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医药研究概况*

2022-03-03 18:50罗礼仪
中医药导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怒族怒江医药

罗礼仪,罗 苑,陈 普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500)

怒族是怒江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沿岸的福贡、贡山、兰坪及泸水各县,有“怒苏”(碧江)、“阿龙”(贡山)、“阿怒”(福贡)、“若柔”(兰坪)4大支系[1],人口较少,是云南世居的11个少数民族之一[2]。由于山高水深的地理环境特点,怒族同胞的生存环境极为艰苦,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一些独特的医药经验,也通过文化交流逐渐认识了许多药用植物。由于山川阻隔,不同地区的怒族方言差别很大,几乎不能通话,但能与混杂而居的傈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互通语言[1],因此医药文化和用药经验也结合了这些民族医药的特点。怒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彝语和独龙语有亲属关系,但无文字,多使用汉文[1],因此其医药经验文字记载较少,几乎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医疗体系。通过梳理怒族医药的研究现状,旨在更好地传承保护怒族特色医疗经验,提升怒族医药经验的辨识度和知晓率,促进怒族医药自身的发展和与其他民族医药经验的交流。

1 生态环境

怒族主要聚居在怒江地区,按古人的地理观念,怒山(碧罗雪山)、怒水(怒江)指的便是怒族居住的地方[1]。怒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中段,奔腾于高黎贡山(海拔5 000多米)与碧罗雪山(海拔4 000多米)之间,河床海拔仅800多米,与山巅巨大的高度差,形成我国最大的纵谷之一——怒江大峡谷[1]。怒江自北向南,一泻千里,到缅甸境内,名萨尔温江,注入安达曼海[1,3]。怒族居住的地区纬度较低、山高水深、群山连绵,立体气候明显,寒、温、热3种气候带适合各种植物的生长,雪山、森林、大江也为各种动物提供了栖身的庇护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怒江地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野生生物资源的重要保护区域[4]。特殊的地理及气候特点影响着怒族人民的衣、食、住、行,充沛的动植物资源也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5]。

2 医药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一方的医药和文化。怒族长期居住在边疆山区,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农耕生产方式将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界的万物友好相处是怒族的传统信仰,“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观念渗透在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和疾病的认知中[2]。怒族人认为,人类可能是从某种动物变化而来,如猴、虎、熊、蛇、蜂、鸟类等,他们将某种动物视为人类的祖先,因此对这种动物产生崇拜,并有了对动物的相关禁忌[2]。对动物的崇拜反映了怒族同胞对生物生命特征的细致观察,如虎的威猛与力量、马鹿的机智与灵活、蜜蜂的团结与分工等等,对动物的一些禁忌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些动物[2]。怒族是一个善于向大自然学习的智慧民族。如在怒族传说中,怒族人看到蜘蛛结网,便学会了编织麻布,看到蜘蛛在蜘蛛丝上爬行,便发明了跨越江河的溜索[2]。这些传说与怒族人生活的植物繁茂、动物繁多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他们坚信“万物有灵”,因此与自然界的万物友好相处。他们认为,人的生命也是灵与肉的结合,灵是生命的主宰,灵并不会因为肉体的腐烂而消失,它们或走失、或停留、或顺利地沿着氏族迁徙的路线回到祖先故地与祖先的灵魂团聚[6]。人身体的病痛和人生的不顺也与灵有关,当灵与肉暂时分离时,人就会生病,当灵与肉永久分离时,人就会死亡[2]。因此,当怒族人生病时,常常会寻求“灵、药两解”的治疗方式。怒族人还认为,有多少种病,大自然便会赐给他们多少种治病的灵药,这些灵药就生长在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2]。

3 特色药物

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用药经验,尤其是通过生产实践和文化积淀、文化交流逐渐认识了许多药用植物。除人用植物药外,还有兽用植物药及天然农药等。

3.1 人用植物药

3.1.1 漆树 漆树,怒族音“架”,是怒族地区是常见的药食两用的植物。漆树全身都是宝,漆树的叶子、树皮和根皮等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漆树籽榨出的漆油,怒族人民常将它作为日常的烹调用油[7]。怒族人喜欢喝漆油茶[1],如藏族的酥油茶一般,怒族人民也常用它来招待远方的客人。此茶由漆油、茶水、核桃末、芝麻末和盐等组成,具有止咳化痰、活血化瘀、提神醒脑、祛除风湿的功效[8]。现代研究表明,漆油是一种品质较高的油脂,富含蛋白质、粗纤维、钙、磷等多种人体必须的营养素,其粗纤维含量是玉米油的16倍[7,9]。怒族著名的药膳“斜拉”(漆油焖鸡)便是用漆油、白酒、嫩母鸡等烹饪的美食,具有滋补健身,治疗风湿、妇科病等的功效[8,10]。怒族有句谚语“三天下地,全靠斜拉”,意思是吃了“斜拉”的妇女,生产3 d后便可下地干活[11-12],可见“斜拉”滋补功效明显。《怒江流域民族医药》记载:“漆树……根、叶入药……性酸、咸、寒,具有清热解毒、散血止血的功效;根可治疗感冒发热、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肠炎、痢疾等,叶外用可治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漆疮等疾病。”[5]

3.1.2 黄连 黄连是怒江地区的特产药材,也曾是怒族人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明朝杨慎编撰的《南诏野史》记载:“怒人居永昌怒江内外,其江深险……涉猎或采黄连为生。”乾隆《丽江府志略》上卷《官师略·种人》中载道:“怒人居怒江边,与澜沧江相近……采黄连为生”。[13]云南黄连(Coptis teeta Wall.)是高黎贡山最负盛名的道地药材之一,首载于明代兰茂《滇南本草》,可清火、除湿、消痞块、止痢疾,《清宫医案》将其列为极品[14-16]。现代药理学研究[17]表明,云南黄连是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3种黄连来源植物中小檗碱(总生物碱中最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品种,品质极佳。怒族人常用它煎汤或浸酒治疗呕吐吞酸、痢疾、黄疸、目赤、牙痛、痈肿疔疮等疾病,或煎汤外洗或研末调敷至患处,用于治疗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疾病[7]。

除漆树、黄连外,胡黄连、天麻、贝母、茯苓等药材也是本地区的特产药材[18-20],具有较长的栽种历史。这些药材既是治疗疾病的常用药,又是强身健体的保健品,同时也是与外界交换的重要物资[7]。

3.2 兽用植物药 兽用植物药是少数民族地区医药的一种独特延伸,许多药用植物也被用来治疗家畜的疾病,体现了动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对动物的淳朴关怀。怒族人民一般用植物的全草或枝叶煮水,或与生饲料共煮来喂养牲口。常用的如三桠苦(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绞股蓝(清热解毒、去痰止咳)、异叶楼梯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粗齿冷水花(清热利湿、退黄、消肿散结、和胃)、三开瓢(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粉叶小檗(清热解毒、消炎止痢)等[7],用于治疗牲畜常见的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及跌打损伤等。这些兽用植物药经验在高黎贡山的怒族村寨广为流行。

3.3 天然农药 一些植物天然可作为农药,能防治多种粮棉害虫。如野八角的果(有剧毒)、厚果崖角藤的种子和根(含鱼藤酮)、马桑全株(含马桑碱)、草玉梅、野棉花、驴蹄草、桐叶千金藤等,均可作为天然农药[7],能杀灭蚜虫、菜青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使用这些天然农药,具有无污染、无公害、残留少、可再生等优良特性,开发前景广阔[21]。

3.4 其他 由于怒江大峡谷特有的自然条件,在全国76个重点药材保护名录中,怒江州就有51种,使得怒江中草药久负盛誉[22]。《中国民族药志》中收载了车前草(得濮卧)、鱼腥草(郝遮)、青蒿(梳模)、鸡矢藤(裸义冷)、水菖蒲(歹十古)等5种怒族使用的药物[23-24];《怒族医药简介》中初步整理了如木贼、毛轴蕨、猪鬃草等112种怒族常用草药[7];《怒族医药调查实录》也在怒族地区收集到了如倒竹散、打不死、蛇倒退等200多种怒族习用药材[25];据1991年《怒江中草药》统计,怒江地区生长着1 000余种中草药,常用药用植物有689种,常用药用动物有32种,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仅146种,为地方药典收录的仅44种[22]。

4 特色疗法

由于怒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不同地区的怒族方言差别很大,几乎不能通话[26],许多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知识只能在小范围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怒族医药经验也受其他兄弟民族的影响[7,27-29]。怒族的疗法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及内外合治法,内治法主要为内服药用植物,外治法除拔罐、刮痧、放血等与中医相似,还有其他如片卤法或史片法、滴眼或洗眼法、含烟法等特色疗法[2,25]。

4.1 单药验方法 怒族药方不同于中医方剂,许多常用方仅由一味药组成。如:用雪茶嚼服或泡水服治疗感冒热病头痛或高血压头痛,用铜锤玉带草泡酒外擦治疗风湿、痛风或骨质增生,用算盘子煎汤内服或外洗治疗淋病或漆树过敏,用灵芝煎水外洗祛黄褐斑或妊娠斑等[2]。可见怒族用药常采用当地特有的药物,具有药食同源、剂型多样等特点。谢薇等[30]在2015年深入怒族地区进行单验方搜集调研时,共收集到了单验方391首,其中单药单方就有251首,占比64.19%,复方139首,最多8味药,以1~3味药最为常见,可见怒族用药单验方特色明显,具有疗效确切、就地取材、操作简便的特点。怒族人民常在门前屋后种植各种草药,以备不时之需,用于治疗感冒、腹泻、烧烫伤等常见疾病。

4.2 特色外治法 怒族用药经验和特色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为怒族人民的解除病痛发挥着重要作用。常被穿插于治疗各种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常见病中,举例如下。

4.2.1 片卤法或史片法 片卤法或史片法常用来治疗腹痛、阑尾炎和胆绞痛。方法是将锋利的剥篾刀在患者腹部或肝区下部疼痛部位轻轻划若干个浅口,以少量渗血为度,挤出点滴鲜血后,用蘸取过乌头汁液的毒箭头或少量麝香轻擦于刀痕处,可消炎止痛[2]。

4.2.2 滴眼法或洗眼法 滴眼法或洗眼法常用来治疗沙眼、红眼或异物入眼等眼部疾病。方法是将新鲜的野葡萄藤切成约15 cm的长条,吹出其中的藤汁滴入眼内即可;或取哺乳期妇女的新鲜乳汁直接滴入患者眼中,可有效缓解眼部不适;或取患者自己的晨尿洗眼,可治疗红眼病、角膜炎等[2]。

4.2.3 含烟法 含烟法常用来治疗蛀牙所致的牙痛。方法是取曼陀罗籽约20粒,置于竹筒内燃烧,令患者口吸竹筒内的烟雾并含在嘴中,不一会儿便可有效缓解牙痛[2]。

5 讨 论

怒族医药随族源形成而萌芽,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受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交流的影响,逐渐形成发展。怒族民间医生对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被群众熟知并认同。在现代医学和中医药传入怒江地区之前,民族医药一直是怒族人民治疗疾病的首选。时至今日,“家家识几药,户户懂几方”,人们能够运用当地的药物资源和医学经验解决小的病痛,也证明了民族医药的实际效用[2]。

但怒族医药的研究至今还未深入,对怒族传统医疗经验、用药特色的调查及整理也还未系统展开。目前,怒族医药总体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怒族医药受生态环境和山川阻隔的影响,存在着医药经验散在、不系统的缺陷,加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许多医疗知识和用药经验没有文字记录,极易失传;(2)在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传入下,民众医疗选择增多,怒族民间医药的使用率降低、重复率减少,生存空间逐渐萎缩;(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怒族医药与其他医药的融合日渐加深,独特医药经验的挖掘难度加大;(4)由于怒族医药文化总体发展缓慢,存在原始性用药经验,医疗行为也常与巫术相结合,这些行为究竟属于医疗还是巫术有待多学科深入调查研究。

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和研究怒族医药文化,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加紧对怒族传统医药进行抢救性挖掘与保护,结合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21,31-32],系统性地进行多次实地调研,更好地从整体把握和研究怒族医药;(2)定期为怒族民间医生进行传统医药基础理论、特色诊疗技术和识药认药等培训,鼓励怒族老医生带徒弟、记录病案和用药经验,保留本民族医药经验的文字资料;(3)研产结合,促进怒族特色医药成果的可视性转化和推广,促进怒族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4)民间医生也应当摒弃过度保守的观念,多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医生相互交流,博采众长,以更好地适应群众需要,为群众服务。

猜你喜欢
怒族怒江医药
一图看懂怒江特大桥
怒江卡雀哇节
怒江 神秘绝美的“东方大峡谷”
传统医药类非遗
怒族7~17岁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动态分析
怒江求学记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关于怒族语言使用活力的考察——兼谈语言传承和保护的机制
怒族民间医药调查概述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