自强不息的勇气和毅力,提高自己的格调。使一个学困生脱困,比使一个优生更优,显然要重要得多。

很多学困生都是在教学条件比较差的中学读书,能否学好功课,能否考取理想的高中,他们缺乏信心,有自卑感。但在语文教师指导、鼓励下,他们能够振奋精神,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讲究方法,提高效率,终于答出了这份优秀答卷。所以,学困生脱困,与教师的指导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格调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学习动力的强弱。语文教师要指导和培养学困生自信、自强、力争上游,争取做一个好学生的高格调,这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高格调是学困生脱困的关键和前提。

三、指导和培养语文学困生良好习惯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学生在抽测中要想及格很容易,但要得高分却很难。这就是语文学习易学难精的特点。“易学”是由于语文知识应用广泛,学生每日每时都在应用,一些语文知识虽未学过,但已用过。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学生只要留心,就大都能领会。“难精”是汉字的形、音、义知识繁难复杂,语法、修辞等知识丰富多彩,要全面、准确、娴熟掌握不容易。

由于易学,学困生学习时就滋生了马虎、松散、时冷时热的毛病。分析一些学困生语文不能精的原因,不是他们格调不高,天赋不好,也不是方法不当,完全是在语文学习中缺乏认真、严格、持之以恒的好习惯所致。认真、严格、持之以恒的好习惯,是学好语文不可缺少的条件。

针对这种情况,应指导语文学困生分析他们的抽测试卷为什么得不到高分,为什么只能及格甚至不及格。语文学困生试卷共同特点是字词基本功不扎实。若平时认真严格打好字词基本功,他们是可以得高分的,最起码是可以及格的。通过分析指导,他们认识到语文学习丝毫不能马虎松散,不能满足于“我懂了”,而应认真严格地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认真严格的好习惯。

语文学困生学习不稳定,这一单元认真严格地学习、成绩进步了,下一单元又可能退步了。针对这种情况,把他们几单元的试卷拿来比较分析,指出他们时冷时热的毛病。通过指导,他们懂得了恒心的重要性,不断地鞭策自己,逐渐养成了认真严格、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在语文课上,总结表彰学习进步的学困生,指出学生要“学会读书,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学会健康”。能否学会,重要的一点是能否养成良好习惯。若把工作马虎、生活松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坏习惯带到语文学习中来,就不能学好语文。这话虽然太绝对化了,但让学困生明白,语文学习除了学好语文知识外,还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指导和培养语文学困生掌握学习方法

很多语文学困生之所以“困”是因为没有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扶困”他们,要重在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要想提高学困生语文自学的能力,教师就非得下一些苦功夫研究指导自学的方法、技巧不可。否则,有可能功亏一篑。

不同的学科,自学方法不尽相同;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就初中学困生语文自学而言,不同类别的知识,自学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文学常识,要选用按时代、按国家、按性质分类的方法去自学;对一般问题要选用先理解、后记忆的方法去自学;对语段,要选用先反复阅读后根据要求一一解答的方法去自学,等等。有时,对一些题目,要不断地交换角度、变换方位去自学。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深刻地、辩证地掌握知识,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自学效果。

一般的学法指导,是指导学生如何预习、上课、复习、作业,但对学困生而言,应依据他们的特点作出具体的指导,如果生搬硬套,不仅不能见效,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

学困生的特点之一是不单语文差,其他各科成绩都差。一天的学习,课堂上解决不了问题,非得课外复习消化不可。而课外自修,往往是数理化作业就占去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对“易学”的语文往往很少去复习,甚至不去复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困生合理安排时间,不能偏科。课外自修应先易后难,每天应保证一定时间去复习巩固语文知识,从而使语文学习扎实提高。

学困生的另一特点是知识混乱,语文知识在头脑中如一团麻。如论证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等在头脑中交互纠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明本课特色,还应适时地从具体课文知识点升华到各类文体知识点,指导学困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知识网络,做到纲举目张。如讲《最后一次讲演》,不仅应讲明演讲稿的特点、本课的特色,还要升华到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从而使学困生吸收的知识网络分明。

学困生还有学习呆板、不灵活的特点。教师讲了的会做,教师未讲的不会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困生分析、比较、鉴别、综合的思维能力。例如,指导他们分析试卷,在分析比较中找出他们的毛病。又如课堂提问,几个学生回答都不完整,此时教师不应简单地公布答案,而应启发他们去分析、比较、鉴别各个学生的异同,最后综合而得出答案,从中把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意识的基础,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映,总要通过自己的眼看、耳听、脑思、手动来完成。通过实践领悟的知识,往往印象深刻。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在实践中自我探索,自悟学法。比如,对字的认识有很多方式,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识记,然后再引导学生逆向追踪自己的思维轨迹,问一下: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从而学到了哪种识字的方法?这样做,学生“自己摘桃子自己吃”,自然回味长,记忆深,掌握学习方法也就快。

在这个信息量骤增,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时代,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教给学生尤其是语文学困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天职。那种只教知识不教方法的模式,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毫无益处。

比较阅读的要旨在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这种勾连比较的思维很适合应用到文言文复习中,学会比较阅读,就如鸟儿双翼协同扇动,从而帮助学困生提高思悟能力,在比较中深化对文章要旨的理解,并进一步加强知识性的关联记忆,逐步建立起文言文知识体系,帮助学困生在广阔的文言文学习天地里飞得更高更远。

如《隆中对》和《出师表》的复习就可以同时进行:简要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马说》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文都谈到了人才问题,从内容的角度看,他们谈论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包括现代文),他们便可以触类旁通、迎刃而解。如学过《背影》《老王》《台阶》三篇课文后,就可以让学困生进行比较。可让他们思考:三篇课文的内容有什么异同?三篇课文体现的作者情感有什么异同?三篇课文在行文构思(写作技巧)方面有什么异同?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比较阅读,能够培养学困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困生的整体素质。当然,这样的比较阅读对于语文学困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慢慢地达到理想的境界。

教师在指导学习方法时,一定要具体,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课文进行。如指导学困生比较阅读,以此提高学困生的阅读能力。在中考试卷中,命题者的意图有时很明显地是尽量扩展考查面,但试卷抽样调查的本质属性限定了篇目的选择。这时,比较阅读的考查优势就表现出来了。复习时,可以多角度地有意识地训练,也可以在师生互动时进行看似无意的迁移延伸。

如学习胡适《我的母亲》,作者自然质朴的行文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尽管时代不同,但“可怜天下父母心”是人间永恒的主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本文,可以让学困生比较阅读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等,并适当联系自身实际,以走进作者、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如此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提高能力,并获得情感上的熏陶。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除了传授语文知识外,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指导和培养学困生的高格调、好习惯、好学法,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目前“双减”大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更要关注语文学困生的成长。语文教师要时刻牢记: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只有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格调自学学困生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过大寿,不高调也能有格调
出租屋捣鼓计划低成本拗出新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