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平鲉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2022-03-03 02:06季本安丰爱秀王君霞张成飞
水产养殖 2022年1期
关键词:网箱鱼苗苗种

季本安,丰爱秀,王君霞,张成飞

(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山东 日照 276800)

许氏平鲉(),属鲉形目,鲉科,平鲉属,俗称黑头、黑石鲈、黑石寨、小石斑、黑鲪等。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近岸,属暖温性底层鱼类,卵胎生,栖息在岩礁附近水域,也是我国雷州半岛以东一带常见鱼类。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人工繁育许氏平鲉苗种,我国对许氏平鲉的育苗及养殖研究开展较晚。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85年在长海县利用海带育苗室开展人工育苗试验,并培养出鱼苗数百尾。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生态环境变化,传统渔业资源衰退,许氏平鲉的捕捞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许氏平鲉是海洋牧场进行资源增殖和海上网箱养殖的理想鱼类,对其进行人工育苗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参加了山东省许氏平鲉资源增殖放流工作,近几年来,累计向日照近海海域放流许氏平鲉苗种上千万尾。现介绍许氏平鲉苗种培育技术要点。

1 亲鱼的选择与培养

一般情况下,选择自然海区捕获的亲鱼或者海上网箱养殖的亲鱼,雄性一般2~3龄,雌性3~4龄,体表无伤,腹部膨大,手摸雌鱼有颗粒感,其体质量1.0~2.0 kg。亲鱼一般不超过4龄,高龄亲鱼所产仔鱼畸形率高。将收购来的亲鱼暂养于20 m方形或椭圆形水泥池中,池水深1.0~1.2 m,日换水量为水泥池水量的100%~200%,水泥池周围铺设遮阳网,光照控制在1 000 lx以下。亲鱼发育到后期要保证新鲜充足的饵料,可添加维生素E和维生素C,以促进亲鱼性腺的发育。当亲鱼摄食量减少或不再摄食时,表明亲鱼要产仔鱼。

2 仔鱼的布池方法与密度

初孵仔鱼布池方法分为2种:(1)健康的仔鱼群聚于水泥池水的表面,用手抄网或小拉网等工具收集仔鱼并计数,后移入培育池中;(2)将待产的雌鱼放入准备好的网箱内,将网箱放入加满水的培育池中。

当水温>12℃时,雌鱼于晚间至凌晨开始产仔鱼。初产仔鱼全长5~8 mm。待仔鱼产出,将网箱及亲鱼捞出,放入预先准备好的另一培育池中,仔鱼布池密度控制在0.5万~0.8万尾/m。

3 水质管理

育苗生产采用无杂质、无污染的砂滤海水,ρ(溶解氧)≥5.0 mg/L,pH值>8.0,盐度3.0%~3.1%。

一般10 d龄内初孵仔鱼于静水中培育,微充气,每日换水1~2次,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量的10%~50%,随着初孵天数增加,逐步加大换水量。自仔鱼第12 d龄开始,采用24 h循环流水培育方式,日流水量为培育池水量的50%~150%。随着培育天数增加,逐日增加流水量。稚鱼前期日流水量为培育池水量的200%~300%,稚鱼后期及幼鱼期日流水量增大为培育池水量的300%~500%。

从仔鱼孵出的第4 d开始对池底吸污。因为充气的原因,鱼苗的粪便、残饵及其他的一些杂质会悬浮于水中,吸污前15~20 min停止充气,待粪便、残饵及其他污物下沉后再开始吸污。投喂鲜活生物饵料时每2 d吸污1次,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每日吸污2次。仔鱼全长10 mm以后,每7 d倒池1次,至鱼苗出池为止。

4 投喂饵料

仔鱼产出后24 h,卵黄囊几乎消失,即可开口摄食。一般3 d龄开始投喂轮虫作为开口生物饵料,此时培育池中轮虫密度应保持在5~6个/mL;初孵第8~10 d龄,仔鱼全长>8 mm,可逐步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同时逐步减少轮虫的投喂量。

刚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池中数量应保持在0.5~1.0个/mL;初孵15~18 d龄,仔鱼全长达>10 mm时,池中卤虫无节幼体的量保持在2~3个/mL;自第15 d龄,可以尝试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以促进鱼苗由生物饵料向人工配合饲料的驯转化。

经过20~25 d龄的培育,稚鱼全长>15 mm,日投饵主要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应根据摄食情况和残饵量调整人工配合饲料的投喂量和次数,同时逐步减少生物饵料的投喂量。

水温15~25℃时,从仔鱼初孵产出到培育至体长>25 mm的幼鱼需要35~40 d。至40 d龄的幼鱼期,鱼苗集群明显,相互残杀现象加剧,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鱼虾肉糜为主。有条件的生产单位可以在30 d龄开始投喂大卤虫,避免因为饵料不足而加剧相互残杀现象。

5 分池与筛选

文献[1]将鱼类的相互残杀行为分为I型(捕食者从尾部蚕食被食者)和Ⅱ型(捕食者从头部蚕食捕食者),相互残杀行为受到口裂大小的限制。在苗种生产过程中发现许氏平鲉幼鱼期的相互残杀现象大多属于Ⅱ型。因此为了促进鱼苗的快速生长,减轻相互残杀的危害程度,在仔鱼后期和稚鱼期应降低池内培育密度,及时分池。一般鱼苗体长为10~15 mm时,开始第一次分池,密度控制在0.6万~0.8万尾/m;鱼苗体长为18~20 mm时,进行第二次分池培育,密度控制在0.4万~0.5万尾/m;鱼苗体长>25 mm时,密度控制在0.2万~0.4万尾/m。鱼苗体长为25~30 mm时,使用网眼直径为0.5 cm的网箱进行第一次筛选,以后根据鱼苗的生长情况逐步使用不同规格网眼的网箱进行反复筛选。

6 病害防治

在苗种的培育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每日勤检查、勤观察,加强对生物饵料及生产用品的消毒;一般每5 d用盐酸土霉素或氟苯尼考2 g/m全池泼洒,以预防病害的发生;发现鱼病,准确诊断,对症下药。

7 结果

水温在15~25℃,许氏平鲉从仔鱼初孵培育到体长>25 mm的幼鱼,需要35~40 d,培育到体长50 mm鱼苗需要50~55 d,此时可以作为商品鱼出池,产量为0.08万~0.11万尾/m。

8 结论

(1)选择2~4龄的野生捕捞或海上网箱养殖的个体作为育苗的亲鱼,注意性腺的发育情况及体表健康状况。

(2)光线强度控制在1 000 lx以下,使用无污染的海水作为育苗用水,ρ(溶解氧)≥5 mg/L,pH值>8.0,盐度>3%。苗种0~3 d于静水培育,4~15 d须换水培育,20 d后为流水培育。

(3)在培育的各时期投喂充足的生物饵料与人工配合饲料,孵化4 d开始投喂轮虫,卤虫与配合饲料驯化同步进行。生物饵料一定要冲洗干净后投喂,否则容易诱发肠道性疾病。培育后期为加速生长可以投喂大卤虫及鱼糜等辅助性饵料。

(4)从鱼苗孵化开始布池,选择合理的养殖密度,为促进鱼苗快速生长,减少相互残杀,应及时分池、筛选。鱼苗体长>10 mm时,开始第一次分池以降低培育密度,鱼苗体长25~30 mm时,第一次用网箱筛选,以后根据鱼苗的生长情况,每隔7 d用网箱筛选一次,以减少个体之间的差异,提高成活率。

(5)在苗种培育过程中,病害防控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每天安排专人巡池观察,严格执行各项消毒措施,防止各池之间交叉感染。及时吸污以清除池底残饵、粪便等污染物,防止氨氮及硫化氢含量超标。定期全池泼洒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等,预防病害发生。

猜你喜欢
网箱鱼苗苗种
江苏:全面推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电子出证”
水产养殖网箱清污专利技术概述
简析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苗种选购与放养技术
控流优选鱼苗检疫器
河北省农业厅督导检查沿海三市水产苗种生产管理工作
高原地区青海湖裸鲤鱼苗运输注意事项
宁夏银川市成为西北最大水产苗种集散中心 等
网箱养殖瓯江彩鲤鲪鱼技术浅析
影响小体积高密度网箱养鱼产量的三大因素
黑鱼苗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