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 美在此处

2022-03-09 18:07黄晓璇
关键词:美其诗意教学内容

黄晓璇

这几天我阅读了王崧舟的《美在此处》,体会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语言魅力和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拜读大半后,书中关于语文教学的新思考角度,以及结合课堂实录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得到这本书是一次机缘巧合,我偶然看到了王崧舟执教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他自然温婉的执教风格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跑去书店翻找他的作品,一眼就看到了这本书,当即开始如饥似渴地拜读。

一、细读文本,徜徉在语言之途

王崧舟强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备课时应该首先细读文本,发现文本的语用特点和情感价值,要有独立面对教学文本的勇气和能力,关键是要找到文本秘妙。其次,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通过提高自主细读文本的能力,在教学时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

语文教学内容若要完全相同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可以随意选择和加工。王崧舟认为语文教学中,文本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底色。核心圈的教学内容通常来自文本最有价值的语文因素,它是确定的。辐射圈的教学内容往往反映文本所承载的多元语文因素,跟文本存在各种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的联系。除了核心圈的内容是统一的、确定的,其余的语文因素都属于辐射圈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侧重。

例如,《少年闰土》这堂课,大多数教师会集中于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的情感展开详细地讲解。通过联系故事发生背景进行文本解读,剖析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体会闰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身为少爷的鲁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王崧舟解读的《少年闰土》则更有小说的形式之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中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儿,手提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一段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注意到了诗意的画面之美,却很少关注文本之后的意境以及相关的其他描写。他提出,作者笔笔有交代,字字有落实,在详细描写瓜田刺猹这幅画面的过程中,点明了少年之感。这幅画面太符合少年的心理特征了,既惊险又刺激,对少年鲁迅来说,是新奇的,是有趣的。在所有能回忆起少年闰土的画面中,这个画面最能表现出闰土的勇敢、健朗、机智、灵活。而且这个画面又是那样精彩、美好、富有诗意,也是作者潜意识中的精神原乡。

二、美其所美,各美其美

“美”者,语文教学内容也;“在此处”,语文教学内容的“发现与确认”也。王崧舟认为,“美其所美”首先要“各美其美”,这是上好语文课的策略。其一,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一种关系分析,一端是教学内容,一端是认知水平,教师要分析如何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同化或顺应教学内容。其二,模式设计。模式设计本质上是“变式”设计,教师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善于超越,精于转化。其三,节奏调控。节奏是对时间的一种美的加工和调控,是教师按照美的规律重新认识的时间。教学内容在时间中展开,教学关系在时间中形成,教学资源在时间中转化,教学效果在时间中实现。课堂的张弛有度、动静相宜都需要教师去把握。其四,动态生成。生成需要教师敏锐的基调感、精准的分寸感、良好的互动感。这考量的不仅是教师的经验和技巧,更是教师的智慧和勇气。其五,境界的提升。所有的策略最终指向课堂境界;所有的层次,最后成全课堂境界。

“我并不是在上课,我就是课;我并不是在讲语文,我就是语文。”如果说于永正的语文是充满温情和情趣的,那么王崧舟的语文课堂则是诗意十足的。于我而言《美在此处》如钥匙般打开了我思想的大门。立足语文教学的同时,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師能发现美、感知美、传递美,作为语文教师,既急不得,也慢不下来。将更多的美传递给祖国的花朵们。

(作者单位:邹城市钢山小学)

猜你喜欢
美其诗意教学内容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藏族作家达真小说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黔地多彩 各美其美——盘点贵州十大地质公园
各美其美,成人之美,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2018“中国最美期刊”遴选活动入选期刊精选
被耽搁的诗意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