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只有在学会下才可能发生

2022-03-09 13:29李记娣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烙饼倍数特征

李记娣

[摘要]数学学科在小学阶段乃至整个学习生涯中都有着重要地位,而学习数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探索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学想学的、能够学的、能学会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学会学习。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会学习

数学家华罗庚曾表示,在兴趣中学习能使学生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此学生也就会主动挤时间来学习。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内驱力,而使这个兴趣得以延续并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却是以学生对知识“学会了”为基础。如果学生读不懂、听不明白、学不会,那他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甚至连原来想学的念头都会被打消掉。多年一线教学工作的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并不是对数学没有兴趣,而是没有学好数学,因为学不会而失去兴趣。学习对学生来说,只有学会了才有兴趣继续学。

一、认知冲突——让学生想要学

在教学中,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是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有价值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欲望,从而步步沉浸于数学学习的课堂中。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一课时,课始,教师创设了一场师生共同参与的竞赛活动情景。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和你们进行一场看谁写得数多的竞赛,你们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比赛规则:从0、1、2、3、4、5、6、7、8、9这些数字中任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使它是3的倍数,在1分钟内写的最多的人获胜。比赛开始,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教师在黑板上写。

比赛结束,大部分学生只写对了三四个,极少数学生写对了七八个,教师写对了28个(12、15、18、21、24、27、30、36、39、42、45、48、51、54、57、60、63、69、72、75、78、81、84、87、90、93、96、99),学生感到非常吃惊。

师:老师赢了,你们有话想说吗?

生:老师,您太厉害了,一下子写出了这么多3的倍数,比我们多写这么多数。

生:我开始以为只要个位上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结果写出来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

生:我们前面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是看数的个位,因此我最初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也看一点,个位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字便是3的倍数,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26、29就不是3的倍数。

师:那你觉得老师写得这么快的原因是什么?

生:老师一定是掌握了3的倍数特征。

师:能像老师一样能很快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吗?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3的倍数特征。(揭示课题)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首先创造师生共同参与的竞赛场景,引发了学生对原有的2、5的倍数特征的认知冲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写3的倍数写得很快的现象,并提出了“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的问题后,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3的倍数特征。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参与探究活动,能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讨论,促进学生更高质量地理解3的倍数特征。因为想要学,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

二、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学

最近發展区是学生潜在的发展状态,在教学中利用好最近发展区,能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曹才翰学者就提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处于“跳起来摘果子”的状态,这不仅是在学生可接受的水平下让学生达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还使学生能够产生挑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在此基础上搭建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桥梁,如下图:

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学习支架引导下,能够实现实际发展水平到潜在发展水平的转化,获得更好的发展。支架的搭建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例如可以搭建背景支架进入问题情境,搭建直观支架用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生长点设计教学,让学生能够学。

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发展区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学,只有想学才会去思考,思考了才能有最近发展区,这就是我们说的“跳一跳摘到的果子”。教师不要直接把“果子”送到学生手上,成为一个灌输者,而是要成为一个帮助者,给学生一个支架,让学生稍微努力自己去摘“果子”。这样,学生既不会觉得无趣,也不会让学生觉得无能,完全没有能力够到“果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努力获得成功,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力,就能不断地有兴趣、信心继续学习。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有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最多、效果最强的教学手段之一。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运用,既可以有效落实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有问题先在小组内解决,小组分工合作,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干、有话说,进而提高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问题》这节课时,“如何尽快烙好3张饼”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如果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候他只能把学具当成了玩具,只有玩的兴趣,而没有学习的兴趣。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不同,要解决这个教学难点,在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时,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借助学具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完成学习。

师:请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烙饼过程,1名同学说烙法,1名同学演示。

生:我们组是这样烙的,先烙饼1和饼2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烙饼1和饼2的反面,用了3分钟。然后烙饼3的正面,用了3分钟。最后烙饼3的反面,用了3分钟。一共烙了4次,共用了12分钟。

生:我们组有不同的意见,先烙饼1和饼2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烙饼1的反面,饼3的正面,用了3分钟。最后烙饼2和饼3的反面,用了3分钟。一共烙了3次,共用了9分钟。

师:尝试对比这两种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种锅是没有空余的,第二种锅里有空余,通过交替烙3张饼,保证了每次总烙2张饼,让锅没有空余,这样的方法最省时。

学生在小组内通过想、摆、说、比、议等过程,自主学习,互补知识结构,因而在交流时便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课堂的精彩不能表现为总是少数几个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而是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收获,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干、能表达,在同伴互助下学会学习,从而有了继续学习的兴趣。

四、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会学习

学会与会学,从表面上看只是交换了顺序的两个词语而已,但本质上是不同的。“学会”,重在掌握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种适应性学习。而“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方式,把每一個培养目标转化为一个个的活动目标,运用“学习指南”和“学习任务单”把每一节课教师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容,把教师如何教转化为学生如何学。运用“学习任务单”“学习指南”,实现“教什么”向“学什么”和“怎么教”向“怎么学”的转变。这一教学模式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出示学习指南:

学生根据学习指南完成学习任务单:

整节课,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和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构建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学生在学习指南和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到了深化质疑环节,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7的口诀除了乘法,还有什么呢?

师:你们谁能帮帮他?

接下来的讨论,便有了以下一幅图:

小小的一句乘法口诀,却勾连了运算世界的所有元素,加减乘除间还有这么多的转化关系,顿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在同学们的交流与分享中,学生对7的口诀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转变学习方式,以学为主,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从而会学习。

总之,兴趣和学会是互相刺激的,让学生体会学会的兴趣与自豪,才会让他更加有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更加愿意去学。成就一件事的,从来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参考文献

[1]谢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教学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1):64.

[2]李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读与写,2019(25):149.

[3]黄桂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做法研究[J].读与写,2019(5):42.

猜你喜欢
烙饼倍数特征
怀念烙饼
烙饼
抓特征解方程组
倍数魔法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老林的美国创业梦
关于“3与9的倍数特征”引起的思考
数学题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