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变革的手记

2022-03-05 00:22张文质
师道(人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试教有形职称

张文质

在教育领域,我已经工作30多年了。我对教育基本的看法是,做的时间越久,对教育越感到迷惑;对教育了解得越深入,对教育现实越感到不安。

有时,真的不知道变革最好的道路应该在哪里,所以我经常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困惑之中。我写了那么多本书,可能它们就是困惑的产物吧。

我给旅居德国的一位朋友打了电话。她告诉我,德国的教育是由各个州管理的,每个州的政策有所不同,但整个国家的状况基本一致。她所在的州跟其他地方一样,如果你想做教师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比如,必须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如果教数学,就应该是数学教育硕士才有资格在学校里任教。

他们也有个类似于试教的过程。试教基本要两年以上,经过考核,符合准入标准之后才被录为正式教师。一个正式教师,任教两门学科,一般每周要教18节以上的课。他们每个暑期有48天左右的休息时间,而且周末正常的休息是不受影响的,学校不会组织任何培训、进修、开会等占用假期的活动。教师研修,基本上是属于个人的工作。成为正式教师之后,就可以享受公务员的待遇,按年限晋级,对职称没有任何要求,事实上他们不会评审职称,也没有任何常规性的、能影响到加薪的评比。

作为一个老师,和其他公务员一样每月要交工资税,另外,还要上交医疗保险,其他失业保险之类的都没有。总的说,他们那里希望成为教师的人还是特别多的,教师职业虽然辛苦,但同时会特别地稳定。

反过来她也向我询问,关于中国教师教育的改革。我告诉她,有时实际上所谓的改革,秉持的最核心的原则在我看来无外乎有三条:

第一条原则,有助于教师专注地从事教育工作。这是最核心的一条,对他们的专业、对他们的本职工作、对他们日常的所思所想所为,能够有所促进。这样的促进,本身就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保障,同时又能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与生命的热情,能一以贯之、全神贯注地投身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所有改革的第一原则。

第二条原则,应该尽可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关于负担,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比如说有形的,要大量减少与日常工作无关的、非教育的,各种琐碎的、实际上扰乱心智的事务,这些在中国是非常具体的事情。有些是无形的,比如过于庞大的班生数,过多对学生的检测,还有一些非教育的其他目的的各类活动。

第三条,提高教师待遇。从事任何工作,不谈钱是不行的,钱都要作为谈论的核心。如果变革使教师收入越来越少,那么职业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其实这三条,是属于特别常态的改革,即便是这样常态的改革,要实施起来也是很困难的。比如说教师的负担方面,它是具有无限膨胀的可能性的;比如职称直接跟教师的工资、待遇结合在一起,教师因此会花大量的时间,这样他们专注的中心就不完全是在课堂,以及学生方面,他们或许会更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待遇,包括为自己的地位而努力、苦恼、竞争,甚至为此使出十八般的武艺,做得费尽心力。

猜你喜欢
试教有形职称
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不断提升基层党的建设质量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未定义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闲话“裸课”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试教,你怎么看?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