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对法治的信仰

2022-03-11 23:55赵义
南风窗 2022年5期
关键词:依法法治防控

赵义

2021年的12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近日,《求是》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是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薄弱点和空白区,执法司法职权运行机制不够科学,法治监督体系不够严密,法治专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涉外法治短板比较明显,等等。

从国内看,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都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具体而言,这里既有法治保障不到位的问题,又有法律如何正确实施的问题。

法治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可以说是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的最大共识。不管价值观的差异有多大,不管利益的纷争有多大,但人们至少都可以在尊重法治的权威面前取得一致,或者说,在法治前面,人们都会有稳定的预期。这种对法治的预期避免一个社会变成“丛林”。

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强”不仅仅包括国家富强这样的含义,更是指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强大。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大和权力行使的没有阻碍的状态混为一谈。这是一个误区。从法治角度来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强大,是体现在国家能够保障人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能够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也能够得到追究。在现代社会,对国家能力而言,没有什么比破坏国家法制统一的伤害性更大。对某个具体职位上的人来说,也许他从破坏法治中感受到“力量”的强大,但对国家而言,绝非如此,结果恰恰相反。

所以,推进法治建设的成效,可以有很多衡量标准,但最根本的标准,还是要看人们相信不相信法治。如果全体人民都能够信仰法治、厉行法治,这样的法治建设肯定是成功的,国家治理能力肯定也是强大的。为什么法治领域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道理也在这里。

在中国社会,老百姓判断很多事情往往是先看干部怎么做。这是一种长期历史固化下来的政治文化心理。那么,法治能不能保障自己的法定权利,老百姓自然首先看在实际生活中干部会怎么做,做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法律后果。所以,要让老百姓能够信仰法治、厉行法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干部习惯于在监督和法治的约束下行使权力,就是关键条件。

不必讳言,现代社会的法治对权力的行使者而言,带来的首先是约束而不是便利。就像现在的疫情防控,党中央也一直强调要坚持依法防控。依法防控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要打击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老百姓要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同时也包括对权力的规范,比如依法做好疫情报告和发布工作,要按照法定内容、程序、方式、时限及时准确报告疫情信息。各地在进行疫情防控的时候,都应当随时检视自己的具体做法是否做到了依法防控,不能因为怕“背锅”,就“违法”防疫。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2月5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的,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当前,一些领导干部还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领导干部心中无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是法治建设的大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法治意识,带头尊法学法用法,做制度执行的表率。

仔细想想,做好这样的表率,对领导干部个人而言,不也正是一种最好的保护吗?

猜你喜欢
依法法治防控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抓小打早”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为常委会依法履职当好参谋助手
牢记使命担当 依法履职尽责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依法履职尽责 献计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