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审计制度与风险防范研究

2022-03-07 19:24宋伟刘玲
国际商务财会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

宋伟 刘玲

【摘要】构建完善的审计制度,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防范、推进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内审制度和外审制度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审计制度与风险,重点从细化规章、完善流程、规范市场、提升专业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审计制度;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65

★ 基金项目:本文受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编号STFCIC202111)及河北金融学院科研基金“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机制研究”(编号:JY202019)支持。

一、引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要业务驱动的轻资产型规模以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是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与冲锋队。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立足于科技创新,能够為新时代发展下的市场转型带来新的契机。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力军,而中小企业的体制机制决定了其若要立足市场必须以结果为导向,将更多的力量集中投入到核心产品的开发中,摆脱冗杂人员与事务性安排,由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敢于突破繁杂的程序,具有较高的灵活性。高质量发展区别于粗犷发展时期以数量和速度为先的着力点,将质量置于优先地位。高质量发展方针旨在社会更新发展迅猛、科技全球化、内外双循环的新时代中探寻更有效的新出路。同时,高质量发展方针战略的提出更是契合防疫抗疫常态化之下“六稳、六保”的发展背景,有助于为长效发展最大限度的保留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队伍,同时激励新生力量,从高效创新中探寻可持续发展空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本文重点从审计制度与风险防范的视角出发,为未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

二、审计制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高质量发展内涵中的“高质量”,一方面指动态产出过程中的高效率,即集中力量挖掘优质人才、技术、物资等方面的资源并有效运用,最大限度降低资源的无谓消耗。另一方面,高质量在静态的产品范畴中也指向产品高品质,即产品兼具实用意义与审美价值,且在经济成本上更集约化。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置的初衷与发展的理想路径均与高质量发展的方针路线高度契合。换言之,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立足市场也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企业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审计制度。审计制度通过定期对企业中以财务为主线的运营状况进行审核,是企业运行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审计制度的设计立足点在于对内促进企业管理的完善,对外促进企业运营的监督。一方面,审计制度的明确有助于梳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问题,便于及时查漏补缺,并为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审计制度之所以称之为“制度”,在于其定位的规范性与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即审计制度作为一项制度,需要按照一定规则运行,并且此项规则不以个人意志或利益为转移。鉴于此,审计制度对企业的剖析能够更为深入全面,切中关键点。另一方面,审计制度对企业还具有监督的作用。审计制度设置的初衷在于剥离企业具体管理运营事务,以第三者的客观视角审视企业,以确保企业运营的规范化与合法化。审计制度对于企业运营的监督,尤其是财务问题的监督能够最大限度地防范企业经营者的投机取巧,促进企业市场化运营的公平化,净化营商环境。

审计制度在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科技型企业的大面积崛起得益于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也正是由于其在短期内快速发展,管理流程、财务运营等方面尚停留在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套用与模仿上,但显然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重创新等特点决定了其应有更适合资金流转与财务管理的、区别于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路径。同时,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时间短、规模尚未壮大,发展管理思路存在待优化之处,从而更依赖审计制度挖掘问题、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速度不断加快,也导致了该行业竞争的激烈,不排除部分经营者存有走捷径的侥幸心理,因此,更需要审计制度有效监督、规范运营。

三、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审计制度与金融风险

当前的审计制度可按主体划分为对内审计制度和对外审计制度。内外审制度的设计初衷在于多角度审计,互相监督、互补有无,以期提升审计的全面度与可靠性。但在该设计下,仍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有可能制约审计管理的规范化与有效性。

(一)内审制度

内审制度旨在企业内部先行展开自审自查,对于部分可以弥补或程度较轻的问题先“关起门解决”,避免问题的严重化与负面影响的扩大化。内审制度在有专设审计部门的集团性企业较为普及,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则多以定期专项审计的形式为主。

1.内审制度的设计应以审计原则为准绳。首先,内审应遵循客观性原则。内审虽然在企业内部开展,但并不是问题的庇护所。相反,内审应站在客观的角度,尽早挖掘问题、解决问题。但目前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内审立场并未完全客观。究其原因,与中小企业运营体制不完善、工作推进依附于人情往来有关。同时,也与科技型企业自身的风格有关。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某种程度依托于对科技的运用与产品的不断更新创新,而此类工作风格潜移默化影响到内审中则表现为“不拘小节”,进而将不规范的财务管理行为美化为便捷可行的方式,由此忽视其中潜在的风险。其次,内审应遵循独立性原则。内审作为审计制度中的一环,应该独立于其他部门与流程。但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相关的财务人员参与了内部审计,违背了独立性原则,也削弱了内审的有效性,甚至为后续审计增加难度。最后,内审还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内审旨在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摸查和梳理,只有系统性的内审才能最大程度促进问题的根本解决。由于目前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内审团队专业的局限性,导致片段式、区块式的内审产生,离严谨的系统性尚有一定距离。而内审缺乏系统性,一则可能导致不同模块下的重复排查而降低效率、浪费人力物力。二则更为严重的潜在风险是,由于割裂式内审以及各模块的细节规范差异性,不但不能完善地规避与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内审的混乱。

2.內审制度需要以规范的流程为依据。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源主要集中于业务开拓,对内审的重视程度不足,对内审流程梳理仍待完善。首先,不同企业间的内审流程有出入。即使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一限定范围内,不同企业的审计流程仍存在较大差异。差异化的内审流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有针对性,但并不能以此作为内审流程不规范的借口。内审流程的不规范可能导致审计的漏洞,甚至内部人员的责任推诿,阻碍企业深化发展。其次,即使是在同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不同时期的内审流程也可能存在差异,除了部分企业确实因客观实际情况对部分流程做出调整外,更多情况在于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流程文件,内审的推进更多依靠经验主义。经验主义下内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有待商榷,也不利于后期的核实和说服力的体现。

(二)外审制度

外审制度是企业审计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旨在通过聘请专业的审计团队对企业运营情况、尤其是财务状况进行深入的梳理,为企业对外形象“背书”。外审制度及其中蕴含的潜在风险更多集中于审计资质上。

1.外审需要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审计公司。相应资质的审核能够筛选出规范专业的审计团队,进而保障外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但出于费用等因素的考虑,不少中小型企业在聘选外审公司时不一定会选择行业内的标杆公司,甚至对外审公司的资质审核也不甚严格,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中小企业在审核上专业性严谨性不足外,还有可能是中小企业对审计存在侥幸心理,甚至与审计公司基于利益关系相互勾连。此外,也不排除部分审计公司为了渔利存在瞒报资质、伪造资质等情况。如使用过期的资质证明或通过技术手段拼接资质证照等。可见外审公司的资质问题一则在于客观原因的限制,二则在于主观原因下的刻意选择。无论基于何种原因,缺乏资质的审计公司不但不能完成有效的审计,甚至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等后果,其中蕴含的高风险及后果严重性难以预估。

2.外审制度中对审计人员的资质也应该有明确的界定。根据审计制度,应该聘请具备相应资质的会计师或审计师进行审计。目前业内较为认可的是注册系统的资质。通过注册系统的规范使用,能够及时了解外审人员的从业资历和工作动态,建立业内沟通渠道,便于审计工作的顺畅运行。但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聘请的外审人员仍因资质等问题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首先,即使是具备相应资质的审计人员,也可能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进而导致结果的误判。如因为主观标准较为宽松,对潜在问题没有进一步挖掘,或因为标准过于严格在不必要的细节上反复纠缠。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处于新兴阶段的企业,部分资历较深、更适应传统企业风格的审计师并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把握其中的审计痛点难点,也可能导致误判。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聘请审计团队时通常以法人身份与对应的审计公司签订合约,再由审计公司派出团队完成审计。而在审计团队中,部分资料收集整理类的辅助性工作可能由尚未取得注册资质的助理类角色完成,此时领衔审计人员的尽责性与复核的严谨性会大大影响审计效果。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风险防范策略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若要取得稳步进展,必须在对现行审计制度中内外维度、主客观因素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厘清梳理,并结合实际探索积极应对策略。本文将重点从细化规章、完善流程、规范市场、提升专业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一)细化规章

细化规章是高质量发展下应对审计制度风险的基础。通过相应规章制度的出台,能够为审计制度的规范厘定框架,有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国家应要从法律法规上完善对审计制度的细节性规定。一方面,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有助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审计制度的相对统一规范,有助于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出台相应的规范提供准则和依据。另一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对心存侥幸试图之徒也是一种预示与警告。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运行在不同地区、不同细分行业均有差别,地方行政部门应以国家法律法规精神为指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与解释,并配套具体的执行方案,以此促进审计制度的完善。最后,具体到微观层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通过企业内部规章落实国家与地方法规。一方面,在内审制度层面,应组建专职审计队伍,而非临时抽调资质不完善的财务人员进行审计。通过制度的梳理与制定,应将审计人员的资质以具体可量化的学历、证书、从业经历等条款进行规定。另一方面,应通过具体的审计操作指南、执行制度等规章对具体审计目的及类别进行厘定,提升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客观化,最大程度减少经验主义与个人风格的影响,使审计原则真正落实到操作层面,摆脱形式化。

(二)完善流程

完善流程是高质量发展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审计规避风险的引擎。规范市场并不意味着通过繁杂冗余的流程使审计制度成为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藩篱,相反,应通过流程的完善,一方面促成流程运转的高效与顺畅,弥补原来的审计漏洞,另一方面增强审计与其他管理部门的沟通,促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运转的良性循环。

首先,完善流程要从内部审计流程入手。规范内部审计流程需要借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强项——科技工具促成流程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可通过内部平台的开发,使内审流程形成可视化电子路径,既便于把控流程进展,也能够避免纸质材料的凌乱繁杂与信息泄露,进而确保数据的有效性与保密度。其次,与外部审计团队的接洽流程也有完善空间。改变部分中小企业老板一言堂的企业文化,聘请外部审计公司不应由个人草率决策,而应通过流程梳理,规范招标、审核、签约、履约、后续跟进等程序。最后,审计流程与其他管理流程的融合尚待打磨。脱离企业管理运营的审计工作只会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因此,审计流程不应是建于孤岛中的闭环,而应与人事、财务、法务等管理环节形成齿轮式有效交互,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如审计人员的选拔需要经过严格的人事流程,包括但不限于资质核验、背景调查等,同样,审计人员的离任也要接受脱密期等后续约定的制约。又如审计人员可能是财务相关专业出身,由财务转到审计队伍时,也涉及工作的交接流程,甚至在转换身份后作为审计人员时,对相关项目应有规避流程。

(三)規范市场

规范市场是高质量发展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审计规避风险的落脚点。一方面,应从企业层面规范审计市场。鉴于目前部分企业基于自身利益可能与外审团队存在勾连,以此试图逃避审计或节约经费,应由相关部门出面,指派审计团队,或采用抽签随机等更公开公平的方式匹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审计团队。同时,对于外审公司的收费,也应公布透明的价格标准以规范市场。另一方面,审计市场的规范还与外审团队的规范密不可分。应促进市场机制的公平公正,通过建立行业黑名单等形式严厉打击外审公司以其他形式或渠道接受利益输送的行为,对于违反行业规则的公司或个人公开批评或取消资质,以此警戒扰乱审计市场的行为。

(四)提升专业

审计工作是专业度较高的工作,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证书等门槛类资质外,在实践中也应该不断学习完善。一方面,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内审人员,应打造“业务+审计”培养路径,即除了审计基本通用知识以外,内审人员还应掌握一定的业务知识,避免因不了解业务技术含量或成本等情况而误判人力成本或支出。同时,应该在人事选拔上提升对专业的重视度,在搭建审计队伍时除了考察基本资质外,还应注重实践选拔,注重审计人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审计的专注度与专业见解。另一方面,对于在专业审计公司从事审计业务的专业人员,更应加强实战培训,通过专题培训、审计督导等项目促进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不断精进。同时,对于已取得的资质也应定期审核,避免审计人员出现一劳永逸、不思进取的惰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发展路径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审计制度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审计作为企业运营的守护者需要不断完善精进,以此抵御应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赛道上的潜在风险。据此,可从细化规章、完善流程、规范市场、提升专业角度探索相应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

[1]施金龙,管明.基于COSO框架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究[J].财会通讯,2016(11):112-114.

[2]陶娅.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5(23):28-32.

[3]王霞,吴岚,李亦琴.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策略研究——以LD公司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5(10):61-63.

[4]彭正辉.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2(31):78-79.

[5]梁曙霞,李秀波.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J].新金融,2012(07):32-37.

[6]迟柏龙,刘静.内部审计外部化在我国中小企业推广问题分析——以长春东郊煤气公司内部审计外部化为例[J].审计研究,2009 (04):88-93.

猜你喜欢
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
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制约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