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绿意”正浓

2022-03-11 21:17张军红
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绿意碳达峰金融

张军红

随着各地两会相继召开,“双碳”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2021年,我国“双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核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印发,在此指导下,各地对“双碳”的认识和推进也逐渐清晰,并走向正轨。然而,要实现《意见》中“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我们仍面临很多困难,需迎难而上,防范风险,勇于破局。

按照往年惯例,随着3月气温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供暖将逐渐停止。2021年—2022年供暖季,对于其他城市或许平平无奇,但对海边小城山东省海阳市而言,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尝试。

2021年11月9日,中国国家电投“暖核一号”——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二期450万平方米项目提前6天在海阳投运,当地20余万居民告别燃煤取暖历史,实现了核能供热,海阳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该项目投运后,海阳核电1号机组取代了当地12台燃煤锅炉,每个供暖季预计节约原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烟尘691吨、氮氧化物1123吨、二氧化硫1188吨、相当于种植阔叶林1000公顷,同时减少向环境排放热量130万吉焦,将有效改善区域供暖季大气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海阳市居民住宅供热价格由2020年每建筑平方米22元下降至2021年每建筑平方米21元。据了解,目前单台核电机组供热3000万平方米的科研工程正在推进中,供热范围可覆盖方圆130公里区域。

对于减碳的科技探索,海阳并不是个例。为突破技术瓶颈,推进产业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2021年6月,上海率先启动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科研布局,在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第一批项目申报中,围绕前沿、颠覆性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新型能源技术,工业、产业低碳、零碳技术4个专题,面向上海市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展项目征集。与此同时,浙江印发《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围绕零碳电力技术创新、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发展、零碳工业流程重塑、低碳技术集成与优化、CCUS及碳汇技术等5个技术方向制定了技术路线图,提出科技创新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创新创业主体培育、高端人才团队引育、可持续发展示范引领、低碳技术开放合作等“八大工程”和22项具体行动措施。作为“双奥之城”,北京目前正在落实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据了解,早在2008年北京夏奥会期间,就有3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投入运行,开启了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从0到1”的示范;2022年北京冬奥会更是将其作为主运力,共投入816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开展运营服务,成为迄今为止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最大的一届奥运会。

纵观各地2022年“双碳”工作部署,《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发现,大多数省区市将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放在首要位置,并且在实施层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试点示范建设。如山东提出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推动烟台开展智能低碳城市试点;海南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校区、低碳景区、低碳建筑试点;重庆推广装配式建筑和新型材料,建设低碳发展示范城市;山西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碳达峰试点示范建设,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研究。此外,在推进方式和速度上,各地也再次强调,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决防止“一刀切”“运动式”减碳。

2月8日德意志银行发布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绿意”更浓,随着中国向实现“双碳”目标迈进,绿色投资将成为未来数十年内最重要的投资主题之一。

那么,中国的绿色投资需求究竟有多大?

2021年5月,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立大会上表示,粗略估计,未来40年中国绿色投资需求总规模不会低于14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也撰文指出,未来30年内,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元以上,也可能达到数百万亿元。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据了解,目前财政部正在牵头起草《关于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拟充实完善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积极构建有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进而引导带动更多政策和社会资金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与此同时,各大金融机构也在积极行动。继工商银行成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平安银行成立总行绿色金融办公室、恒丰银行发布绿色金融行动方案之后,农业银行、广发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分别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广发银行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行动方案》和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去年11月8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已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并将通过该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当前该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0日,人民银行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已发放符合要求的碳减排贷款1425亿元,共支持2817家企业,带动减少排碳约2876万吨。

此外,人民银行还与欧盟委员会相关部门共同牵头完成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其中包括中欧绿色与可持续金融目录所共同认可的、对减缓气候变化有显著贡献的经济活动清单,这将有助于促进中欧市场间跨境资本流动,从而支持企业和机构投资者进行可持续投融资。根据人民银行《202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上年末高12.7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1.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86万亿元。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7.3万亿元和3.36万亿元,合计约占绿色贷款的67%。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7.4万亿元、4.21万亿元和1.9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31.7%和46.7%。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风险和不足。一方面,法律保障体系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纵观发达经济体,欧盟早在2004年就颁布了《欧盟环境责任指令》,韩国也在2010年颁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而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仍多停留在指导层面,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绿色金融标准不完备、不统一,业务发展先于标准制定的问题比较突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曾表示,作为绿色金融领域的通用語言,绿色金融标准既是规范绿色金融相关业务、确保绿色金融自身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必要技术基础,也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制定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向和依据已迫在眉睫。近日,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了《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效推进普惠金融标准建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标准保障。

3504501908243

猜你喜欢
绿意碳达峰金融
碳中和·碳达峰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
万里海疆绿意浓
神州万里绿意浓
绿野仙踪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绿意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