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丝针织服装》新旧标准比较

2022-03-09 05:45黄丽珍连思荣陈知建洪丽云
中国纤检 2022年2期
关键词:合格品桑蚕丝起球

文/黄丽珍 连思荣 陈知建 洪丽云

蚕丝分为家蚕丝和野蚕丝两种,桑蚕丝属于家蚕丝;它的结构是由两根单丝外包丝胶组成的。由桑蚕丝制成的针织服装有外套、T恤、背心、内衣、短裤等,具有光泽柔和、手感柔软、弹性好、吸湿性佳等特点。

为规范行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FZ/T 43015《桑蚕丝针织服装》标准于2001年首次发布。根据工信部工信厅科〔2018〕31号文件公布“2018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FZ/T 43015《桑蚕丝针织服装》第二次进行修订。修订后标准FZ/T 43015—2021《桑蚕丝针织服装》(以下称简称“新标准”)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和FZ/T 43015—2011《桑蚕丝针织服装》(以下简称“旧标准”)对比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对主要变化内容进行比较说明。

1 标准适用范围

新标准对于桑蚕丝与其他纤维交织或混纺的针织服装桑蚕丝含量在30%及以上,旧标准则无特别规定;新标准适用范围更加严格。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由于引入新的考核项目、试验方法发生变化、引用标准变更等原因,规范性引用文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具体见表1。

表1 规范性引用文件变化

3 主要技术要求变化

旧标准要求分为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两类。在旧标准的基础上,新标准将甲醛、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和异味调整划分为基本安全性能内容。新标准修改了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部分项目考核指标,增加了新的考核项目,对一些项目的试验方法也进行了调整。

3.1 基本安全性能

新旧标准的基本安全性能都是按GB 18401《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规定执行,考核项目包括甲醛、pH值、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异味。但是新标准中增加了对婴幼儿及儿童产品还应符合GB 31701《婴幼儿及儿童产品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把守产品质量安全,符合相关标准的考核要求。

3.2 内在质量要求

3.2.1 纤维含量允差

旧标准中纤维含量试验方法按FZ/T 01053规定执行。随着FZ/T 01053从行业标准经过修订升级为国家标准,相应地新标准的纤维含量试验方法也按照GB/T 29862规定执行。

3.2.2 顶破强力

针织服装在穿着过程中容易因为手肘、膝盖部位不断弯曲,而造成面料发生变形、破坏。顶破强力是考核针织面料服用性能的重要物理指标之一。新旧标准顶破强力按照GB/T 19976执行,钢球直径选择(38±0.02)mm,试样在调湿状态下测试。新标准对纯桑蚕长丝织物考核要求不变,但提高了对其他织物顶破强力的要求,指标从“≥200N”改成“≥250N”。

新旧标准对抽条、烂花、镂空提花织物及含有弹性纤维(氨纶)织物豁免考核。

3.2.3 水洗尺寸变化率

从表2可以看出,新标准提高了对合格品的考核要求,和一等品的指标保持一致。旧标准的水洗尺寸变化率试验洗涤程序采用“仿手洗”,新标准中采用4H洗涤程序,但其实试验条件是一样的。这是因为GB/T 8629的最新版本中洗涤程序的编号发生变化,新标准的内容也相应地进行更新。

表2 新旧标准水洗尺寸变化率要求对比

3.2.4 水洗后扭曲率

新标准中除罗口、一次成型、三角短裤产品外,桑蚕丝针织服装增加了水洗后扭曲率的考核,而旧标准中则没有这项考核要求。针织产品经水洗涤后上衣摆缝或裤侧缝常常出现扭斜,轻者影响美观,重者影响服用,因此对于针织产品特别是外衣化针织产品考核水洗后扭曲率指标是非常必要的。FZ/T 43015在此次修订过程中增加了水洗后扭曲率考核指标,对产品的考核更加全面、具体。水洗后扭曲率试验按GB/T 23319.3—2010中的B法(侧面标记法)检验,其中优等品要求水洗后扭曲率≤4.0%,一等品和合格品要求≤5.0%。

3.2.5 色牢度

色牢度是评价服装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色牢度的好坏直接影响服装的美观和人体的健康安全。新旧标准色牢度项目具体变化对比见表3。从表3可以看到,新标准中合格品耐湿摩擦色牢度考核要求从旧标准的≥2级调整为≥2~3级,深色产品为≥2级。同时耐光色牢度也按照深浅色划分指标:优等品为≥4级(浅色≥3级),一等品和合格品为≥3级(浅色≥2级)。深浅色的判定按GB/T 4841.3规定,大于1/12染料染色标准深度色卡为深色,小于等于1/12染料染色标准深度色卡为浅色。

表3 新旧标准色牢度要求对比

在日光和人体汗液的共同作用下,衣服上的染料发生化学反应后造成衣服颜色变化;新标准中增加耐光、汗复合色牢度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内衣类产品一般不会被太阳直射,因此新标准中对其豁免考核。新标准中规定优等品指标为≥3~4级,而一等品和合格品指标为≥3级,浅色则≥2级。

3.2.6 起球

服装面料在穿着或洗涤的过程中,受到外界摩擦作用后表面纤维被拉出并逐渐纠缠成团,这种现象称为面料的起球。起球现象影响服装外观视觉效果和降低穿着体验,这也是最容易被消费者反馈和投诉的问题。新标准中增加了起球项目的考核,起球试验按照GB/T 4802.1—2008圆轨迹法中E法执行。评定起球级数时将测试样和未测试样做对比,分为1至5级。5级最好,不起球;1级最差,严重起球。起球评级视觉描述见表4。新标准中要求优等品起球级数≥3~4级,一等品和合格品起球级数≥3级。

表4 起球视觉描述评级

3.2.7 洗后外观

洗后外观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考虑,观察服装经过洗涤后能否保持原有风格不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标准将洗后外观加入到产品考核要求中,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新标准中增加了洗后外观考核项目,取水洗尺寸变化率试验后的3件衣服,按照GB/T 21294—2014《服装理化性能的检验方法》中的8.5及新标准中的要求“无破洞、脱散;印花涂层无脱层、起泡;附件无脱落、锈蚀”进行评价。

3.2.8 断针类残留物

新标准中增加了服装中不得检出断针类残留物的要求。检测方法按GB/T 24121执行,检测灵敏度为1.0mm。

4 外观质量要求

外观质量检验包括表面疵点、规格尺寸偏差、对称部位尺寸偏差和缝制质量等4项。新标准外观质量检验:

(1)修改检验目视距离:旧标准规定目视距离为35cm以上,新标准则规定目视距离为60cm左右。

(2)明确深浅色污渍:GB/T 250规定中3~4级及以下为浅色污渍,3~4级以上为深色污渍。

(3)提高纹路歪斜考核要求:具体变化见表5。

表5 新旧标准纹路歪斜要求对比

5 出厂检验项目

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型式检验按技术要求项目全部进行检验;而出厂检验大多数时候只需要完成部分检验项目。旧标准出厂检验除顶破强力、耐光色牢度和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外的其他内在质量要求项目。新标准调整了出厂检验项目,按外观质量检验项目进行,包括表面疵点、规格尺寸偏差、对称部位尺寸差异和缝制质量。

6 产品使用说明

正确、规范地标注服装使用说明,有助于消费者选择和了解产品、更好地维护保养服装,同时也便于监督部门有效地开展监督工作。旧标准中产品使用说明按照GB 5296.4和GB 18401执行。随着GB 5296.4从强制性标准转为推荐性标准以及GB 31701的颁布和实施,新标准中产品使用说明则需要符合GB/T 5296.4和GB 31701的要求。GB 18401在标注产品类别时只需要注明符合的安全技术类别(婴幼儿纺织产品标明“婴幼儿用品”字样);而GB 31701中,婴幼儿纺织产品标注为“GB 31701 婴幼儿用品”,儿童产品则是标注GB 31701编号和符合的安全技术要求类别。

7 结束语

随着消费者的要求提高、产品品种设计多样化,FZ/T 43015—2011《桑蚕丝针织服装》已不能满足当前要求,标准及时进行了更新和完善。对比FZ/T 43015《桑蚕丝针织服装》新旧标准可以发现,新标准不但对旧标准不足之处进行完善,提高了部分项目的考核指标;更多地从消费者的角度增加了考核项目,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服装企业应该注意到这部分内容的变化,把好产品的质量关,引导行业向好发展。

猜你喜欢
合格品桑蚕丝起球
运用推理找次品
运用推理找次品
起毛起球评级用参照织物的可行性分析
怎 样 找 次 品
石墨烯桑蚕丝变身传感器
丝素肽增重处理对桑蚕丝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桑蚕丝制品中增重剂的定性和定量测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织物起球客观等级评价
应用小波域高斯差分滤波的起球疵点客观评价
拿抽查指标跟谁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