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网红”377将何去何从

2022-03-04 21:33张艺璇
中国化妆品 2022年2期
关键词:酪氨酸美白备案

张艺璇

揭开377的神秘面纱

首先我们来一起揭开377成分的神秘面纱。377成分的学术名称是苯乙基间苯二酚(phenylethylresorchinol),又名SymWhite377,是德国一个科学研究人员将一种来源于欧洲赤松松塔中的天然美白成分——银松素,进行多次化学实验并且进行化学改造后,筛选出的新型高效美白活性物质,然后把这一成分冠名为Symwhite377并申请专利。在我国,2012年12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批准4-(1-苯乙基)-1,3-苯二酚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的公告》,明确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化妆品技术审评专家委员会审核,批准4-(1-苯乙基)-1,3-苯二酚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由此可見,377成分具有的针对性功能就是美白淡斑。

从化学结构来分析,许多间苯二酚骨架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美白作用,比如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作为从绿茶中提取得到的天然分子,都具有较好的美白效果。说到苯乙基间二苯酚,就不得不提到它的“爷爷”对苯二酚,对苯二酚和它的衍生物邻苯二酚以及间苯二酚,这些化合物在我国化妆品里是禁用成分,因为它们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家的不断研究改进,间苯二酚的衍生物之一377保留了双酚的结构,同时引入苯乙基就可能增加对于酪氨酸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因此377是目前被皮肤科研界认为最有效的美白成分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抑制细胞内的酪氨酸酶活性(众所周知酪氨酸酶是皮肤产生黑色素的最大元凶,377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黑色素的生成。

同时,研究表明黑色素在体内的形成与氧化过程有着紧密的关系,而377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有利于黑色素的分解。由于该小分子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拥有较好的脂溶性,容易溶解于油脂体系,从而易于渗入皮肤角质层发挥美白作用。其美白效果是曲酸的22倍,是著名美白成分α-熊果苷(α-arbutin)的100倍。不但没有了细胞毒性,还保留了美白功能,虽然美白效果比自己的“爷爷”和“叔叔”们差一些,但是安全了。虽然377有了安全性但仍然有刺激性,苯乙基间苯二酚在化妆品中的推荐含量为1%~3%,小于此量对皮肤中酪氨酸酶的催化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弱,增白作用不明显,大于此含量可能产生细胞毒性。因此,在化妆品配方中标明苯乙基间苯二酚的存在及浓度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亚洲人中对377成分皮肤不耐受的人还是很多,所以配比上要注意温和型,消费者使用时也需要先建立皮肤耐受。

关于377成分,新规究竟规定了什么?

那么我们回归到最近有关377成分的新闻。首先是2021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要求对普通化妆品备案配方中添加了苯乙基间苯二酚的产品以及其备案人依法予以查处,另外12月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在《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中对“377成分化妆品无法备案”的问题作出详细解答。那我们就来捋一捋377成分到底出了什么事,以后还能不能放心地使用377成分呢?

其实这次新规针对的是含有377成分的化妆品,并不是377本身,而是如何使377的使用更加规范。在说明原因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概念。目前,我国化妆品分为普通化妆品和特殊化妆品两大类。像美白、淡斑、防晒这些有着专门功效的化妆品属于特殊化妆品,必须要取得“特殊化妆品注册证”。在国内,取得美白特证的产品的外包装上面会特意注明“国妆特字”“国妆特进字”“国妆特制字”,“特”字就是特殊化妆品的标志。相比之下,特证注册时间较长,所以不去申请美白特证,而是直接按照普通化妆品备案,时间短成本也低。

随着护肤博主的科普和消费观念升级,“成分党”消费者不断增加,大家多多少少都对377成分有所了解,都很明确377的美白作用。所以在大家的认知里,377就等于美白。某些打擦边球的商家就利用377成分的“吸金能力”诱导消费者购物,疯狂割韭菜。比如明明是普通化妆品,成分中加入了一点377成分,也不说明是美白产品,而是用“提亮肤色”等暗示性词语。但是消费者看到有377成分就下意识觉得是美白产品,于是商家便不需要办理特证就能可以达到同样的宣传效果,钻了政策的空子并且赚到了钱。

除此之外,没公布新规之前还有一个漏洞,就是有些企业就算取得了“美白特证”,并且里面添加了377成分,产品可能也没有美白功效。因为批准文件上没有对377的浓度做要求,相当于只要添加了这个成分就行,至于浓度多少,没有硬性要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美白特证的备注一栏里有这样一句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未组织对本产品所称功效进行审核,本批件不作为对产品所称功效的认可”。不少商家就是这样打擦边球,只在产品里象征性地添加一点377,就大肆宣传,明明没什么显著效果,却因为持有了美白特证就卖得那么贵,实在是坑骗消费者。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批准4-(1-苯乙基)-1,3-苯二酚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的公告》规定,苯乙基间苯二酚使用目的为美白肌肤,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黑色素的形成,使用限量为0.5%。有些商家可能只添加了0.001%但不说明自己添加多少,只宣传自己检验合格,于是消费者就被377的噱头吸引从而购买,掉入商家的陷阱。

说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疑问为什么之前美白特证不注重美白效果只是强调安全性呢?因为在美白特证出现之前,美白类化妆品最主要的问题是安全。在化妆品刚刚实现大批量生产时,为了达到美白效果,许多商家往往会在产品里添加大量激素、荧光剂,甚至是重金属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用了以后可能短暂会获得美白效果,但是大多数结果就是烂脸,往往需要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去修复。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药品监管部门在检测美白特证的时候更加重视化妆品的安全性指标。比如:微生物检测报告,重金属检测报告,是否含有禁用原料,做皮肤刺激性和光毒性试验。至于美白功效,只是提交了这个成分的实验室数据。这也意味着,只要实验室数据能证明这个成分有美白效果就好了,至于产品最终的配比,人体最后有没有取得美白功效,就无法判断了。新的法规不仅堵住了这些漏洞,同时还提高了美白产品的门槛。

首先,只要产品里添加377就必须申请“美白特证”;其次,对377的添加浓度也做了明确规定,使用浓度上限是0.5%。只有上限,那么下限如何保证呢?这就是法规第三点:必须提供人体功效实验数据,且对实验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可靠性、追溯性负责。这不仅又是一笔成本,那些“超低下限”添加的产品就过不了这关,因为根本达不到起效浓度。药监局这次要求提供人体功效实验,就可以保证我们买到的产品是真实有效的。

行业良性竞争时代到来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1月24日,已经备案的含377的普通化妆品达近7000款,数量是特殊化妆品的17.6倍。而其中,选择以377命名的普通化妆品,占比高达18.55%,这些已经在新规之前通过的备案产品以后肯定会迎来更加严格的监管。为什么主要针对377呢?因为美白成分很多,但是377相对来说功效更明确,在2012年进行新原料备案的时候就强调美白淡斑。它不像烟酰胺、维生素C、熊果苷等,除了美白功能,还可以保湿、抗氧。如果直接“一刀切”,代价未免太大。

在这次被下架的产品中,不一定都没有美白效果,有的产品也可能是还在注册特证的过程中,主要看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如果之前使用体验还不错,又买得多就可以慢慢用,实在不放心可以选择退货。当然,除了含有377成分产品,还有其他美白产品可以选择,关键是要找到适合消费者自身的。另外,377可能只是一个切入点,可能以后还会加强对特殊功效成分的管控,其实这样做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是好事,我们可以更加放心安全地使用产品。

总的来说,这次377成分新规的出台对化妆品行业是好事。对特证产品来说体现一种公平,做功效产品的成本投入并不少,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而普通化妆品通过添加377同样能去宣称美白功效,不仅不利于行业良性竞争,也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果。大家只想着做营销,而真正重要的产品效果却会被人忽视,这对消费者是不利的。有了政策护航,消费者越来越难被割韭菜了。相信真正有实力的化妆品也会越来越多,消费者使用功效产品也更加安全放心。

现在的大环境下,化妆品进入了功效评价时代,消费者都更加重视成分添加和实际功效,一切都在朝着规范的道路前进,对于商家来说,想钻制度和法规的漏洞不是长久之计,遵守政策,提高产品质量才是发展硬道理。

猜你喜欢
酪氨酸美白备案
虾头变黑跟重金属无关
我省高校新增备案和审批本科专业名单
修护美白
吃虾群众请注意,虾头变黑是不新鲜了吗?
2016年第五批农药企业迁址更名备案名单
吃酱油伤疤会变黑?
美白修护
不再惧怕阳光
美白乳液,要亮白也要保湿
测定24种植物的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