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研究:分析与展望

2022-03-07 07:28邢振鹏周业勤
南都学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逻辑政治建设

邢振鹏, 周业勤

(南京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

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现象的本质规定,是进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第一生产力”,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滋养党内政治生活清朗新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1]。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服务党的建设实践需要,近年来学界和理论界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现对已有成果进行梳理,以期总结其取得的成就,发现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明确研究趋向。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目前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领域,政治学、管理学和文化学视角是应用较为普遍的研究视角,其中,管理学研究视角主要是把党内政治文化保障机制建设和制度化运作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旨在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规范党员的思想政治行为,塑造规范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该视角下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围绕“什么是党内政治文化”和“怎样建设党内政治文化”两个方面展开。

(一)什么是党内政治文化

列宁曾指出:“如果要进行讨论,就必须把概念弄清楚。”[2]因此,学者们围绕“什么是党内政治文化”这个问题主要从基本内涵、生成逻辑、主要特征、价值和功能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1.基本内涵

内涵界定是研究的前提,但目前学者们对党内政治文化概念内涵的认识并不一致。从界定概念的方式上看,不外乎规范性界定和描述性界定两个基本类型。规范性界定就是立足于概念本身的某种限定、约束和指引属性,从本质上对概念内涵应该具备的属性进行阐发,反映的是理论上的应然状态。描述性界定则是指在把握事物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对观察到的事物的表象进行叙写刻画,反映的是事物的实然状态。

其一,规范性界定。贾少鑫以阿尔蒙德提出的政治文化的概念即“作为被内化于该系统居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系统”[3]作为研究起点,延伸到对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的分析,他认为党内政治文化是无产阶级政党本质属性的独有政治标识,是党员可以获得的政治信仰、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文化表征的型模体系[4]。

其二,描述性界定。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何为党内政治文化”所作的论述,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把党内政治文化界定为“政党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统一、稳定并被其成员自觉接受和践行的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5]47。有的学者认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也应包括在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内涵中[6];有的学者则认为,党内政治文化不仅要包括组织内部普遍信奉的价值观,还要包括组织成员一致遵循的行为模式[7];还有学者提出政党的物态文化形式也属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范畴[8]105。

2.生成逻辑

生成逻辑就是事物本身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其产生和形成所遵循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逻辑是正确开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从学界现有研究情况来看,针对党内政治文化生成逻辑的研究略显单一。

王卫兵认为,党内政治文化是历史观逻辑、认识论逻辑、系统论逻辑和价值论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9]。从历史观视角看,党内政治文化在遵循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善于自我建构,不断促进党内现实问题的解决;从认识论视角看,党内政治文化产生于党的实践,也在实践中推动党的发展,因此党内政治文化是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统一;从系统论视角看,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两大要素辩证统一,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对政党和国家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从价值论角度看,党内政治文化追求主客体之间价值的统一,这种统一反映在政党组织及其成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对象性活动和政党组织对其成员的“主体间性”这两大关系范畴中。

3.主要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内在本性的外在表现,明确党内政治文化的特征对深刻理解其内在本质、进而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研究文献来看,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有“基于本质界定”“基于政治文化类型界定”“基于功能界定”三种主要类型。

其一,基于本质界定。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将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概括为鲜明的政治性、本质的先进性、坚定的人民性、良好的传承性、务实的开放性五个方面[5]47。

其二,基于政治文化类型界定。仰义方、戴立兴以阿尔蒙德和维巴所提出的政治文化概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论述作为理论基础,对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具体概括。他们提出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信仰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现代型政治文化[10]105。

其三,基于功能界定。史家亮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具有深层次和稳定性,它既能够反映中国共产党是这个政治文化的主体,又能够反映党内政治文化内涵与价值。因此,他将党内政治文化的特征分析概括为五个方面:引领性、民族性、革命性、先进性、人民性[11]。

4.价值和功能

价值表示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12],属于关系范畴。王卫兵认为要从政治上和战略上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从政治上看,党内政治文化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内制度建设的精神力量,宣示了鲜明的价值取向;从战略上看,党内政治文化引领着国家的整体文化走向,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环节[13]。

功能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效能,是由事物内部要素结构所决定的[14]。对党内政治文化功能的理解,典型的有“特征衍生说”“政策文本说”两大类,还有学者从其他视角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功能进行了研究。

其一,特征衍生说。李金哲从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中衍生出党内政治文化的功能。他把党内政治文化的首要功能概括为统一思想和凝聚共识,把基本功能概括为稳定政治和延续秩序,把重要功能概括为选择制度和促进改革[15]。

其二,政策文本说。陈文、柏友琴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有关论述,把报告中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目标要求作为分析依据,并聚焦于党内政治文化、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三者之间相互引导、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具有信仰认同、价值整合、教育教化、凝聚人心、行为导向、引领社会等功能[8]107-108。孙成武以党中央有关发展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精神为遵循,在把握“党的政治建设是党内政治文化的载体”“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这对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党内政治文化:首先,要发挥党内政治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意识;其次,要运用党内政治文化熏陶和培育党内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最后,要运用党内政治文化凝聚和引领党内政治意识,整合党内政治资源,增进党内的政治认同[16]。

(二)怎样建设党内政治文化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学者们不仅研究了“什么是党内政治文化”,而且从“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路径”“建设方法”四个方面对“怎样建设党内政治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1.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目标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本质追求,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目标是衡量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准绳,建设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程度如何是评价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效果最直接、最现实的标准。

其一,党的政治建设视角。姚桓从党的政治实践需要的角度出发,强调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具有多维性[17]。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直接目标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防止腐败,根本目标是通过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使全党在政治理想、政治方向、政治价值和政治立场上保持高度一致,完成执政使命。

其二,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发展视角。王保庆将党内政治文化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大视野下,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目标是培育优秀党员领导干部,不断满足党内主体的政治文化需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长远目标是探索更好的中国政治制度方案,以推动人类整体政治进步[18]。

其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视角。丁志刚、刘舒怀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出发,强调党内政治文化是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合力,提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以党的团结和统一为战略目标,坚决做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倡导和弘扬共产党人的先进价值观[19]。

2.建设原则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建设原则,既要以原则指导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又要在原则的约束下规避建设过程中易犯的错误,保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过程合理、成果有效。学者们对这方面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党内政治文化的构成内容把握建设原则;二是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把握建设原则。

其一,以内容把握原则。何虎生、赵文心认为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原则的前提是准确认识处理党内政治文化及统一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体现出来的政治性、文化性、革命性、时代性、战斗性、原则性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提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要平衡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政治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性,又要把握革命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性,还要注重体现反对落后腐朽文化的战斗性和彰显党性文化的原则性[20]。

其二,以实践把握原则。仰义方、戴立兴认为在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要以辩证的观点,坚持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原则、对传统政治文化的批判与吸收原则、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借鉴及其坚守原则、对党内政治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与带动原则,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传承中创新、在批判中吸收、在借鉴中坚守,引领社会发展,带动国家前进[10]107-109。周玉文等认为新时期建构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必须循守不忘初心的政治文化导向,必须创建良好的宏观文化环境,整合优势文化资源,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1]。

3.建设路径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针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路径,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党的建设需要论”“文化结构论”“结构功能主义论”比较具有代表性。

其一,党的建设需要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指导下,马福运、上官楚瑜提出把党内政治文化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协同建构的策略,他们提出作为系统性工程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以中国共产党党性原则为抓手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抓手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以坚持正确选人用人标准为抓手全面推进党的组织建设”“以健全监督体系和约束机制为抓手全面推动党的作风建设”“以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为抓手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22]。丁志刚、刘舒怀则运用政治文化和政治角色理论,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指向。他们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逻辑起点,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宏观路径,即坚定理想信念,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以党组织的制度化运作为逻辑中介,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中观路径,即坚持民主集中制,突出干部选拔的正确导向,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以党员政治人格的完善为逻辑指向,提出党内政治文化的微观路径,即强化党员政治认知,增进党员政治情感,促进党员价值观念认同,规范党员政治行为[23]。

其二,文化结构论。魏晓文、董蕾以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理论为出发点,认为“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包含党内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完整结构体系”[24]。他们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五个路径:一是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发展;二是加强党的制度文化建构;三是加强党内精神文化塑造;四是加强党员干部行为引领;五是清除党内不良政治文化,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其三,结构功能主义论。王立峰、潘博认为,党内政治文化是由党内政治认知、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组成,任何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他们从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着党内政治认知存在偏差、党内政治价值体系离散和党内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威胁的三重现实困境出发,提出“以执政意识统合党员正向政治认知”“强化党内政治价值体系抗风险能力”“设立针对不良意识形态抵御机制”三个推进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25]。

4.建设方法

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方式及途径[26]。没有方法,思想就难以转换为有效的行动。史成虎认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方法体系既包括宏观哲学层面的根本方法,也包括中观层面的思维方法和微观层面的具体工作方法。根本方法就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思维方法就是要有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具体工作方法则是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和思维方法转化为具体科学的方法,包括对每一时期党内政治文化的设计、推进与落实[27]。

二、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学界围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进行的研究视野开阔、成果较为丰富,准确地把握了研究问题,提出的观点和结论对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该领域的研究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本质、生成规律、建设规律、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基础性的理论建构阶段,对具体的建设实践尚难以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指导,需要进一步深化。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欠缺

目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多以理论分析为主,多静态层面的精神信仰和制度建设阐述,缺乏动态的规训层面的内容研究,这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同于党内政治制度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本质意涵是思想教育性,是党组织对全体党员主体精神世界进行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文化育人的原则导向;党内政治制度建设的本质意涵是行为规范性,是党组织对党员队伍进行党内政治行为管理的基础环节,体现了管理的指导性和约束性特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性文化建设来对党内政治生活面貌进行改造的行动,因此,需要强调加强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

(二)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的规范性研究不足

之所以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因为党内政治文化现状没有达到预期,因此,在开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之前需要弄清楚党内政治文化的应然状态。但是,已有文献对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的解读多立足于描述性的界定视角,主要是从党内政治生活各种现象出发,对存在的现象进行实然的描述。既有研究成果中关注的侧重点在于弄清楚“党内政治文化实际上是什么”,往往采用描述性界定方法获得对党内政治文化抽象概念的感知,这种感知属于初步的感性认识范围,仅可以用来反映实然状况下的党内政治文化现象,缺乏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本质及其应然状态的挖掘。因此,就描述性概念本身来讲,其对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活动的指导意义较为有限。

(三)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系统性研究不足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必须有效把握党在各个阶段的现实情况,分阶段、按步骤采取行动,这就需要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不同研究者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建设目标,至于这些目标互相之间有何关系,建设的根本目标和直接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分别应该是什么,均未得到深入有效的阐发。此外,目前学者们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设定和解释普遍存在着抽象性的特点,观点所表达的内容对党内政治生活现实问题的针对性不强,难以将其转化为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更不利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四)缺乏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原则的严谨把握

建构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原则正是为了指导实践,防止在实践中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原则以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逻辑为基本遵循,据此回顾既有观点发现,有学者在阐述建设原则时,对建构原则所依托的党内政治文化生成发展规律少有深入挖掘,更鲜有学者论及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逻辑和建设原则的关系,这就难以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原则的展开研究提供充足的逻辑支撑,事实上表现出本领域内该研究问题的薄弱。由于对建设原则的论述缺乏自证的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者们后续对该问题领域的研究推进。

(五)缺少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路径内在逻辑的全面认识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路径的内在逻辑遵循党内政治文化自身的生成逻辑,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过程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从既有的研究观点来看,有的学者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分别论证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性,有的学者从文化逻辑、政治逻辑、系统论逻辑、价值论逻辑等视角解释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但是,上述学者所讲的逻辑并非主要探讨党内政治文化的运行规律,而是侧重于论证党内政治文化的产生和建设的必然规律,这样的研究内容对开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活动产生的指导作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六)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研究不足

评价标准对建设活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目标导向和结果评价两个方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标准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建设活动的成败,因此,需要大力研究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的具体标准。然而,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大部分学者均未明确提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标准。有的学者提到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干部必须以“人民标准”来审视与评价自己的政治行为;有的学者提出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思想,这些观点虽然明确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以“人民标准”的规范性评价为准绳,但却未能将对“人民标准”的抽象性感知转化为具体的参照要素,缺乏使标准具象化的研究。

三、研究展望

当前研究视野已基本涵盖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从整体上形成了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的体系建构,为我们深入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一些问题上仍有发展空间,未来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化研究。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视角的运用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停留在物质载体建设和制度规范建构的层面,应转向塑造精神世界的教育行动。为此,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领域中的运用。在研究过程中,应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视角的主导地位,将管理学和文化学的研究视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有效补充,既充分彰显思想教育、文化育人的核心地位,又吸收管理学和文化学研究视角的长处,使三者相辅相成。目前,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领域,已有学者运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视角,但其研究尚处在理论演绎阶段,未来需要加强应用性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建设实践。

(二)深化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解析

描述性概念只有进一步升华为规范性概念,才能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规范性概念也只有转化成为更进一步的描述性概念才能成为可衡量的具体指标。当前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研究需要从获得描述性概念向形成规范性概念转变,重点在于把握规范性界定和描述性界定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规范性—描述性”着手,这是理解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的全新视角。从认识的发展过程来看,对党内政治文化概念的描述性界定是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分析性过程,规范性界定则属于评价性过程,进行分析与评价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分析与评价不可分离地相互交织在一起,描述性可转化为规范性,规范性可转化为描述性。在深化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界定过程中,把分析党内政治生活现象得到的经验深化上升为理论,补充规范性的研究成果,再从规范性的高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使二者相互递进、相互渗透,在“规范性—描述性”的辩证运动中实现对党内政治文化内涵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三)深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规律的探讨

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逻辑与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实践逻辑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逻辑遵循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逻辑,二者统一于党内政治实践过程中,但并不意味着实践逻辑与生成逻辑别无二致。在此需要指明,建设逻辑是抓住党内政治文化生成逻辑中的关键要素,通过改变生成逻辑的作用条件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因此,对两者都要进行深入研究。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规律是党内政治文化在政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特定的原则、路径和方法,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过程各要素之间的稳定性联系。深化和总结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规律,并以之指导建设实践,有利于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整合有利因素,更好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在效能,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优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方法的研究

建设方法连接着理论与实践两个体系,是作为概念的党内政治文化向具有实践意义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转化的关键环节。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方法需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之上,针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和各个主体,把宏观的思维方法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方法。同时要建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方法的应用反馈机制,把实践中出现的新思路新方法进行及时总结,凝练升华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方法的一般指导思路。要对方法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做到择优而取、择善而存,形成有益借鉴。

(五)细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评价标准的制定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于抽象的理论研究层面,而是要落实到建设过程中,这就要求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评价标准的具体化过程。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评价标准的研究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导向,对建设的过程进行规范性的指导,又要对建设效果形成有效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和反思不足。制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评价标准必须以党的性质、宗旨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党的政治理想作为最高参照点,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作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工作的价值准则,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评价标准体系化、可操作化。

(六)提高实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具象化体现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实例中,未来针对“怎样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研究需要扩大实证研究的规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证研究的数量,逐步强化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相互补充,深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象化的转换效能。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还要增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一般问题和一般方法同党组织机体各项具体要素的有效融合,特别是针对建设方法,要优化当前理论演绎得出的抽象方法,提高方法的实践指导性,同时也要注重对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深化,促使优秀经验向理论转化。

猜你喜欢
逻辑政治建设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