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渐入佳境,万科却错失“风口”

2022-03-07 05:57陈邓新
电脑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度假区商业地产事业部

陈邓新

丁长峰,时任万科冰雪事业部负责人

冰雪很冷,冰雪运动很热。

这一天,万科等了很久,却并未因此站上“风口”,拉出业绩的第二曲线,且市值近段时间一直在2400亿元上下徘徊,没有享受到“冬奥红利”。

早早切入冰雪赛道,万科为何赶了个晚集?“三道红线”之下,被誉为行业“标兵”的万科怎么也难逃寒意的侵袭?房企的多元化之路,怎么这么难?

涉足体育产业,房企交集最多的除了足球,就得数冰雪运动了。

据公开资料显示,万达、万科、融创、鲁能、世茂、复星地产等知名房企纷纷下场投资,渴望占领冰雪经济的制高点。

这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数万达与万科。

万达是知名房企中第一个吃螃蟹的,2012年就斥资230亿元打造长白山国际度假区,度假区的核心就是滑雪场。

紧随其后的则是万科,2014年下场布局了松花湖滑雪度假区。

那一年,万达长白山国际度假区亏损高达8.9亿元,而万科失去多年以来的销冠宝座,或因如此,也令万科对多元化报以浓厚的兴趣。

巧的是,2015年申奥成功,冰雪产业一跃成为高景气赛道。

之后,万科下了重注,在雪道面积、造雪系统服务面积、索道数量上实现了弯道超车,将万达甩在身后。

为此,于2017年1月成立了冰雪事业部,渴望大干一番。

彼时,王石信心满满:“我们既然为了未来五千万的万科业主,提供体育设施,进入了滑雪,那么要做就不忘初心,为我们万科业主,给中国喜欢冰雪的这些消费者,为我们奥运会贡献一番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万达于2017年遭遇了“断臂”求生,部分冰雪业务不得不甩卖给融创,万科迎来一家独大的契机。

可惜的是,冰雪业务虽然获得战略重视,却并未获得持续的战略投入,知行不一之下万科的“冰雪梦”渐行渐远。

冰雪事业部仅存活了三年光景,就被并入酒店及度假事业部,成为文旅业务线的一部分,其地位下降肉眼可见。

在地產的黄金年代,房企只需祭出“拿地→盖楼→拿更多的地→盖更多的楼”的打法,即可乐此不疲地“滚雪球”。

但在“房住不炒”的白银时代,这个打法遭受了严峻的考验。

从2018年起,万科率先喊出“活下去”口号,放缓了前行的步伐,谋求成为地产下半场的大赢家。

尽管未雨绸缪地做了准备,万科却依然感受到行业的“寒意”。

“三道红线”出台之后,销售下滑、融资遇冷成为行业普遍现象,现金流绷紧成为行业的共识,因而时不时传出房企“爆雷”的新闻。

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百强房企销售增速罕见负增长3.5%,近两成百强房企业绩下滑超过10%,逾八成房企未完成全年业绩目标。

这其中,也包括了万科。

2021年万科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3807.8万平方米,实现合同销售金额6277.8亿元,而2020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为7041.5亿元,同比减少11.6%。

须知,为了“过冬”,2021年年初万科定下了多打粮食的策略:销售规模为7900亿元,回款率达到95%,净利润为500亿元。

换而言之,万科年度KPI仅完成79.47%。

对比之下,万科的境遇令人唏嘘不已。

更为糟糕的是,销售下滑的趋势未有改善的迹象,2022年1月万科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56亿元,而去年同期为714.7亿元,同比下滑50.19%。

其实,对如今这个局面,房企早有预期,纷纷跨界多元化,谋求拉出第二曲线,以打破行业的天花板以及减轻主业的风险压力。

万科也未例外,跨界冰雪、教育、养猪、文旅等赛道。

尽管如此,房企的跨界一言难尽,虽然多点开花却硕果寥寥无几,从实际结果来看,大多数房企没有实现两条腿走路的夙愿。

如此一来,万科将目光投向了商业地产。

2021年6月24日,万科调整了总部组织架构,副总裁王海武出任印力集团总裁,有望重整万科的商业地产业务线。

有知情人士透露,王海武作为万科的“重臣”,有足够的威望将印力集团作为万科旗下唯一的商业地产平台,从而打破各自为政的藩篱,释放近5000亿元资产的潜能。

然而,商业地产能否成为万科破局的钥匙仍值得商榷,毕竟,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一蹴而就。

猜你喜欢
度假区商业地产事业部
滨海旅游 度假集群
网易有道成立“成人教育事业部”
个性与高端商业地产新格局
苏州阳澄湖半岛:城市的“后花园”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综述
加强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研究
新零售:把脉商业地产新格局
黄章亲自挂帅魅族事业部
黄章亲自挂帅魅族事业部
银监会同意国开行和农发行设立扶贫金融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