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
——基于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视角

2022-03-05 00:26游旭群
教师发展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生

游旭群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教育质量的核心驱动力是实施教育的教师的质量。表现最好的教育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让合适的人成为教师,通过系统培养机制让他们成为有效的教师。教师素质是一个国家在全球发展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建立一流教师教育体系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基础。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教师教育体系既要进行全球比较,也要坚持本土化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教育、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标准体系、营造教师成长氛围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教育体系

(一)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坚持开放式、本土化办学模式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1]的问题,提出要“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1]。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要“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基本形成以国家教师教育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2]。在此后几年内,各级政府部门陆续出台政策,从机构设置、经费保障、质量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国有215所师范院校、500余所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3]其中,部分师范院校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经过第一轮“双一流”建设,10所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在其中占比14.7%。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厦门大学等6所大学将教育学列为建设学科,其他“双一流”建设师范大学的建设学科也主要是教师教育相关学科。师范院校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中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发挥着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

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在机构设置上已经确立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基本架构。“十三五”期间我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和课程,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4]同时,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类专业,招收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具有教育情怀的学生。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依靠综合性大学开设师范类课程或设置二级学院培养教师,教师培养中学科知识、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之间关系的削弱正以不同形式凸显出来。我国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坚持开放式的师范教育办学模式,不断探索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走出了一条师范教育本土化之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表明我国师范教育发展走出了以他国为师的历史阴霾,彰显了我国的教育自信。

(二)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坚持协调布局、整体推进

在推进师范院校整体建设过程中,我国坚持为人民办大学的原则,在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都建设了师范院校,服务于当地的教师需求和教育发展。在支持部分师范院校建设一流师范大学的同时,我国也重视师范院校整体水平的提升。2022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通知》,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教育部重点支持一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学科专业等建设,整体提高师范教育办学水平,为欠发达地区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为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5]

2016年,有学者研究发现,在美国存在一定范围的“教育沙漠”,即附近没有高校或者仅有一所社区学院是唯一的公立入学机构。[6]根据美国地方大学研究联盟(Alliance for Research on Regional Colleges)的调查,教育沙漠与低收入地区和有色人种社区是高度重合的。[7]高校设置和建设的市场化原则是教育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市场驱动的西方国家,高校之间的竞争模式使一些处于教育沙漠的高校更容易倒闭,由此反过来制约了教育沙漠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无法破解的恶性循环。而我国的“师范院校协同提质计划”则充分说明了我国师范院校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协同共生关系。可以说,我国政府主导的师范院校高水平发展和整体性发展构成了中国特色师范院校体系的重要特征,坚持服务于人民是这一特征形成的价值基础。

(三)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坚持多元招生、定向就业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改革招生制度”等措施。[1]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提出“从2021年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以下统称定向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8]。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要“支持部属师范大学和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根据各地需求,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各地进一步加大县域普通高中和乡村学校教师补充力度。”[9]由此我国建立了普通师范生、公费师范生、国家优师、地方优师的多元招生模式,适应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教师需求。针对特定类别的师范生,国家采取了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的资助政策,形成了师范教育的“免(低)收费、高资助”模式。同时,国家对特殊类别的师范生还采取了定向就业的策略:“毕业后到定向就业县中小学履约任教不少于6年,由定向就业县人民政府按定向培养计划统筹落实就业工作,确保岗位和待遇保障。”[9]

西方国家的招生受资源限制和利益驱动,把招生、财政援助、注册和保留学生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了战略招生管理(strategic enrollment management)的做法,办大学与办公司同质化;与战略招生管理一致的还有高学费、高资助模式。但这些国家基于需求的资助政策也逐渐被基于成绩的资助政策取代,逐渐将来自弱势背景的学生排除在高等教育之外。两相对比中,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的制度优势得以彰显,这种招生就业模式兼顾了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求学愿望和当地教师需求,定向培养和跟踪指导机制也有利于涵养其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职业情怀。

二、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标准体系

党的十九大以来,政府健全和完善教师教育标准,结合此前制定的标准,已经搭建起了全方位的中国教师教育标准体系。中国教师教育标准体系通过引入强制性和统一的质量标准,表达了对教师教育质量的国家定义,旨在使教师教育体系更加一致和连贯,以保障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

(一)将师德师风确立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专业工作中居核心地位。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10]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践行师德是师范生的第一毕业要求,是引领和指导师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的第一素养。师范生教师职业四大能力标准中师德师风位居首位。《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进一步要求“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以德施教、以德立身。”[9]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11]由此,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的理念和具体要求已经基本建立,并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落地生根。师德师风事关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通过强化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也从根本上扭转了一段时期内教师专业能力凌驾于师德师风之上的不良之风。

(二)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和确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通过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和确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规范高校办学并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专业认证是指通过使用一套由同行制定的标准来评估专业在多大程度上被认可,并以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为依据促进专业建设,确保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手段。2019年10月,我国三级五类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体系正式建立。师范专业认证对项目有效性进行循证分析,确保师范生为成为合格教师做好全面准备,推动高校持续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19—2021年,我国已有471个专业通过二级认证,12个专业通过三级认证,认证结果已经向社会公布。这种公开的问责机制已经成为学生、家庭和社会了解高校教师教育资质的主要方式,也在不断推动教师培养机构和教师教育者持续改进,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教师。

2021年,教育部发布《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明确了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基本能力,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12]该能力标准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形成了一套指导师范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南,以助益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

(三)制定教师培训标准和地方教师专业发展类机构建设标准

教师培训在推动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通过制定教师培训标准和地方教师专业发展类机构建设标准,持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近年来,我国教师培训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存在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等问题。[13]2017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等三个文件,以规范和指导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4]教师培训课程标准采取分批研制、逐步健全、形成体系的思路,分学科、分领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体系。

随着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展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准培训就成为新时代教师培训的重要任务。培训标准化是实现精准培训的重要路径,为此,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了教师培训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目标。[9]

地方教师专业发展类机构与教师联系最为密切,是解决教师培训即时性需要的重要平台。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建立健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1]作出决策部署。同年,教育部将“制定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2]纳入《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作为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予以推进。

教师培训类课程标准和机构标准的制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四)通过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教师评价是对教育工作者教学效果进行评判的标准化过程,旨在帮助教师促进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并促进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改进和完善教师评价符合国家利益,也符合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利益。教师也需要获得对他们表现的反馈,以更好地改进教学实践。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改革教师评价,目标是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15]该方案为教育评价指明了方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学生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评价。”[9]这说明,我国已经开始在国家层面完善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并充分考虑到地域、学段和学科的差异,兼顾了统一性和灵活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也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深入人心。“四有好老师”标准融合了理想、信仰、能力、行为等要素,是教师核心素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四有好老师”标准既是对所有老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整个教师队伍的奋斗方向。

三、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6]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向全社会传递着尊师重教的时代价值。2020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17]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18]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尊师重教对于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6]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党的十九大以来,尊师重教没有停留在口号上,党和政府通过多种措施切切实实地在全党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一)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

岗位吸引力是确定一个职业是否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之一。能否吸引到最优秀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是判断尊师重教社会氛围的重要标志。吸引最优秀的学生进入教师队伍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驱动力之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1]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了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要求“依法保障和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2]在多项改进师范生生源质量举措的影响下,近几年师范专业成为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选择报考师范专业。2018年各地高考成绩排在本省前30%的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平均值为18.3%, 2019年这一比例达到了33.4%,其中最高的两个省份的比例分别为55.3%和49.8%,这就意味着高考成绩排在本省前30%的优秀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或者接近半数报考了师范专业。[19]“师范热”这一现象也连锁反应到师范院校相关师范专业的研究生报考上。师范专业就业渠道稳定、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得到较大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是“师范热”形成的重要原因。国家对师范生支持力度的增大也是吸引考生的有效策略之一。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免(低)学费、高资助”的师范生培养政策。中央财政也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中央高校师范生和公费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分别提高了3000元和5000元,同时,在分配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等专项资金时,向师范院校倾斜。[19]在这些措施的支持下,师范院校也在下大力气改进师范生的学习质量,师范生正在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二)教师准入门槛逐渐提升

信息社会学校教学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责任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所需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传统社会人们经常拿教师职业和其他热门职业进行比较,认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不如其他职业。这其实是没有认识到教学的复杂性和价值。目前政策驱动的教师准入门槛提升也在扭转社会的这一误解。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优先事项,相关教育政策也正在增强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与支持,促使教师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专业人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计划“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1]后续政策则从学历层次、资格方面强化了教师准入门槛。《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制定开展“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2],为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做好了前期培养储备。《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则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9]。一些具体政策越来越强调对教师准入的师德、教学技能、实践能力等的要求。教师准入门槛的提高说明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认同度在增强。

(三)教师待遇稳步提升,工作条件大幅改善

薪酬待遇和非金钱因素在职业选择中很重要。在关注非金钱因素之外,薪酬待遇既是吸引教师的一种手段,也是国家和社会尊师重教的一种表现。有大量的计量经济学证据表明,教师的相对收入是个人决定成为教师或继续从事该行业的主要因素。教师与其他职业在吸引最优秀人才加入方面存在很大竞争关系,最优秀的人才对相对工资也比较敏感。从长远来看,教师工资相对增长的趋势与教师素质的提升趋势相吻合。此外,教师实际的工作时间和承担的责任都很难用其他行业所采用的小时来计算。因此,工资可能不是年轻人成为教师的主要原因,也不是优秀教师决定是否留在该行业的决定因素,但它对他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有很大影响。此外,工作条件对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也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如果学校能够为教师提供安全、愉快和有利的工作环境,对其专业发展给予持续支持,就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激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工作。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条件上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1],并提出了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等具体举措。值得关注的是,党和国家特别重视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并推动全国各地形成了“学校越边远、条件越艰苦、从教时间越长、教师待遇越高”的格局。总体来说,全国教师待遇稳步提升。2020年,全国2846个区县均承诺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目标。[20]

(四)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发挥优秀教师引领作用

正式的资格是优秀教师的起步指标,而优秀教师是在工作中通过长期的师德升华和专业发展成长起来的,其成长过程可能会遇到很多现实困难。如果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我们就很难发现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也很难发挥其引领作用。因此,需要建立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奖励制度,以表彰优秀教师。这不仅是对优秀教师的肯定和认可,也是国家和社会对优秀教师的一种激励方式。健全的奖励制度有助于社会尊师重教,并能跟踪教育工作者的个人进步,激励他们实现动态成长,进而取得新成就。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加大教师奖励力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加大教师表彰力度作出了全面部署:大力宣传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开展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做好特级教师评选,发挥引领作用;等等。一些具体政策也在薪酬、聘任、职业发展等方面对优秀教师实施了激励措施。从2020年起,中宣部、教育部联合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进一步提升了优秀教师宣传表彰的力度。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生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素质师范生的培养理念摭探——以高职师范教育为例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