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试着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

2022-03-09 18:07李吉清
关键词:笔者生活语文

李吉清

学习与生活素来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尤其是我们的母语学习和我们的生活更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同生同长。作为一位身处乡村与城镇结合教学环境下的语文教师,笔者总有一些难以名状的惆怅。学生的生活日益城镇化,加上“生活节奏快,赢在起跑线”之说,学生缺少了对生活中自然而美好事物的观察、思索、体验、反馈。本学年,笔者幸运地迎接了一年级“小可爱”,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融合的想法愈加强烈。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使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

一、运用生活素材,领悟教学知识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和学习的经验,有些知识学起来会感到吃力。教师在教学前,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中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大大增加了识字量,这也出现部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的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留意生活里的汉字信息——身边的衣、食、住、行都有语文:超市里的每一件商品上,路边的警示牌上,爷爷看的报纸上……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就会打开思路,知识的难度也会降低,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亲密无间。

教师还可以尝试把课堂搬出教室。如教学《秋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户外小树林,让学生在清凉的秋风中感受“秋天凉了,树叶黄了”;来到操场上,仰望天空,体会“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寻找其中与学生生活的最佳切合点,尽可能地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鲜活的景与物比起华丽的词藻更有说服力,即使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开发生活素材,丰富教材内容

受教学时间或其他因素的限制,加之学生所生活的环境、经历的不同,有的教学课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对较“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对语文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引入语文教学课堂中来。

让学生来到小河边的田野、树林里,听听小河的流水声,看看河面的变化;在草地上采一把野花,打两个滚;发给每个学生几粒种子,让他们带回家悉心培育、细心观察;带领学生到乡村的田地里,感受火热的劳动场面;通过当一天家长,让学生如实记录下农贸市场的忙杂之声……学生会发现,呈现在眼前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没有生命力的几个词汇,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生活。他们便会兴奋不已,争先恐后地跑来告诉教师:“老师,很遗憾我没有听到花开时候的笑声,但是我仿佛听见花枯萎时,她伤心地哭了。”“雪花落下来的时候,落在了路灯的脸上,雪花感觉非常温暖。”如此情感丰富、颇有文采,学生说自己所见,写自己所感,自然才情满溢,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思索之余笔者意识到:当我们倡导课程改革新理念、寻找语文教改出路的时候,应该把目光投向另外一个更广阔的视野——生活。

三、走进生活,感悟文本

由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上有差距,语文课例中的一些人和事容易导致学生认识不全面。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或者是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学生往往是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识生活,扩大视野,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陶行知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曾经邀请当地的能工巧匠去学校给学生教授谋生技能。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深秋雨后的果园、田野的美,让学生通过观察细节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学习语文时方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反之,若只去拼命地朗读课文,又怎能深入地体会金黄的银杏树叶像“一枚枚邮票”,梨儿香甜的味儿“勾住小伙伴的脚”呢?

四、再现生活,灵活运用文本

每一篇文章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的过程。生活化教学就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教师教学时应借助于情景的创设,再现语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进而理解课文内容。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的目的,是将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

筆者清晰地记得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篇课文是冰心的《再寄小读者》,文中有“身临其境”一词,读到这个地方时,教师示意“停”。然后把笔者叫到讲台前让笔者闭上眼睛,讲了一段泰山日出的美景后问笔者:“你有怎样的感受?”笔者答:“好像站在泰山顶看日出!”就是这次体验,笔者爱上了语文。后来笔者工作后,一次常规听课时,有位教师教学《西门豹》中的一个片段:“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他抓住“磕头求饶”创设一个生活情景,在课堂中请几位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表现出官绅求饶悔过的言行,如“哎呀大人,小的该死啊,给河伯娶媳妇这事都是小的瞎编的,小的是在谋财害命啊!”随后教师趁势引导其余扮演百姓的学生:“这位大爷,您老有什么话说?”已经入境的学生很自然地学着老爷的腔调说:“哎呀,我真糊涂啊!居然会信了这群狗官!”“我的孩子死得冤啊!今天总算报仇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深刻地领悟了西门豹的机智——既惩治了恶人,也唤醒了百姓。通过入情入境的表演,学生也加入到教学过程中,爱上了学语文。

五、提供参与机会,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表现自我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雨点》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读,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如果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表演加深理解,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教师请学生评价表演动作到不到位、是不是自然,表情是不是丰富等,再通过评议引导学生重新体会。

学生始终在教师自然顺畅的引导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了重点训练项目人人参与的目标,突破了学习难点,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努力把语文课堂打造得生活化,可以让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他们才能充满渴求知识的激情,学习效率自然会随之提高。笔者认为,顾于前面粗浅的认识,勉励自己尽力使语文课堂回归生活,鼓励学生健康向上,为学生的成长之路铺下一颗光滑的石子。

(作者单位: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笔者生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