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化妆品涉假“零容忍”!

2022-03-04 21:33姚丽
中国化妆品 2022年2期
关键词:零容忍制售化妆品

姚丽

加强多维度监管有效落实法规政策

课题组组长、《中国化妆品》杂志社社长佘再玲在会上表示,在实地调研中存在5类需要重点关注的现象。第一,假冒化妆品的销售已经触达线上线下各个渠道;第二,因利益驱动及生存所需,各个渠道有真假并存的现象;第三,品牌被侵权,尤其是线上售假,易发现但维权难,执法也难;第四,贪图便宜的心理使消费者忽略了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公众对制假和售假的意识淡漠;第五,渠道的垄断、发展的不均衡等因素给行业带来了不良诱因,化妆品行业面临销售业态的巨大变革。

就此,各参会专家及企业、平台代表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课题报告的修订提出了建议。

北京工商大学赵华教授表示:首先要梳理监管法规,从纵向的消费者、生产经营者、电商平台三个维度考虑每个现状问题的监管是否合理;二是根据生产经营者和电商平台的数据提炼出更直观的分析图表;三是从不同的层级考虑,分析如何对政策方案提出有效建议。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董彪建议,梳理相关法规条款,使问题及对策之间的关联性体现得更明确。如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是监管、立法和执法哪方面的问题,将问题区别开,才能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化妆品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云霞建议,报告可以结合化妆品行业的一些实际情况,反映目前监管法律法规的实施现状;增加一些对生产企业、消费者、电商平台等不同维度的政策建议;建议从国家层面通过一种标准化方式,融合大数据鉴别真伪的技术手段,真正地帮助大众提升鉴别真伪的能力。

提升消费意识普及打假知识

原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审查一处副处长刘艳红表示可以将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商品、伪劣商品分为三个部分来分析;其次是关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三个问题;三是通过环节区分对制售、假冒、伪劣的分类;四是建议新法规加强惩罚措施,以及对儿童化妆品的监管力度。

中国市场监管报副总编潘传龙提出目前存在的监管对象规模与执法资源严重不匹配的问题;建议通过各种高效的监管工具统筹线上与线下执法,提高监管效能;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治、媒体和社会监督等社会共治,共同形成合力来推动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问题的解决。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告研究院副院长张翔教授表示,目前国家的整个监管已经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生态,可以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将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推动相关机构的协调职能;建议利用大数据,从整个链条系统分析,构建更加有效的应对策略;建议从国家层面将各种问题处理的案例,形成一种系统化的传播材料,给行业从业者及消费者予以警醒和教育,提升各项工作成果的可持续性价值。

净化平台渠道联动多方治理

从品牌企业的角度出发,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行为极大损害了正规企业的合法权益。福瑞达、路威酩轩、半亩花田等企业代表从企业和品牌的角度发表了对报告的看法和建议,并表示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为课题组提供更多的数据资料支持,还希望在法规条例上加大对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建议全国双打办牵头设立一个联动平台,将企业、社交媒体、网络媒体等与化妆品产业链结合起来,多方协力使市场进一步净化,让假货无处可逃。

从渠道方面来说,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行为非常不利于平台的健康发展。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代表,从平台企业的角度对课题报告提出了相关见解和建议。其一,建议报告中的核心概念“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内容描述和对策建议可以有所区分,更全面、精准、真实、公正地反映整个行业的发展问题;其二,建议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类型进行分类,更清晰地剖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在生产企业还是销售渠道或是其他环节;其三,希望政府监管部门进一步向社会开放监管数据的应用,构建企业品牌、渠道平台、媒体等联合的协作机制,实现社会共治,完善平台治理,维护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知识产权侵权和假冒伪劣产品制售问题,国家相关部门持续通报某些企业的侵权行为和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化妆品案件,执法部门也重拳出击,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各项措施的实施,对优化我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净化市场,人人有责。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化妆品作为一种生活日常用品,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化妆品领域的知识产权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问题,困扰着企业和消费者,阻碍产业的良性发展。所以势必要协同各方力量净化市场环境,为中国化妆品行业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零容忍制售化妆品
以科普工作助力食品自动售卖(制售)行业监管和发展
公安部公布8起利用互联网侵权假冒犯罪典型案例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重拳打击“傍名牌”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干燥春季里的柔美化妆品广告
化妆品/留电话
防止化妆品受病菌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