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

2022-03-07 16:49高峰
党员文摘 2022年24期
关键词:藩王巡按广汉

文/高峰

巡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先秦,成于秦汉,完备于隋唐宋,兴盛于明清,一直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极具传统政治文化特征的重要监察制度。

传说中的“八府巡按”

在中国古代,皇帝本人出巡多有不便,“代天子巡狩”的职位应运而生。西汉时期,汉武帝把全国划为十三部,每部设一名刺史。刺史乘坐公家的马车巡视各地,巡视内容主要是针对官员及其子弟和地方黑恶势力为非作歹的行为。

刺史一般在八月巡行郡国,岁末到京师报告巡行结果。此时,刺史仅仅是监察官,并不是太守的上司,但太守在刺史面前不敢造次,都当上级伺候着。后来,刺史常年驻守地方,成了太守的上级,巡视、监察的功能也就消失了。

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出由孙伏伽、褚遂良等23人组成的巡视组到各地巡视。这次巡视规格非常高,孙伏伽是大理寺卿,褚遂良是谏议大夫。这次巡视的处理力度也非常大:处死有罪的地方官7人,罢免数百人,晋升20人。

唐朝初期,中央派下去的巡视官员一般由监察御史担任,出巡时间不定。到了唐中宗时,朝廷制定了明确的十道巡按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即“十道”,每道设巡按使,任期一年,代表中央巡察各州县,“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巡按御史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明朝。在民间,老百姓一般都认为“巡按”是清廉而权势很大的官,由此也出现了“八府巡按”之说。

在电影《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中,包龙星就被皇帝封为“八府巡抚”。包龙星问皇帝:“我这个官几品啊?”皇帝伸出一个手指头,金口玉言:“一品!”此外,传统戏曲如《窦娥冤》《卷席筒》《玉堂春》等,都有八府巡按主持正义的情节。

在历史上,其实并不存在“八府巡按”之说,更不可能是一品大员。即便明朝都察院设有十三省巡按一职,品级依然是正七品;清代改名为十三科道,俗称道台,也不过正四品。历史上的著名清官海瑞还担任过“十府巡按”,但其巡视的范围不过南京周边地区而已。

百姓对清官的期待

1569年,海瑞率“巡视组”监察南京周边的应天十府。应天府周围是明朝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官员也富得流油。海瑞应天巡抚的任命刚一公布,官员们一个个都吓得不轻。有一个显赫的权贵,住宅大门本来是红色的,听说海瑞要来,一夜之间就改漆成黑色的。一个太监任职江南织造,历来横行乡里,无人敢管,听说海瑞要来,赶紧将八抬大轿改成四人肩舆,车马随从也减少了许多。有的官员甚至主动离职,远逃外省避风。

老百姓对巡抚寄托了公平正义的期望,所以,一些清廉为民的巡抚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潮汕一带,就流传着“萧巡按一棒打死江西王”的故事。萧巡按即明代嘉靖年间任江西巡按的萧端蒙。故事说,萧端蒙获悉藩王强抢民女,鱼肉百姓,就将藩王“请”至公堂,讯问其罪,佯称只需轻打三纸板即可结案。藩王不知是计,被萧端蒙用糊着纸的铁棒打死。在正史中,虽没有明确记载这个故事,但在浙江提学副使林大春所作《萧御史传》里,明确载有萧端蒙在巡按江西时不畏权贵,敢于捕治横行不法的藩王部属,向朝廷检举揭发藩王罪行等事实。

“巡视组”的“举报箱”

最早的“举报”传说是从尧舜开始就有了雏形。据史籍记载,舜继位后,在朝廷前设立木牌,名“诽谤木”,让百姓把批评意见写在木牌上。后来,汉代君王又将“诽谤木”改成了“桓木”。

汉宣帝时的名臣赵广汉设立了我国最早的举报箱。赵广汉到颍川任郡守时,发现颍川土豪结党营私,鱼肉百姓,而民众敢怒不敢言,不敢直接到官府进行举报。为治理这种情况,赵广汉令人制成了接受举报信的器具“筒”,形状像我们熟知的存钱罐,令部下到各地悬挂,并张贴告示,鼓励民众投书举报不法分子,且保证为他们保密。官吏和群众纷纷写信反映土豪劣绅的不法行为。赵广汉根据举报的线索,组织力量进行调查,掌握真凭实据后进行严厉打击,使奸党分崩离析,稳定了社会大局,赵广汉也因此名声大振。

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代百姓在衙门口击鼓鸣冤的场面。这种鼓名叫“登闻鼓”,为晋武帝所设立,鼓励百姓击鼓鸣冤,并设专人负责记录状子上奏。晋朝以后,历代都保留了此制度。

唐朝在东西两都并置登闻鼓,宋朝有登闻鼓院,明代将登闻鼓置于通政院。据学者考证,登闻鼓还有与“包青天”包拯相关的一段故事:北宋时,老百姓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县,一些讼师污吏乘机敲诈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就到府衙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就打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

武则天建立了“铜匦”举报制。当时的“铜匦”设计非常复杂,分为四个口,只能进不能出。举报者的待遇特别高。外地举报者,“给驿马供五品食”,就是按照五品官的待遇接待上访群众,举报错了也不追究,但结果不仅弄得人人自危,还给那些奸佞小人提供了迫害异己、罗织罪名的机会。

犯错误的“巡视员”

在封建社会,负责巡视的官员往往成为地方官员笼络、贿赂的重点对象,若非高洁刚正之士,就很难独善其身,更有巡视大员借助巡视公权私用、敲诈勒索。

唐朝时的御史王弘义曾向瓜农要瓜吃,遭到拒绝。王弘义便称瓜园中有白兔,叫县吏派人捕捉,于是瓜秧尽被踩烂。无独有偶,唐代有一位“金牛御史”,此官名叫严升期,他特别爱吃牛肉,巡察时所到州县为其烹宰的牛极多。他同时又是一个贪官,被监察的官员不论错误轻重,只要交纳金银,就一概不予追究。时人讥讽其为“金牛御史”。

这种巡视大员,自然也有碰钉子的时候。明朝时,山西巡抚魏允贞派下属到所属州县查核官吏治绩。该下属拿着鸡毛当令箭,大摆官谱,到泽州时因挑剔膳食不好,竟把负责接待的州吏痛打了一顿。泽州知州许维新一怒之下停止了供给,这位“巡视员”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泽州。

古代的巡视制度随着朝代的更替在不断地完善,也对官员形成了一定的震慑。但是,当时的巡视毕竟只是一种手段,本质上依靠的还是“人治”,所以巡视的效果与官员的个人素质有关。古代巡视制度中设置专职机构、详细规定权限、给予充分保障等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以适应新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要求。

猜你喜欢
藩王巡按广汉
内儒外道:中国古代官场的博弈
明代藩王用瓷制度考
巡按御史:正义化身or腐败渊薮?
藩王吃垮了大明朝
发明告密筒的西汉名臣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赵广汉治理盗贼
政绩毁于私欲
谁在反对巡按制
巡按的派与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