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2-03-10 09:32陆继强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品味奇迹环境

如何依據同学们身心发展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在现有阅读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这是目前小学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笔者以六年级《青山不老》一课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对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成效。

一、创新课堂导入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由此可见,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对于小学阅读教学而言,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或新颖的课堂导入方法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思维兴趣,促使同学们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基于此,老师在上课时就可以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创新课堂导入方法,用简洁的语言或动作拉开语文阅读课堂的序幕。

《青山不老》是当代作家梁衡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的是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作品中所描写的晋西北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与生活在城市中的同学们生活的环境差距比较大,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自然条件恶劣具体是什么样子,老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相应的图片及短视频,并在课前使用多媒体向全班同学展示,让同学们边看边思考:“图片中都展示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同学说:“地上没有树,一眼望去都是金黄的沙土。”也有同学说:“这里好像是沙漠,光秃秃的。”这时,老师便可以引入教学内容:“恶劣的自然环境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困难,但是有一位老人一直与险恶的环境作斗争,最终创造了青山绿水的奇迹。”同时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奇迹”,并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走近这位老人,看看他是如何创造奇迹的。”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奇迹背后的大环境与小环境有什么关系?老人为什么要植树造林?上述案例中老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导入,形象生动,有利于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使其在形音义上建立直接联系。教师结合启发性的问题导入,引导同学们回忆、联想本课学习的主题,再选择“奇迹”一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学们便自然地走入文本了。

二、锁定文章核心问题,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一般而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略读课文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以这类课文一般都不会设置课后习题,而是给出相应的学习提示,让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略读课文对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老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要给予同学们更多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让其懂得根据课后提示展开自主阅读,以此锻炼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青山不老》的学习提示中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如何理解作者说的‘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我们要指导同学们在自主阅读中关注细节,在关键词、疑难处做好标记,将课文内容中的数字与学校面积作对比,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体会这一连串数字背后的艰辛与伟大。在回顾第1自然段中对山沟的环境描写时,从多角度、多方位地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老人种树的环境背景与实现的价值。还可以让同学们使用重点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写出阅读感想,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明白“青山不老”的原因。从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老人生命的意义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并随着青山永垂不朽。锁定文章核心问题后,我们可以引导同学们关注重点词句,在课文中捕捉、筛选信息,并在能触动自己的语段旁边写下感受,由表及里,让同学们在感悟的过程中,锻炼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强化阅读思维能力

阅读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是由不同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略读课文教学更应当充分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除个体独立学习、同桌互相讨论外,老师们应该合理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增强同学们的参与感,给他们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利用个体的差异性调动同学们的思维。老师也可以随机加入任何一个小组,充当配角,充分地锻炼同学们的阅读思维能力。

《青山不老》课前提示语中“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同学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重点从大环境、小环境两方面寻找答案。从课文第1自然段关于晋西北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晋西北环境的险恶,再由老人早出晚归的生活状态与同伴、老伴分别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想接老人回城的事例,同学们可以知道小环境的艰辛。同学们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容易分神,所以老师要多多在小组来回提醒,提示同学们集中精力或者可以参与到他们的学习讨论中,使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

四、撷取文眼仔细品味,丰富阅读感悟

阅读课堂既不是没有目的性的观赏浏览,也不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的走马观花,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阅读中,充分理解、感受与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在大多数情况下,作者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表达方式将文章主题与自身想要表达的情感融入到环境描写中,只有反复进行阅读和品味,才能体会到这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才能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良好的阅读体会。因此,老师应在阅读课堂中撷取文眼,引导同学们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更快地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善、美。

《青山不老》第1自然段中“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一句,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满山的绿意盎然,这一壮丽苍翠的画面不仅展现出了西北地区强劲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创造这块绿洲的人表示深深的赞叹和敬佩,并烘托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再看第5自然段“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中的“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老人花十多年时间创造的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以及造福后代的情怀。在当下这个时代,老人身上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很难能可贵的,他的所想所做都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实现绿化造林的目标,他甘愿十年如一日扎根西北,不停地栽树……很多同学读到这里,都会不由得从内心涌出对老人的敬佩之情。由此可见,撷取文眼仔细品味,能够让学生从静态的文字中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情感。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逐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老师作为同学们阅读路上的引路人和辅路者,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实施符合学生阅读学习要求的教学策略,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通过创新课堂导入方法、锁定文章核心问题、设计小组合作探究以及撷取文眼仔细品味等方式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加深他们阅读的深度,帮助他们走进教材、走进课文,学有所思,学有所获,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陆继强 连云港市厉庄中心小学)

3186501908280

猜你喜欢
品味奇迹环境
诗的惊讶、神秘或奇迹
环境清洁工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漫观环境
奇迹并不存在
开心剧场
奇迹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