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勺舞》对当代青少年舞蹈教育的启思

2022-03-10 06:48谢可欣福建师范大学
环球首映 2022年1期
关键词:乐舞礼乐舞蹈

谢可欣 福建师范大学

一、西周《勺舞》教育的历史价值

“牧野之战”,周武王带领军队前往朝歌,与商军内起义的奴隶里应外合,结束了商朝的暴虐统治,建立了周朝,史称西周。

夏商时期“侈乐”盛行,“以巨为美,以众为观”,不尊传统,不守法则,民不聊生。周朝建国之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为了集中国家统治,匡正前朝忘形失序的乐舞发展形势,在周公的主持之下“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各项的礼乐事宜由相应的乐舞机构掌管。将约束行为、规定等级的“礼”与仁义之“乐”相结合,以柔和的“乐”和谐人心,为强硬的“礼”裹上了一层糖衣,使“礼”能够顺利执行提供便利,内外兼修,使人的外在规范与内在修为能够完美的统一,国家的统治能够更加巩固。

在礼乐教育的制度下,周人在成长过程中需按照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内容,循序渐进。周代学习礼仪首先要学习乐舞,用乐舞教育来提高贵族子弟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的素质。《礼记·内则》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驭。”《勺舞》属于文舞,产生与发展的背景是开创我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周代社会,是针对少年国子进行的一种乐舞教育,以文雅平和的方式树立内在的修为,培养文人之气质。而其中的“勺”,一方面,作为手执的乐器,如“龠”—中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状像是笛子,也是舞勺中所用的“勺”,多用于歌功颂德的场面。另一方面,“勺”作为一种蒸蒸日上、朝气蓬勃的象征,来形容十三岁正处于少年时期的国子。在周代,礼乐制度是一切活动的依据,而《勺舞》作为礼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西周《勺舞》教育的历史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1 清代舞勺舞象图

(一)制定了合乎自然,极其严谨的乐教措施

周代乐舞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按四季交替、自然规律而安排的,以人体中蕴含的小能量去感受宇宙的大能量,符合中国古代“宇宙观”的整体思想,四季交替、昼夜更替、潮涨潮落皆是自然规律,皆处于宇宙这一整体之中,将人的教育活动也放入这一整体之中,是“宇宙观”的生动体现。

(二)形成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勺舞》学习的过程中,诵诗、歌唱、舞蹈贯穿其中,达到了“教”与“养”的结合,诗给了我们审美意象,乐使我们融入其中,舞给了我们直观的美感。在学习诵诗时,诗与乐相结合,诗合乐而歌,在学习舞蹈时,舞与诗乐相得益彰,增加了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增添了许多文化韵味。

(三)进行德育,培养内在涵养

西周的乐舞教育,极其注重人才的培养,一系列的乐舞教育贯穿在国子成长的过程中,其中也包括品质教育、礼仪教育、文化素养教育等。通过文舞培养“仁”,通过武舞培养“义”,“仁义兼备,则成人矣”,在《勺舞》的教学过程中,内外兼修,不仅重视锻炼身体素质,同时注重内在涵养、良好品质的培养。幼年这一时期的乐舞教育是人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肩负着极大的教育责任。

二、西周《勺舞》对当代青少年舞蹈教育的启思

在如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舞蹈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趋势下,对青少年的舞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青少年在具备良好舞蹈素质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品德、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通过对《勺舞》的了解,发现周代的乐舞教育与当代所提倡的青少年舞蹈教育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对如今的青少年舞蹈教育体制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舞蹈教育中的自然性渗透

从纵向来看,乐舞教育贯穿了一名“君子”的成长过程,从六岁~二十岁,在每个不同成长阶段都在接受不同的乐舞教育,但每一个阶段都相互关联着,相辅相成,持续发展着。西周的乐舞教育制定了合乎“天地人和”自然之道以及具有高度程式化的乐教措施。例如按季节的交替来分配教育内容;按照文武属性的不同来分配教育内容;按照手执器物的不同来分配教育内容;或是按照各个成长的阶段来分配教育内容等。

《勺舞》不仅是按照年龄段划分进行学习的一种乐舞教育,更是顺应自然规律加以制定的一种特殊的乐舞教育。西周,“天人论”这种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在周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们谨小慎微的处理着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自然万物充满着敬畏之心,通过人体与大自然的共舞,去感受宇宙万物。在教育方面也不例外,《勺舞》也是一种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安排的乐舞教育,按照季节的交替、四时的规律,制定了详尽的乐舞学习计划,动静结合、文武相继。周人选择在春夏两季学习手执干戚的武舞,秋冬两季学习手执羽龠的文舞。春夏,是人体阳气旺盛之时,此时进行武舞的学习,能够补充能量所需,促进身体内新陈代谢的加速运行,使气血通畅。秋冬,是阳气储蓄之时,学习节奏舒缓、温和的《勺舞》,在陶冶性情的同时也能够调养身体,既是尊重自然次序的象征,也是运用了自然规律服务于人,体现了西周的天人论思想以及人本主义思想萌芽,在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利用自然规律,将教育与四季规律相结合。

大自然都有它的规律和次序,而人作为生存在大自然环境下的一部分,在进行各类活动时,大自然是最好的范本,西周的乐舞教育遵循着“天人合一”的观点,而这种观点深深地融入了当时教育活动中。反观今日,在面对青少年舞蹈教育的问题时,自然性的渗透也是值得探究的。许多舞蹈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一些机构是营利性质的,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年龄相差较大的学员却被分在同一个班级学习,这类的情况不仅使教学进度缓慢,教学成果不显著,而且容易错过教学的最好时期。一方面,按照各个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应该安排不同的课程,尊重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并按照规律、特征合理安排课程;另一方面,我们应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舞蹈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在课程中也可以设置与观察事物、与自然接触的课题,去感受万物的有序性,例如光与影的变化、水中涟漪的荡漾以及树叶的不同形状等,通过对这些有趣的自然现象的观察、接触,相信对舞蹈的编排、舞蹈姿态的模仿也是有益的,对于舞蹈这门以肢体作为语言的艺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不仅能够使学生们解放天性、解放自己的肢体,而且在面临舞蹈的创作时,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与自然共舞,从自然之中汲取教育之道,吸收养料。

(二)舞蹈教育应注重道德涵养的提升

到了周代已经逐渐从奴隶制过渡到了封建领土制,宗教巫术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为主流。此时也从“神治”到了“人治”,周人认为周君是善理朝政、德高望重之人,是天神选派作为自己在下界的代理,由于百姓的仰望,统治阶级的行为便成了范式,并承担着治国平天下的使命,百姓对统治阶级都怀有崇敬之心,认为统治者是为贤君,是能为周朝带来稳定、富足的人。“君权神授”这一思想也是周王为了更好地实现专制统治的意识形态基础。因而,此时政治导向也是周代乐舞的一大功能,更倾向于政治人才培养。针对周代贵族子弟,从幼年时期至成人时期,都需要进行一系列乐舞教育,内外兼修,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周代优秀的接班人,一方面满足百姓对统治阶级“贤君”的期望,另一方面德才兼备之人能够更好地管理国家,使国家昌盛、长治久安。

西周雅乐舞之教材——《六代舞》,“以舞咏德”是它的来历及用意。建国之初,为了配合当时的乐舞教育,对前代先祖的祭祀乐舞进行整理与排演,并将其纳入了“六艺”教学系统,其中包括《云门》《大韶》《大夏》等文舞,例如《云门》则是歌颂黄帝“德如云所出”、《大夏》形容禹心怀家国之气概。学习文舞能够使国子们重视道德的培养、具有温和的性情、对于万物及祖先具有崇敬及感恩之心。《勺舞》属于文舞,是“舞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是针对幼年国子进行的乐舞教育,手执各类乐器而舞,提倡中和仁义、恭敬孝弟的思想,在学习礼仪的同时修身养性,培养国子们的“文人气质”,具有包容、文雅平和之气概,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君子做准备,能够内有修养,外有德行;在面对万千子民时,体谅他们的不易,能够成为百姓敬仰的范式;能够学习前代优秀领袖的作为,更好地造福于百姓,成为忠孝廉洁、为人师表的君子,实现最终的教育目的,使“以德配天”这一思想得以实现。

“蒙童养正,圣功也”,蒙童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的教育,即通过教育使少年认识到具有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勺舞》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在对少年进行器乐、舞蹈教育的同时进行品德教育,通过对先祖英勇事迹的歌颂,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良好品德的种子,更加注重“人”的教化。

时至今日,舞蹈教育呈现着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舞蹈教育的目标曾是培养具有高专业素养的舞蹈人才,认为舞蹈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培养“比赛型”选手,对于提高舞蹈学习者的品行修养、精神文化素养方面存在欠缺。对于青少年的舞蹈教育来说,我们最终目的不仅是培养一名身体素质优秀的舞蹈家,更重要的是培养一名具有正确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舞蹈人”,学习也有本末之分,本是道德、品质、情感等,末是技能、学识、技艺等。本是基础、是源泉,立足于本,才能持之以恒的发展。

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塑造德行兼备、积极上进、诚信友善的新时代青少年是尤为重要的。可以通过观看有深刻意义的舞蹈作品,排练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舞蹈剧目,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义演、慰问演出等方法,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道德涵养。

(三)舞蹈教育应全面兼顾

西周乐舞教育究其核心是整体性的教育,就《勺舞》来说,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这种整体性的功能不仅能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方位的发展,也能够使学习有一定的连续性。在《勺舞》的学习过程中,“诗”“乐”“舞”三者相得益彰,十三岁至十五岁时,学诗诵乐,在孩童过渡为少年之时,在知识的学习将更上一层的时候,学习《勺舞》,配合诗词的学习以及对伟人良好品德的歌颂,这样相辅相成的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提高了文化修养与内在涵养。

舞蹈教育凭借其动作语言、情感等特点,拥有相较于其他学科得天独厚之处。舞蹈作为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将音乐、美术等精华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拥有多元化的艺术素养,将青少年培养成为综合型的艺术人才,各门学科同时兼顾,对于音乐、美术、文学等学科的知识也应一定的了解,各个学科通力合作,全面发展,为将来从事舞蹈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音乐与舞蹈之间的“亲密关系”,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离不开与音乐相互配合,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是音乐的形体,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依赖的,对音乐有一定的认识不仅能够在表演过程中加深理解,更好的演绎一个舞蹈形象,在舞蹈编创的过程中也能够有一定的帮助。

西周的乐舞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及社会意义,一方面在于,所学的乐舞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了强化和再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乐舞的实践起到了教化作用,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力。正因如此,在周代礼乐制度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周代形成仁爱、谦和的社会风气。在20世纪90年代时,素质教育就正式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广兼顾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正确并深刻地挖掘了舞蹈教育对人的道德、智慧、品格、意志、审美、价值体系等方面的作用,舞蹈逐渐在更加广泛的领域中发挥它的教化作用。

如今,各地中小学都会举办文艺活动,例如社区汇演、慰问演出等,都使文艺更加的反映生活、走进生活,使文艺真正地深入人心。参与这类的活动,能够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利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贡献一片爱,共同建设美好和谐的社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勺舞》看周代的乐舞教育,其中在品德教育、教育方法以及人才的培养方向上都对当代青少年的舞蹈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周代,还是日益发展的今天,西周乐舞教育留下的这份宝贵财富,都是值得反复推敲、钻研的。每段历史都有它的意义,古人给予我们的是历史长河中所留下的经典、智慧,同时也是一把度量尺,值得我们参照借鉴,也不断地提醒我们要珍惜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挖掘其中之精髓,从源出发,不忘初心。

猜你喜欢
乐舞礼乐舞蹈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龟兹乐舞
学舞蹈的男孩子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舞蹈课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敦煌乐舞美彩墨写精神
———史敦宇艺术作品欣赏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