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除草控害,为农民“保稼护粮”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

2022-03-06 08:05徐运源,刘维帅
湖南农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连阳抗药性旱地

柏连阳长期致力于杂草科学研究,在高效安全化学除草、杂草抗药性快速监测与靶向治理、除草剂减量与生态控草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推动了杂草学科发展和植保行业科技进步。

出生于祁阳县农村的柏连阳从小跟着父亲下田干农活,经历过放学后徒手拔草的疲惫,体会过喷上小小一瓶盖农药就能挽回成片田地收成的喜悦。年少的他就立志要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推动农业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发展,为农民“保稼护粮”。

1984年,柏连阳考上了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一心钻研植物保护。工作后,他进一步将研究方向锁定为杂草防控。“那个年代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精耕细作的传统栽培方式逐渐转为集约化生产。人工除草已不适用于现代农业发展,高效安全的化学除草成为最迫切的农业技术需求。”柏连阳回忆说。但当时能够使用的农药大多由外企生产,除草剂多适用于旱地,水田除草剂匮乏,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切。

在生产基地连续观察记录几年后,柏连阳发现在喷施过乙草胺等旱地除草剂的头茬水旱轮作田中,下茬再种植水稻时杂草发生量明显降低,由此猜想是土壤中的残留除草剂发挥了药效,并进一步大胆设想:是否可以将已开发的旱地除草剂应用到水田中呢?试验证明,这样做确实有良好的除草效果,但对水稻幼苗却产生了严重的药害,近乎绝收。“显著的除草效果给了我们希望,那么问题就聚焦在如何确保作物幼苗的安全性上。”柏连阳回忆。在杂草专家李璞研究员的影响下,他不断思考、尝试,带领科研小组从施药剂量、施用时间、喷施部位等多方面改进优化,最终发现乙草胺等旱地除草剂由传统茎叶喷雾法改为拌土撒施,可有效避免对水稻幼苗的药害,且除草活性比旱地高十倍以上,突破了以往旱地除草剂不能用于水田的认知禁锢。经过进一步探索、突破、创新,柏连阳和团队最终实现了旱地除草剂在水田的高效应用。“除草效果显著提升,使用成本却大幅降低,让很多人不相信这是真的,认为我是‘撮把子’。”柏连阳笑着说。为加快推进成果落地,他创办公司,采用“大学生实习+示范”的推广模式,使产品和技术得到了快速推广。之后,柏连阳又陆续主持研发了针对不同栽培模式的系列高效广谱多靶标稻田除草剂,引领我国水田化学除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推动了水稻轻简化、规模化生产的快速发展。

随着化学除草技术的普及,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杂草进化出了抗药性,如何高效精准治理抗性杂草?在国家项目支持下,柏连阳组建团队对湖南、山东等25省(市、自治区)的水稻、小麦、玉米等田地里生长的31种杂草抗药性进行了系统监测,实现了主要杂草的抗药性增长趋势与分布状况的实时监控,揭示了植物ABC(ATP-binding cassette)转运蛋白抗草甘膦的全新分子机制和植物代谢草甘膦的分子机制,创立了“快速检测—析因寻靶—对靶施药”治理技术体系。该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有效遏制了中国杂草抗药性发展,实现了农田抗性杂草的可持续治理。

近年来,柏连阳带领团队又研发出稻田“抑芽—控长”的绿色控草技术与产品,实现了移栽稻田化学除草剂的零使用。“今后要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到原创性的学术研究上来,希望做出更大的贡献。”柏连阳说。

猜你喜欢
连阳抗药性旱地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甘谷县2020年山旱地马铃薯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报告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综合治理
棉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及其抗性治理对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