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绘画中竹景观的设计思想与特征

2022-03-09 01:44张小开崔馨予
世界竹藤通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图卷园林景观竹子

张小开 崔馨予

(天津城建大学城市艺术学院 天津 300384)

园林作为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历经秦汉时期对园林设计单一、追求开阔空间的理念进行发展,唐朝对园林景观造型设计的演化,一直到宋代对园林景观的布局、结构有了更加科学的理解。较之以往,宋代的园林更加注重景观布局的和谐以及园林景观整体风格的统一。文人对于园林景观的影响还体现在园林景观游赏价值方面,由于宋代文人对于园林的喜爱,诞生了诸多描绘园林或借园林来抒情的画作。

为深刻理解宋代景观设计与绘画艺术,本文以宋画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对竹景观进行分析,探讨了宋代竹景观的总体特色与设计思想。

1 宋代画作中的竹景观

从1 000 幅两宋绘画作品中整理出了能体现竹景观的画作55 幅,归纳出两宋时期竹景观绘画创作的常用主题(表1)。白居易在《养竹记》 一卷全书中将竹的个性特征总结为:本固、身直、心空、节贞,“夫如是,故以为君子不宜多植竹树之于庭焉”[1]。古代文人雅士对于竹的审美在极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观赏竹子的主要种类、品质及其竹的选育和生长培育。宋代至元代时期,江南各地文人最推崇笙竹,被后人列入“全德品”之首;此外,各种异色竹和异形竹,如台竹、对青竹、金竹、实竹、净瓶竹、多般竹、姜竹、人面竹等,也深受历代文人的喜欢,被广泛引种和栽培。

表1 宋代画作中竹景观的主题类型Tab.1 Theme types of bamboo landscape in paintings of Song Dynasty

2 宋代竹景观功能设计

2.1 宋画中园林竹景观类型

由表2 可看出,在所整理出的宋代绘画中,在绘画布局上可分为4 类:组织功能、分隔功能、协调功能和添景功能。其中,点缀式布局类型在宋画中占比最重。可见宋代文人对于竹类景观的重视程度。同时竹景观的多变布局也为功能设计奠定了基础,多种搭配形式促使竹景观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

表2 宋代竹景观布局Tab.2 Bamboo landscape layout in Song Dynasty

2.2 宋画中竹景观功能设计分析

2.2.1 集中式——组织功能

宋代园林中常见成片或大面积的竹林出现在步行小道旁,成为宋代园林景观中极为巧妙的应用。在空间布局中,利用竹子来引导园林的空间变化[2],使不同景观协调从而构成格调一致的景色。如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陶潜赏菊图》 (图1),描绘了陶渊明与好友在亭中对坐赏菊的场景。画面中树木、房屋、小径、人物等元素都表现的极为精致。此场景画幅虽大,但主元素大多居于画面左侧;溪水旁的树木,被染成了红色,可见正值秋季。若把画面中的亭、竹、树木三者视为整体,则体现了竹景观的集中性;尤为突出的是在步行小径或房舍旁,使用大量的竹子密植成流畅的线条或竹林,构成不同的景观视觉美。这样既可以避免景观过于空旷单调,又将竹元素真正融入景观设计中,更显自然和谐。

图1 陶潜赏菊图Fig.1 The painting of Taoqian Admiring Chrysanthemums

2.2.2 屏障式——分隔功能

在宋代竹景观中,利用竹栽植的不同点位,将景观区域划分为不同空间,并因地制宜选用种类不一、高低起伏的竹子,将景观分隔成各式各样的观赏区或功能区等。同时,用竹景观作为园林中的景观线,使得分隔空间的要素更加丰富。如北宋李公麟的《商九老图卷4》 (图2) 描绘了四皓、九老的隐居生活中远望、会友等场景,呈现了当时文人的真实生活。园林中多种以松竹,仅有一处设置石花台,台内设太湖石,并有牡丹相配置。以大空间、小庭院的空间分布,画面中以竹为主景,巧妙的将庭院分隔成2 个半开放式空间,观赏者可从观景台方向顺势呈S 形作为观赏路线,一方面改变了人们观赏景色的维度,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划分了人的活动区域。同时,竹以屏障式分布在栏杆周围,使动线更加清晰。此处若以庭院方向为北,观景台方向为南,既不遮挡动线,同时又增加了庭院的趣味性。

图2 商九老图卷4Fig.2 The painting of Nine Famous Old Scholars of Shang Dynasty Volume 4

2.2.3 对称式——协调功能

在许多传统文化中都能看到对称元素,建筑、绘画、器物、书法等许多方面都讲求对称,对称蕴含着平衡稳定之美。在宋代园林景观中,若以房舍或庭院为轴线,两旁栽竹,不但会使视觉效果多样化,而且使得周围环境更加协调。如李公麟的《商九老图卷5》 (图3),画面中临水露台的栏杆起到了保护与围合的作用。庭院处于画面中间位置,两侧有松、竹相配。以庭院为轴线,两侧松竹呈对称式分布。强烈的对称感增加了庭院的恢弘气势和画面的整齐庄严之感。这种利用对称方式来体现自然之美的做法还有很多,李公麟的《兰亭修契图》 《南唐文会图页》 的空间布局也是如此。

图3 商九老图卷5Fig.3 The painting of Nine Famous Old Scholars of Shang Dynasty Volume 5

2.2.4 点缀式——添景功能

添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构景手法。园林景观中的主要题材称为主景,围绕主景加添人工布置材料添景,是景观更具实用性和美观价值[3]。在宋代竹景观绘画中,画面中竹多次以点缀的形式出现,可见竹在宋代园林景观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如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 (图4),描绘的是松下抚琴赏曲的情景[4]。画面正中一枝苍松,枝叶郁茂,凌霄花攀援而上,树旁翠竹数秆;松下抚琴人着道袍,轻拢慢捻,另2 人坐于下首恭听,一侧身一仰面,神态恭谨。画上仅用松竹石表示庭院环境,悠扬的琴韵似在松竹间流动,构图凝练平衡;后配置几秆墨竹,更显幽深。此外,南宋梁楷的《耕织图卷》 的画中景观也采用了点缀形式的布局。

图4 听琴图Fig.4 The painting of Listening to Guqin

3 宋代竹景观的空间组合

3.1 竹与山水——展现美景相融的自然韵味

从宋代丰富的画作中可见古人在景观的空间组合上,注重繁茂的竹林和广阔的水面形成对比。对自然空间中山水、石块、植物等要素的“写实”描绘和细致生动的刻画,是在对自然的深入研究中产生的认知[5]。在多数竹与山水组合的宋代绘画中,竹子是作为山水、人物、建筑等元素的衬景出现的,其中以竹石组合为多。如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 (图5) 中,展卷入眼便是石青色的嶙峋迥异的崇山峻岭,绵延不绝直耸入云,结合阴影处的墨青和尖细却刚劲有力的笔触,使得整体有一种笔墨酣畅的润泽之感,数点竹林密布其间更显古朴宜人,高处天青色的的氤氲云雾将山体半遮半藏,使得宏伟的山体染上了数分灵动与神秘,而数条由远及近的同色河水交错其间,使得画面和天空浑为一体、水天一色,更显旷远与宁静,远处的天水淡然澄澈,近处的山水浓墨重彩,两者相互交映,使得画面更加雅致自然,充满了立体感和纵深感。

图5 江山秋色图Fig.5 The painting of Autumn Scenery of Jiangshan

《霜柯竹涧图》 (图6) 中侧重对竹叶的描绘,主要用墨色浓淡的变化来作画,暗墨为竹,光墨为背影,屏幕分层,虚拟与真实,竹与涧融为一体,竹画浑然天成。

图6 霜柯竹涧图Fig.6 The painting of Frosty Branches and Bamboo Streams

3.2 竹与建筑——突出建筑之美的庭院空间

宋代文人追求雅致的生活方式,因此十分重视细部陈设和布局,着力展现对竹园建筑陈设要求的精致化。它所需要营造出来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小,以活动空间中的属性表现为主,充分展现了现代园林建筑内部空间的典雅。一般在宋代文人院中有2 种竹景:一种是零散栽植,一种是盆景竹。竹经常种植在窗内,造成视觉上的美感。竹窗的审美特征在于观赏竹景的美,竹子生长的美,竹姿的美。梁吴筠曾称“多看笋成竹”,即看着竹笋茁壮成长取乐。从设计的角度,将竹子布局在窗边,形成了“粉墙竹影”这种江南园林最普遍的特点,亦是竹景中绘画技巧的体现。例如《辋川别墅图卷》 局部2 中(图7),通过竹景调节进入窗内的光线,既能照明又能得到清雅的淡绿色,使房屋郁郁葱葱;且除了视觉效果外,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竹林与建筑的结合还能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觉。

图7 《辋川别墅图卷》 局部2Fig.7 Part 2 of the painting of Wangchuan Villa

3.3 竹与人物——突出乐观闲逸的高洁志趣

宋代文人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绘画之中,通过墨竹画的形式,文人的精神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们歌颂生活,传达高尚的生活志趣,将人性表现得尽善尽美。宋代竹画得到了快速发展,除了素描竹,文人竹也非常多。这在《月下把酒图》 (图8) 中清晰可见,画面中提酒、敬酒、喝酒、劝酒、观酒5 个不同神态的独立人物与竹组合在一起,画家在这幅画的左部区域,用密密麻麻的墨钩、竹子、篱笆和岩石等景物布置在这幅画的半壁江山上,并把它们与远山和天空作了对比,一方面让观者感受到随着场景的变化而流动的空间格局,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宋代文人们乐观闲逸的高洁志趣。

图8 月下把酒图Fig.8 The painting of Wine Under the Moon

3.4 动植结合——突出充满质感的园林时空

郭熙在《山水训》 中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6]。其中“可行”要求画面中出现的山水、树木、房屋、楼阁等布局合理;“可望”要求将画面中的视觉效果、纵深关系安排得错落有致,使观者一目了然。“可行”的空间布局影响“可望”的视觉效果,其具体效果可根据《辋川别墅图卷》 局部1 (图9) 窥得一二,此画中山川竹林的形状、体量及对称性,使观者能欣赏并体验到艺术空间中动植结合的有序性和仙鹤的无序性。为了增强观者“赏画”的体验感并体现分层空间布局,画体内部山体竹林错落有致,仙鹤自然和谐,使观者可以透过不同角度体验充满质感的园林时空。无论是在画中还是在园林中,都体现了重视植物与其他事物关系的动植结合,体现了审美倾向的统一性和异质性。

图9 《辋川别墅图卷》 局部1Fig.9 Part 1 of the painting of Wangchuan Villa

4 竹景观的意境营造

竹文化推动了竹景观意境的形成与发展。意境本身是一种虚渺的精神境界,只能通过精神性的构建予以表达。

4.1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宋代可谓中国千百年来文化之鼎盛时期,被称为植物界“四君子”之一的竹子,更是文人雅士所竞相追捧之物。宋代词人多属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词人以竹为榜样,自然拥有了清风亮节的品格;婉约派词人依竹而居住,自然也爱上了朴实无华的品性。竹子通体笔直有节,因此成为了气节的象征,君子的代言词,宁折不弯。宋代学士苏东坡在《于潜僧绿筠轩》 中提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一生被贬谪无数,所到之处皆是贫瘠之地,对他而言,生活可以没有高官厚禄,可以没有美味佳肴,但不能没了竹子,不能改了风骨。

苏轼身处于院落的一角,四周皆是被竹林环绕,远处隐隐约约的鸟鸣声与流水声和着风儿吹拂竹子发出的婆娑的声响,恰恰契合了在宋代竹景观中对于竹与建筑这种组合形式的意境诠释。从“爱莲者种莲,喜梅者植梅”发展到“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的境地,更可见其对竹的钟爱及对高雅宁静环境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竹在宋代文人心中所特有的地位。

4.2 “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

“水生万物,以柔克刚”,水是园林之魂,竹是植物之君。利用竹的笔直与水面的平整相对照,使竹的翠绿纤细与水的清澈幽深相呼应;远近结合,动静结合,高低结合,更具山水画作之美感,也更显得整个园林景观更加灵动雅然。“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出自钱惟演的《对竹思鹤》,萧萧簌簌的瘦竹伫立在伊水之滨,与风清露白的秋夜是如此的相称;此情此景更加烘托出竹的瘦劲之骨,萧萧之韵。在宋代竹景观中,竹与水构成景观时,如镜的水面倒映着婆娑的竹影,如同水中藻荇交横,一时间分不清是水中之物还是倒影之物;竹子与动态水体构成景观时,“一径万竿绿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那种点与面相结合的天然美景与恬静悠远的意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竹与水体完美结合的那种浑然天成的景致。竹景合一的同时,以竹喻人,通过竹子直与空的特点营造出达观淡然、不慕名利的精神境界,烘托出宋代文人平和优雅、含蓄蕴藉的诗意生活。

4.3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常常被形象的人格化,如梅花傲雪,菊花淡薄。他们被赋予浓郁的历史和人文色彩,渗透到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人们把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主观认识与心理领悟以及植物生活习性所体现的品格都直接赋予植物本身。徐庭筠在《咏竹》 中提到“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正呼应了竹与人物此种组合形式所表达的意境。竹子不仅拥有高洁傲岸的品质,而且还容易让人联想到虚心的气节,从而使人从竹子本身体会到“三德”——傲骨、劲节、虚心。在宋代竹景观绘画中,竹与人物的组合形式较多,由此也说明竹在文人墨客心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4.4 “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从古至今,被赋予美好意蕴的植物比比皆是,竹与其它植物的组合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竹子以潇洒之姿和刚劲挺拔之态呈现在画面之中,常与花木、动植相互映衬,相互烘托,以此入画。以“竹”“鹤”为例,鹤为“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相鹤经》),又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7];以仙鹤配野竹,皆是志趣高雅之物,出尘品性,韵趣相通。此诗的尾联“尽是人间第一流”,是全诗的结穴,毫不掩饰的表达出作者对于瘦竹、仙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竹”与“鹤”皆是人世间第一流之雅物。

5 竹景观体现的设计思想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宋代绘画中的竹景等园林元素分析了宋代的景观特征与思想。竹子是宋代绘画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宋人对竹子的欣赏与他们的个人感情密切相关,赏竹之风在文人中盛行。

1) 在宋代的竹景观建设中,首先是对竹的形态的欣赏和竹种的选择,其次是对居住和游览的重视。在与竹相结合的绘画创作中,根据不同的元素有不同的造景方式,反映了人们因竹而居的观念。

2) 宋代园林植物欣赏具有拟人化、移情化的特点。因此,竹子和其他植物要素一样经常被使用在绘画创作当中。画中的植物管理主要体现在植物姿态美上,而丛生种植是植物异质性的主次关系。

3) 在宋代竹山水画所附的建筑组合景观中,建筑大多是以审美为目的。它不仅可以俯瞰建筑外的美景,还可以被视为景观中的一个元素。建筑布局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具有与自然融合的外在表现。其布局可归纳为3 种类型:因竹就势、背竹水面及平原眺野。

综合画面造园要素的设计特征,可以看到宋代文人对诗意及“远”的意境追求。力求通过竹类植物景观来增添画面的空间增次,从而呈现深远不尽的效果。

6 结语

宋时期文人在江南地区长期居住,促使他们积极地寻求以竹文化为主要题材的绘画,而且以江南的竹园作为基底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塑造出一个较为典型的景观。总体来说,文人用心塑造江南水竹园林,借助各种资源,如动植物、山石等凸显出他们自身的地位。对于人类共同体的形成来说,共同的民族语言显得尤为的重要,竹园林逐渐发展成为这种符号的典型代表,古代的文人团体对于竹的浓厚喜爱便是能够联系到彼此的最大关键。

猜你喜欢
图卷园林景观竹子
明代《销闲清课图卷》中的山居生活意象探究
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探讨
景观构思在产业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梅石水仙图卷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本期拉页
乾隆《具有生趣》图卷初考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点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