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乃斌先生学术年谱

2022-03-11 13:10刘志强
名作欣赏 2022年3期
关键词:李商隐文学史研讨会

刘志强

1942年

一岁。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公历8月6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扬州。父董学熙,时年二十七岁,银行职员。母杨朝云,时年二十二岁,家庭妇女。

1947—1958年

六岁至十七岁。在上海读小学(大木桥路小学)、初中(向明中学、卢湾中学)和高中(日晖中学)。

1958—1963年

十七岁至二十二岁。高中毕业,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在复旦学习五年。其间受教于多位老师,如朱东润(传记文学、陆游等讲座)、张世禄(古汉语)、蒋天枢(楚辞、左传)、鲍正鹄与潘旭澜(鲁迅及现代文学史)、王欣夫与徐鹏(文献学、作品选)、赵景深与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王运熙(中国文学史、批评史、李白)、蒋孔阳(西方美学)、胡裕树与濮之珍(现代汉语)、袁晚禾与张介眉(外国文学)、樊英与夏仲翼(俄语)等。

1963年

二十二岁。8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毕业论文题目:《司空图〈诗品〉研究》。9月,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以下称“文学所”,原附设于北京大学;1955年9月改属中国科学院;1977年5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随之改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入所之初,由古代文学组组长余冠英先生谈话;随后拜访被安排为指导老师的钱锺书先生。10月,赴山东黄县参加为期一年的劳动实习,次年9月返所。

1965年

二十四岁。2月26日,随文学所四清工作队赴安徽寿县参加“四清”运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6月1日回所,参加所内日常工作与学习。如每周三组会(政治学习)时担任记录工作,编写报刊古代文学论文选摘;试写《中国文学史话》部分章节;参与《唐诗选》后期修订;编制《文学大事年表》(分担隋唐段)等。期间偶有短期下乡任务。但第二批四清(去江西)未參加,留所期间在老同志指导下,曾为《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写稿,发表短文两篇。

1966年

二十五岁。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学所去江西的四清工作队回京。学部出现造反派。文学所在何其芳领导下,投入对吴晗《海瑞罢官》的批判。应《文学评论》约稿,与沈斯亨合作撰写批判文章。文成,经毛星修改定稿,发表于该年《文学评论》第2期。《文学评论》随即停刊。学部和文学所一切工作停止,转入“文革”运动,直到1969年下干校。

1969年

二十八岁。9月,回上海,与程蔷结婚。程蔷1967年从复旦大学毕业,于次年分配至辽宁平庄矿务局工作,时在该局五家矿中学任教。

11月17日,文学所全体成员离京赴五七干校。干校在信阳地区的息县,期间曾转徙罗山、明港等地。

1972年

三十一岁。9月,文学所集体由干校返所。“文革”仍在进行,批林批孔批陈等。

1974年

三十三岁。12月,为解决“两地生活问题”,经何其芳批准,调离文学所,由何文轩介绍,与程蔷同赴西安,入职西北大学中文系,工作到1978年4月。

期间除上课外,曾到西北国棉四厂参与《三李诗选》编写工作,分工负责李贺部分。同时参与的有傅庚生(负责李白部分)、刘持生(负责李商隐部分)二位教授,还有国棉四厂的工人和工农兵学员。

1978年

三十七岁。“文革”结束后,文学所恢复业务工作,启动中国文学通史(亦名多卷本中国文学史)的国家项目,需要人手,被借调回所参加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下设文学系,由文学所负责。10月,考入该系,导师吴世昌先生,攻治唐代文学。同时考入的有施议对、陶文鹏、刘扬忠、雍文华等。决定以李商隐诗歌为题撰写硕士论文。期间,曾向钱锺书、余冠英、陈贻焮、廖仲安、吴调公诸先生问学。

发表论文《李贺诗简论》(《陕西教育》1978:2)。《影射问题小议》(《文学评论》1979:1,笔名郝兵)。

1980年

三十九岁。发表中篇小说《琴泉》(《钟山》1980年第3期)。

1981年

四十岁。研究生毕业,论文题为《李商隐研究》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所,在古代室工作,继续投入《唐代文学史》的编写。

发表论文《唐人看甘露之变》(《中华文史论丛》1981:1)、《略论玉溪生诗解中的一种不良倾向》(《河北师院学报》1981:1)、《李商隐诗歌的主观化倾向》(《唐代文学论丛》第1辑,1981年)、《李商隐悲剧初探》(《文学评论丛刊》第九辑)。

1982年

四十一岁,在文学所古代室。程蔷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入文学所民间室工作。

发表论文《中华民族的一曲悲壮颂歌——评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一、二)》(《文学评论》1982:2)、《李商隐诗风格分期论纲》(《西北大学学报》1982:3)、《李商隐生年为元和六年说》(《文学遗产》增刊第14辑,1982年)、《试说李商隐的〈燕台诗〉》(《唐代文学论丛》1982:2,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日本影印善本丛书中的〈赵志集〉》(《文学研究动态》1982:12)、《日本学者对李商隐研究的新收获——〈李义山七绝·七律集释稿〉简介》(《文学研究动态》1982:23)。《诗歌的电影效果》(《今昔谈》1982:1,笔名郝冰)。

《略论玉溪生诗解中的一种不良倾向(兼谈古典诗歌研究的方法问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2:5)转载。《中华民族的一曲悲壮颂歌——评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一、二)》,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2:6)转载。

1983年

四十二岁,在文学所古代室。

发表论文《论樊南文》(《文学遗产》1983:1)、《〈会昌一品集〉及李德裕的思想和创作》(《文学评论丛刊》第十八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叙事化:诗歌的一条新路》(《文谭》1983:7)。

发表中篇历史小说《菩萨蛮》(《绿原》文学丛刊第七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984年

四十三岁,在文学所古代室。

发表论文《李商隐散文简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3)、《唐代新乐府和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兼及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现象的探讨》(《文学遗产》1984:4)、《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论卢仝、马异、刘叉的诗》(《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985年

四十四岁。2月,文学所产生新领导班子,刘再复出任所长。所党委决定成立“文艺新学科研究室”,被调任为该室主任,程广林为副主任。原不定期内部刊物《文学研究动态》改为《文学研究参考》双月刊公开出版,担任主编,并计划编辑一套“文艺新学科建设丛书”。

3月,著作《李商隐传》(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元稹其人》(《文史知识》1985:1)、《说许浑的〈咸阳西门城楼晚眺〉诗》(《名作欣赏》1985:1)、《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在中国韵文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文学评论》1985:2)、《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性和新方法》(《文史知识》1985:10)、《李德裕的诗和诗中的李德裕》(《唐代文学论丛》第六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论李商隐诗歌的风格》(收入《中国文学史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发表中篇历史传奇《波影珠》(花城出版社《历史文学》1985:1;《传奇文学选刊》转载1985:11)。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5:7)转载、《新华月报》(1985:3)转载。《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性和新方法》,人大復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5:21)转载。

1986年

四十五岁,在文学所新学科研究室。1月,该室申报的“文艺新学科建设工程”被批准为国家“七五”期间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与程广林共任副主编,所长刘再复任主编。

《文学遗产》改为双月刊,主编徐公持,组成新编委会,列名编委。1月6—10日,出席在复旦大学举办的“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发言题目《中国封建文化体系中的文学》,论文收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1986)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2月,参加《文学遗产》编辑部在京召开的古代文学宏观研究问题座谈会。

发表论文《论中晚唐的边塞诗》(《唐代文学论丛》第七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批评家的创造意识和精神自由》(《批评家》1986:1)、《文学研究的深化与新学科的孕育》(《文学研究参考》1986:2)、《宏通而严谨的历史眼光》(《读书》1986:2)、《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文史》第二十六辑)、《论当代古典文学研究的体系》(《文学评论》1986:3)、《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语文导报》1986:5)、《深入作家的心灵》(《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6》,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以笔名纪伟发表《夏志清发表长文谈中国古典文学之命运》(《文学研究参考》1986:12)。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宋代文学撰写部分辞条。

《论当代古典文学研究的体系》,《新华文摘》(1986:8)转载。

1987年

四十六岁,在新学科研究室。3月20—24日,出席在杭州市举办的“中国古典文学宏观研究讨论会”。9月24—27日,文学所文艺新学科研究室召集“文艺新学科建设丛书”译著者,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和新的编委会会议。

发表论文《漫话咏史诗》(《古典文学知识》1987:1)、《文学研究:深层文化意识的开掘》(《福建论坛》1987:1)、《中国韵文古典形式的命运》(《中国韵文学刊》总第一期,1987年)、《中国封建文化体系中的文学》(《中国文学研究》1987:4)、《论中国叙事文学的演变轨迹》(《文学遗产》1987:5)。

《文学研究:深层文化意识的开掘》,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87:4)转载。

1988年

四十七岁。调离新学科研究室,回古代室。3月27日,所长办公会议任命为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5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起了“中国宏观文学史研讨会”,同时成立了以陈伯海、董乃斌为首的“宏观文学史丛书”编委会,审定并落实了若干选题。8月,文学所文艺新学科研究室和《文学评论》编辑部在青岛共同举办“文艺新学科暑期讲习班”,前往讲课,题为《文学史哲学提纲》。

发表论文《架设沟通古今的桥梁》(《文学遗产》1988:1)、《阐释者的文化意识与心灵历程——以李商隐诗歌之阐释为中心》(《福建论坛》1988:1)、《儒学与文学》(《文史知识》1988:6)、《味无穷而炙愈出——话剧〈天下第一楼〉观后》(《中国戏剧》1988:8)。与田耕宇共同为《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7)》(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一年研究情况综述”的“晚唐文学”部分撰稿。为此年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撰稿。

1989年

四十八岁,在文学所古代室。

发表论文《精神自由的强烈呼唤——论李商隐诗的主观化特征》(《江海学刊》1989:1)、《李商隐诗的语象—符号系统分析——兼论作家灵智活动的物化形式及其文化意义》(《文学遗产》1989:1)、《幻梦与诗章:李商隐诗心抉微》(《阴山学刊》1989:3)。与卢兴基出访加拿大,访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叶嘉莹教授及阿尔伯特大学。归来后合撰《加拿大的中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刊于《文学遗产》(1989:4)。为王洪主编《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撰稿。

《荒诞形式下的真理(话剧〈老风流镇〉观后)》,人大复印资料《戏剧研究》(1989:5)转载。《李商隐诗的语象—符号系统分析——兼论作家灵智活动的物化形式及其文化意义》,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10)转载。

1990年

四十九岁,在文学所古代室。11月21—25日,出席在南京市举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唐代的节俗与文学》,论文收入《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1992年)。

《〈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序》(《锦州师院学报》1990:4)、《伤今怀古意难平——读张养浩小令〈骊山怀古〉、〈北邙山怀古〉》(《古典文学知识》1990:5)、《从史的政事纪要式到小说的生活细节化——论唐传奇与小说文体的独立》(《文学评论》1990:5)、《锦心绣口言简意丰——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庆东原〉赏析》(《中文自修》1990:7)、《落花可解诗人情——李商隐〈落花〉诗赏析》(《陕西教育》1990:12)。为此年出版的《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唐诗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撰稿。

1991年

五十岁,在文学所古代室。

发表论文《叙事方式和结构的新变——二论唐传奇与小说文体的独立》(《文学遗产》1991:1)、《更全面地把握苏轼》(《中国社会科学》1991:6)。《杰出的晚唐诗人杜牧》(《中国文学》英文版1991:3、法文版1991:4)。

1992年

五十一岁,在文学所古代室。晋升为研究员,同时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与程蔷共同申报“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课题,被中华社科基金批准立项。

11月12—17日,出席在厦门举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发言题目《女儿节的情思——唐人七夕诗文论略》,论文收入《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1994年)。

10月,著作《流金岁月》〔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出版。12月,著作《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参加北京大学王瑶先生主持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国家项目,负责郭绍虞部分。其文较长,除全文收入该项目最终成果外,节本以《郭绍虞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为题发表于(《文学遗产》1992:1)。

为此年出版的陈绪万、李德身主编《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撰稿。

《郭绍虞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2:3)转载。

1993年

五十二岁,在文学所古代室。与陈伯海等联合发起的“‘文学史观专题研讨会”在福建莆田市举行。3月18日,出席《文学遗产》编辑部举办的“关于文学史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座谈会。9月6—10日,出席在北京香山飯店举办的“93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发言题目《论牛僧孺〈玄怪录〉》,论文收入《93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开明出版社1996年版)。

“文艺新学科建设丛书”到1993年共出版27本,其中《文艺新学科导论》《主体论文艺学》《系统美学》《文学价值论》《比较文学类型研究》等论著19本,《美学文艺学方法论》《当代艺术科学新潮》《阅读行为》《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等译著8本。

发表论文《唐人七夕诗文论略》(《文学评论》1993:3)、《唐代诗歌散文的小说化倾向——小说文体孕育过程论之一》(《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为此年出版的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撰稿。

1994年

五十三岁。是年至1998年,任文学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分工负责科研与外事工作,兼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院所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及李商隐研究会会长等。

张炯时任文学所所长兼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与邓绍基、樊骏共同主持改编旧著为贯穿古近现当历代及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学通史》(十卷本)。参与此项工作的组织并具体负责唐代卷。

4月1—5日,出席由《文学遗产》编辑部、《江海学刊》杂志社、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西北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共同举办的“文学史观与文学史学研讨会”。11月17—19日,出席在浙江温州举办的“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发言题目《李商隐与唐代民俗》。

著作《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2月,《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30册)出版。该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室部分学者编纂,列为主编之一。

发表论文《现代小说观念与中国古典小说》(《文学遗产》1994:2)、《文学史家的定位──关于文学史学的思考之一》(《江海学刊》1994:6)、《梦后琐言:话剧〈蝴蝶梦〉观后》(《文艺报》1994:26)。与程蔷合撰《唐代的士风演变与时代迁易》,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1)。《侠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收入许明主编《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

《现代小说观念与中国古典小说》,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5)转载。

1995年

五十四岁。6月28日,出席在北京文采阁举行的“漓江版‘古典文学名著评点系列首批图书讨论会”并发言。10月10日,出席在北京市由文学所及《文学遗产》编辑部主持召开的“‘《文学遗产》创刊四十周年暨复刊十五周年庆祝会及学术报告会”致辞并发言,发言题目《分期与规律——建国以来文学史研究中的两个问题》,致辞与论文均收入《〈文学遗产〉纪念文集——创刊四十周年暨复刊十五周年(1954—1963,1980—1995)》(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出席在海口市举办的“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发言题目《唐代文学的人文精神》,论文收入《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与钱理群共同主编《彩图中国文学史》,7月由祥云出版公司(美国)出版,12月由祥云公司与和平出版社联合出版;至2006年6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

12月,与吴庚舜共同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同月,著作《文化紊流中的文学与文士》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学史家的定位(关于文学史学的思考之一)》,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4)转载。

1996年

五十五岁。5月,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和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共同设计并拟议合作的《中国文学史学研究》课题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审小组评议和规划领导小组审批获准立项,并被列为“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之一,与陈伯海共同担任课题负责人。

9月12—17日,出席在乌鲁木齐市举办的“世纪之交中国古典文学及丝绸之路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中国文学史百年──回顾与前瞻》。9月23—27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西安举行,被选为新一届理事会副会长。10月1—3日,出席在山东烟台市举办的“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三届年会”,发言题目《建国以来的李商隐研究》。11月5—19日,应邀访问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期间讲演两次,题目分别是《论草创期的〈中国文学史〉》《近年中国内地的李商隐研究:状况与前景》。12月17日,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杜德桥(GlenDudbridge)先生“名誉高级研究员”的仪式,仪式结束后,主持为杜德桥先生举行的座谈会。出席在京郊大觉寺举行、文学所文学理论研究室主办的“文学研究学术史研讨会”。

8月,与程蔷合著的《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7年

五十六岁。4月15日,出席在北京市由《文学遗产》编辑部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组织的“《唐代文学史》研讨会”,主要邀请在京的专家学者对该书进行评议。8月12—17日,出席由《文学遗产》编辑部与黑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在哈尔滨-牡丹江召开的“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研讨会”。12月11—13日,出席在莆田市召开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江海学刊》杂志社、漳州师范学院和福建师大中文系联合主办的“文学史学研讨会”。

3月,校点《李贺歌诗编》《李商隐诗集》(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9月,著作《中华文学通史(第二卷)·唐五代时期文学》由华艺出版社出版。11月,与薛天纬、石昌渝共同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与陈伯海共同主编的列为国家“七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的“宏观文学史丛书”,至此年共出版七种,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除自著《中国古典小說的文体独立》一书外,尚有陈伯海《中国文学史之宏观》(1995)、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1992)、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1992)、陆海明《中国文学批评方法探源》(1994)、夏咸淳《晚明士风与文学》(1994)、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1997)六种。受傅璇琮委托组稿编辑《中华文学通览》(十册),由中华书局于本年出版。

发表《访台归来漫话——记台湾中研院文哲所》(《民主》1997:2)、《97,文学史研究的展望》(《江海学刊》1997:3)、《论草创期的〈中国文学史〉》(《社会科学战线》1997:5)、《诗美与力度:电视剧〈彩云追月〉观后》(《文艺报》1997:8)、《〈中华文学通览〉主编的话》(收入董乃斌主编《中华文学通览》,中华书局1997年版)、《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记文艺理论家何文轩》〔收入《西北大学英才谱(第三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7,文学史研究的展望》,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7:6)转载。

1998年

五十七岁。5月6-8日,出席北京大学主办的“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发言题目《融会旧学新知锐意开拓创造——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汉学”研究》,论文收入《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月11—14日,出席在沈阳市召开的由文学所与辽宁大学共同发起的“面向新世纪文学思想发展学术研讨会”。9月22日,出席文学所主办的“中国文学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10月1—3日,出席在河南省博爱县举办的“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四届年会”。10月8—26日,应旧金山美华文学协会会长黄运基邀请,与所长张炯赴美访问,期间参加黄运基主持召开的美华华文文学研讨会等活动,结识刘荒田等旅美作家和学者,参观斯坦福大学、旧金山大学。11月4—6日,出席在浙江海宁市举办的“纪念吴世昌诞辰90周年暨吴世昌学术思想研讨会”,并撰写会议综述发表于《文学遗产》(1999:2)。

1月,著作《陋室之鸣》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关于“学术史”的纵横考察》(《文学遗产》1998:1)、《史料·视角·方法──董乃斌、赵昌平、陈尚君关于二十世纪唐代文学研究的对话》(《文学遗产》1998:4)、《世纪之交的学术话题》(《红岩》1998:6)、《绮才艳骨深情丽辞——李商隐诗选读》(《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23)。为此年出版的《曲与画·元曲三百首》(上海辞书出版社)、《唐五代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撰稿。

《论草创期的〈中国文学史〉》,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1)转载。《关于“学术史”的纵横考察(之一)》,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6)转载。《史料·视角·方法:关于二十世纪唐代文学研究的对话》,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10)转载。

此年12月,卸任文学所副所长,仍回古代室工作。

1999年

五十八岁,在文学所古代室。6月15日,在武汉大学文学院做演讲,题目《古典文学研究者的“通”与“专”》,论文收入《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9月13—16日,出席在广州市、东莞市举办的“世纪之交中国古代戏曲与古代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9月20—24日,出席在武汉首义饭店举办的“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闻一多与唐诗研究的鉴赏学派》,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10月15日,出席在文学所举办的“‘五十年的文学世界学术研讨会”。

发表论文《关于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文史知识》1999: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系列诗文选读》(《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9:34)、《新世紀文学研究大势管窥》(《人民政协报》1999/12)。与傅璇琮、许逸民等联合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并为之撰稿。

2000年

五十九岁。10月16—22日,出席在武汉大学举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致闭幕词并发言。11月2—5日,出席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发言题目《从游戏到消解——关于金庸〈笑傲江湖〉的议论》,论文收入《2000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发表论文《唐诗研究的鉴赏学派与闻一多的贡献》(《中州学刊》2000:2)、《出土文献和学术方略》(《文艺研究》2000:3)、《理尽一言语无重出》(《中国文化报》2000/7/11)、《反思·重读·超越——关于中国文学研究策略的思考》(《湖北大学学报》2000:4)、《论文学史范型的新变──兼评傅璇琮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文学遗产》2000:5)、《文学史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人民政协报》2000/9/29)。

所指导首届博士生陈飞毕业,博士论文《唐代试策研究(《唐代官人文学研究》第一卷)》。

《新世纪文学研究大势管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1)转载;《唐诗研究的鉴赏学派与闻一多的贡献》,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8)转载。《出土文献和学术方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4)转载。

2001年

六十岁。5月,与程蔷一起由北京调往上海,入职上海大学文学院。

7月25—29,出席在温州市举办的“第二届谢灵运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谢灵运山水诗的现代解读》,期间游雁荡山。10月15—18日,主持在河南沁阳市举办的“李商隐与中晚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并为《论文集》作序,论文题目《李商隐与现代诗人戴望舒》。

发表论文《王文濡简论》(《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1)、《戏剧性:观照唐代小说诗歌与戏曲关系的一个视角》(《文艺研究》2001:1)、《唐代文学史的编撰:历史与现状》(《学术研究》2001:3)、《关于文学史学史的构想》(《中外文化与文论》第8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范式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1:6)、《文学史丰碑的建与毁——论刘大杰先生的文学史研究》(《人文论丛》2001年卷)、《诗歌中的李商隐与戴望舒》(《人民政协报》2001/11/20)。为此年出版的《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撰稿。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二等奖(2001年)。《唐代文学史的编撰:历史与现状》,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8)转载。

2002年

六十一岁。4月13-15日,出席在安徽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超越时空的心灵契合——论何其芳与李商隐的创作因缘》。

《唐代美文的再检视——兼谈文学史的真实、完整和中国特色》(《古典文学知识》2002:1)、《李商隐和现代诗人戴望舒》(《天中学刊》2002:1)、《李商隐研究的新成果和坚实文献基础——〈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学术价值窥管》(《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2:8)、《樊南美文与中国文学的一个特点》(《文史知识》2002:9)、《〈李商隐与中晚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殷都学刊》2002:4)、《超越时空的心灵契合——论何其芳与李商隐的创作因缘》(《文学评论》2002:5)、《多元:文化的活力》(《社会科学报》2002/5/30)。为此年出版的《元曲一百首》(上海辞书出版社)撰稿。

所指导博士生赵建梅、郑暋暻毕业,博士论文分别是《唐大和初至大中初的洛阳诗坛》《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研究》。

《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范式的视角》(论文)获上海市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

2003年

六十二岁。8月21—26日,出席在武汉大学举办的“第三届‘《文学遗产》论坛”,发言题目《文学史无限论》。9月19—20日,出席在南京大学举办的“卞孝萱先生八十寿诞庆祝会暨文史结合的现代学术意义学术研讨会”并发言。9月22日,出席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举办的“《中国文学史学史》专题研讨会”,作为课题负责人对编写情况做了介绍。9月24日,出席文学所举办的“‘全球化的情境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12月4—6日,与程蔷同赴香港,出席香港浸会大学主办的“‘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发表《神话仙化的纪程牌——王嘉〈拾遗记〉的道教意识》《〈搜神记〉与民间信仰崇拜》,论文收入葛晓音主编《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月,与陈伯海、刘扬忠共同主编《中国文学史学史》(1—3卷)(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3月,主编《聚沙集——上海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5月,主编《唐宋名篇·唐诗卷》(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人鱼之变窥哲理——唐人小说〈薛伟〉的意义》(《古典文学知识》2003:3)、《刘荒田散文和中美文化比较》(《华文文学》2003:3)、《民间故事与古代小说》(《中文自学指导》2003:4)、《中国诗学之渊源论》(《文学遗产》2003:4)、《专精、渊博与贯通》(《文学遗产》2003:5)、《〈续玄怪录〉的文本分析和篇目讨论》(《文史知识》2003:7)、与程蔷合著《民间叙事论纲》分上下刊于《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5),人大复印资料《古近代文学研究》(2004:4—5转载、《文学史无限论》(《文学遗产》2003:6)、《“文革”前两年古代组杂忆》(收入《岁月熔金:文学研究所五十年记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金庸小说生命力之渊源——从〈天龙八部〉說起》(《人民政协报》2003/10/28)、《摄影文学任重而道远》(《中国艺术报》2003/12/19)

《人鱼之变窥哲理》,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8)转载。《文学史丰碑的建与毁——论刘大杰先生的文学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2)转载。《中国诗学之渊源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6)转载。

2004年

六十三岁。2月16—19日,在绍兴文理学院参加“东亚中国传统文化暨越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东亚文化的比较研究与越文化问题》。11月3-8日,出席在广州市举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出席在浙江海宁市召开的“纪念吴世昌诞辰95周年大会”,并做学术讲座。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的中唐文学研究会做演讲,题目《中国唐代文学研究的一些情况》,后发表于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69册。

与黄霖共同编撰的《古代小说鉴赏辞典》上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民间叙事与文人创作的交融与结晶——说无名氏〈大业拾遗记〉》(《文史知识》2004:2)、《废名作品的文学渊源——以与李商隐的关系为中心》(《文艺研究》2004:4)。

《中国文学史学史》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2004)、第十九届北方15省市自治区社科优秀图书奖(2004)。《文学史无限论》,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1)转载。

2005年

六十四岁。出任《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4月10日,“上海金庸文学艺术研究会”成立,被推为会长。此会举行过一些活动,不久解散。

5月18日,出席上海师范大学“纪念胡云翼先生百岁诞辰学术研讨会”。6月25日,出席复旦大学“庆祝王运熙教授80华诞学术座谈会”。8月9日,出席在上海社科院文学所“上海文学特色暨《上海文学通史》研讨会”。8月25日,出席在北京市举办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历史与理论学术研讨会”。10月25日至11月24日,出席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长生殿》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型演出活动”,发言论文《洪昇〈长生殿〉的文学渊源——以戏剧性的生长发展为中心》,论文收入《千古情缘:〈长生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著作《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选编评注《李商隐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参与工作的整理本《中国香艳丛书》(团结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李商隐与杜牧之比较——从李商隐赠杜牧的两首诗说起》(《上海大学学报》2005:1)、《读研古诗四部曲——以读李商隐诗为例》(《人民政协报》2005/1/10)、《致叶嘉莹先生八十华诞贺函》(收入《叶嘉莹教授八十华诞暨国际词学研讨会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06年

六十五岁。4月14—17日,出席在上海大学举办的“中文学科通识教育改革——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并致辞。5月16—18日,出席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的“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全国学术研究会”,并做中心发言。7月23—26日,出席在南京大学举办的“中国诗学研讨会”,发言题目《重读经典之王维篇》,论文收入莫砺锋编《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8月17—20日,出席在杭州、金华两地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学术研讨会”。8月21-26日,出席在北京市举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致闭幕词并宣读论文,发言题目《李商隐与杜牧之比较:从李商隐赠杜牧的两首诗说起》,论文收入《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二辑,2006年)。11月25日,出席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文学遗产与古代经济生活研讨会”。12月20日,主持在上海大学召开的“上海古代文学学会2006年年会”。

11月,与王继洪合作编选的《王维集》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后曾多次重印。

发表《学习〈钱伟长文选〉笔谈》(《上海大学学报》2006:1)。为《东方丛刊》主持文学史学专栏,撰《主持人语》《文学史学:对象、性质及其定位》《〈中国古代文学通论〉的特色与价值》等文(《东方丛刊》2006:2)。发表《论文本与经典——关于文学史本体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4)、《笔谈〈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文学遗产》2006:4)、《重读王维之片得》(《中文自学指导》2006:4)、《知识性·思辨性·实用性》(《社会科学论坛》2006:5)、《经济视角与唐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学术月刊》2006:5)、《诸朝正史中的小说与民间叙事》(《文学评论》2006:5)、《〈中国文学通论〉笔谈》(《社会科学论坛》2006:9)、与刘扬忠合作《充满创新精神又适于应用》(《文汇读书周报》2006/12/15)、与程蔷合作《论海派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契约性特征》(收入《海派文化与国际影响力》,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经济生活与唐代文学之解读》(收入《中国传统文学与经济生活》,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论文本与经典——关于文学史本体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6)转载。

2007年

六十六岁。11月23—25日,出席在杭州市举办的“首届中国武侠小说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正史中的“侠”——兼论侠的正面意义》。

7月,主编《中国文化读本》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鹿鼎记〉的历史意趣》(《西南大学学报》2007:2)、与李孝弟合作《关于文学史类型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3)、《一部立意正大、创新性强的文学史新著——评徐培均主编〈中华爱国文学史〉》(《社会科学》2007:4)、《文学史学的创建和文艺学的离合》(《上海大学学报》2007:5)、《文学史创新与观念变革》(《重庆大学学报》2007:5)。为此年出版的萧涤非、刘乃昌主编《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诗卷》(山东大学出版社)撰稿。

《诸朝正史中的小说与民间叙事》,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2)转载。

2008年

六十七岁。被授予上海大学终身教授。向国家社科基金申报课题“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获得立项。

8月2—3日,出席在南昌市举办的“‘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9月16—17日,出席在浙江海宁市兴办的“纪念吴世昌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学习前辈精神,继承学术薪火》。10月25—29日,出席在芜湖市举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致开幕词并宣读论文,发言题目《〈史通〉叙事观在文学史上的意义》,论文收入《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三辑,2008年)。12月16日,在海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做学术讲座,题目《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讲座由该学院副院长刘亮博士主持。

6月,与李翰、李孝弟、程蔷合撰的《文学史学原理研究》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中国古代文论与叙事学问题》(《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8:1)、《王维的一篇妙文》(《文史知识》2008:2)、《漫说唐宋诗:异同与优劣》(《古典文学知识》2008:4)、《论郑振铎的文学史研究之路》(《文学遗产》2008:4)、《吴世昌先生的学术精神》(《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6)、《文学史研究的叙事视角和贯穿线》(《人民政协报》2008/12/22)、《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一块里程碑——论刘知几〈史通〉的叙事观》(《文衡》2008年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记忆中的许志英与我》(收入《往事与哀思——怀念许志英教授》,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阅读是心灵的对话》(收入《心灵文本》,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为此年出版的吴小林主编《唐宋八大家文品读辞典》(新世界出版社)撰稿。

9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和欣赏》整理推出系列全集,曾为方明等播音的姜夔《扬州慢》、蒋捷《虞美人·听雨》、王维《鹿柴》《木兰柴》、韦庄《菩萨蛮》二首、《谈元散曲》等撰稿。

《关于文学史类型的思考》,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3)转载。

2009年

六十八岁。应台湾东吴大学邀请,赴该校中文系讲学一学期。程蔷同行。2月16日抵台北。期间除规定课程外,参加各大学学术研讨会,讲学若干次。5月2日,应邀为台湾地区“政治大学”的“百年论学”(中国古典文艺思潮研读会第三十八次研读会)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正史纪传、历史小说和民间叙事》。6月27日回到上海。

12月12—13日,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百年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论文收入举办方印制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百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表论文《两种扩展,两种深入:2009年文学研究态势预测》(《学术月刊》2009:1)、《思想与学术的优美结晶——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读后》(《文学评论》2009:3)、《论苏轼〈赤壁赋〉的诗性叙事》(《文衡》2009年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史通〉叙事观的文学史意义》〔《人文中国学报》(第十五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2010年

六十九岁。10月16—19日,出席在天津举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中国文学史两大传统中的唐代文学》,论文收入《唐代文学研究》(第十四辑,2010年)。11月13—15日,出席在绍兴市举办的“纪念陆游诞辰885周年暨陆游与鉴湖国际研讨会”,发言题目《陆游诗叙事特征简论——以〈三山杜门作歌〉为中心》,论文收入《陆游与鉴湖》(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发表论文《古典诗词研究的叙事视角》(《文学评论》2010:1)、《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文学遗产》2010:1)、《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社会科学》2010:3)、《〈后赤壁赋〉是写梦之作吗?》(《文史知识》2010:9)、《中国文学叙事传统内涵总说》(《文衡》2010年卷,上海大学出版社)、《美不胜收的唐傳奇》(《绍兴文理学院报》2010年12月25日)。

所指导博士生周兴泰、冀运鲁、柳卓霞、赵美玲毕业,博士论文分别是《唐赋叙事研究》《〈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新唐书〉列传叙事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当代的传播与影响》。

《文学史学原理研究》获上海市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2010年)。《古典诗词研究的叙事视角》,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6)转载、《新华文摘》(2010:13)转载、《文学研究文摘》(2010:2)转载。

2011年

七十岁。7月18—21日,出席在山东烟台市举办的“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八届年会”。10月21—23日,出席在上海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博士生博士后论坛”并致开幕词。11月9—10,出席在澳门大学举办的“‘金庸与汉语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金庸小说和三教圆融》,论文收入朱寿桐主编《金庸与汉语新文学》(澳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2月17—19日,出席在复旦大学召开的“‘口头叙事研究的途径与未来展望学术研讨会”并做主体发言。12月27—30日,出席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艺概·诗概〉的诗歌叙事理论——刘熙载叙事观探索之一》,论文收入《视角与方法:复旦大学第三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发表论文《〈文心雕龙〉与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3)、《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节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5/17)。

所指导博士生吕海龙毕业,博士论文《〈史通〉与刘知几文史观研究》。

《〈文心雕龙〉与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4)转载。

2012年

七十一岁,办理退休手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成果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中华书局出版。

5月29日,应邀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楼604会议厅为上外博士沙龙(第72期)做讲座,题目《中国文学史抒情与叙事两大传统》。11月6日,出席在浙江萧山举办的“从义桥渔浦出发——浙东唐诗之路重要源头研讨会”。

3月,主编《文衡》(2010年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出版;同月,董乃斌主编并主撰,李翰、杨绪容、王继洪、刘亮、周兴泰、柳卓霞、冀运鲁等合著《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由中华书局出版。11月,著作《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修订增补)与《李商隐传》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

发表论文《傅璇琮先生治学之道管窥》(《古典文学知识》2012:2—3),后收入《傅璇琮先生学术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艺概·诗概〉的诗歌叙事理论——刘熙载叙事观探索之一》(《文学遗产》2012:4)、《苏轼碑文漫赏》(《文史知识》2012:6)、《一部叙史与咏怀的文学史作》(《博览群书》2012:12)、《建构基于中国叙事传统的本土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9/14)。

所指导博士生尹冬民、朴美爱毕业,博士论文《〈述书赋〉笺证》《〈太平广记〉“预知未来”故事研究》。

《古典诗词研究的叙事视角》(论文)获上海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2012)。《〈艺概·诗概〉的诗歌叙事理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12)转载;

2013年

七十二岁。8月10日,出席在“文学鉴赏辞典与文史中国:《唐诗鉴赏辞典》出版30周年座谈会”。8月18日,出席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发布会暨2013学术出版上海论坛”。11月16日,主持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召开的“多重视角下的古代文学研究——上海古典文学学会2013年年会”。

发表论文《刘鹗佚诗十一首小考》(《现代中文学刊》2013:2)、熊碧《兼容妆蓄,不断创新——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董乃斌先生访谈录》(《古典文献学术论丛》第三辑,黄山书社)、《话剧〈李白〉之美》(收入《〈李白〉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后出益精、特色鲜明的学术史大书——评〈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光明日报》2013/4/28)、《将最新研究成果拿到课堂》(《社会科学报》2013/9/26)。

所指导博士生苏周永毕业,博士论文《晚唐文章与政治的关系研究:以李商隐“四六骈文”与晚唐三家“刺世小品文”为中心》。

2014年

七十三岁。5月31日,由《云梦学刊》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联合主办的“科研项目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致辞并作会后总结。10月11日,出席在苏州大学举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14日,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国际交流学院二楼会议室做学术报告,题目《中国文学史:从学习到研究》。

发表论文《文献资料的艰辛汇集别开生面的学术视野——读赵义山等著〈明代小说寄生词曲研究〉》(《励耘学刊》文学卷2014:1)、《经典当代价值之我见》(《文学遗产》2014: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14:12)、《古今演变和文学史贯穿线》(收入《实证与演变:中国文学史研究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春秋文学系年辑证〉:力求逼近春秋文学的真相》(《社会科学报》2014/3/6)、《开疆拓宇的小说寄生词曲研究》(《中华读书报》2014/4/9)。所指导博士生熊碧毕业,博士论文《唐代奏议的文学研究》。

2015年

七十四岁。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15ZDB067)获得立项。

6月12—13日,出席在复旦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华诗词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为《赋比兴与叙抒议》。9月26日,出席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的“《井中奇书新考》出版暨《心史》初刻本影印座谈会”。11月18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做《开卷有益和尚友古人——中华文史魅力漫谈》的报告。12月19—20,出席台湾“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叙事学:历史叙事诗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专题演讲《从抒情叙事两大传统论中国文学史》,后收入李贞慧主编的会议论文集。

8月,著作《錦瑟哀弦:李商隐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9月,主编《古代城市生活与文学叙事》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古诗十九首与中国文学的抒叙传统》(《北京大学学报》2015:5)、《关于中国历代诗歌叙事研究的思考》(收入《古代城市生活与文学叙事》)、《悼念余恕诚先生》,收入《余霞成绮:余恕诚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想起他心中便升起莫名的悲哀》(收入《现象环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栾勋遗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和实生物,刚健有为》(《社会科学报》2015/4/30)。

2016年

七十五岁。卸任《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发表论文《漫话律诗绝句的叙事》(《古典文学知识》2016:1)、《从赋比兴到叙抒议——考察诗歌叙事传统的一个角度》(《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6:1)、《“唯一”传统还是两大传统贯穿?——从“抒情”与“叙事”论中国文学史》(《南国学术》2016:2)、《陈伯海先生学术贡献的意义——为陈伯海先生八十寿辰及〈文集〉出版而作》(《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二辑)、《陈伯海先生建立的“唐诗学”学科体系》(《学术界》2016:7)、《孟浩然的另一面——读〈春情〉诗有感》(《文史知识》2016:11)、李翰《文学史家的治学情怀与学术视野——董乃斌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16:5)。

《从赋比兴到叙抒议——考察诗歌叙事传统的一个角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2)转载。

2017年

七十六岁。3月28日,出席在上海大学召开的“‘《诗经》与礼制研究开题报告会暨‘首届诗礼文化国际论坛”致辞并发言。7月1日,在上海大学召开“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中期成果汇报会,致辞并发言。10月10日上午,出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文学评论》创刊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发言题目《杂忆“老文评”》,该文收入《〈文学评论〉六十年纪念文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10月10日下午,出席在文学所举办的“‘学科评论·十年前瞻古代文学高峰论坛”并发言。10月20—22日,出席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的“第六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八届叙事学全国研讨会”并做主旨发言。10月27-29日,出席“第二届中华诗词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诗史言说与叙事传统》,论文收入《中华诗词研究》第三辑(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版)。12月2—3日,出席复旦大学举办的“‘经典形塑与文本阐释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程”并发言,发言题目《阐释之于经典》。

7月,著作《中国文学叙事传统论稿》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为此年出版的《历代绝妙好词》(上海辞书出版社)、《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撰稿。

所指导博士生曹渊毕业,博士论文《晚唐三家研究——文学变革与时代变迁中的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

2018年

七十七岁。1月7日,主持在上海大学召开的饶龙隼教授新著《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座谈会。4月25日,出席在上海作协大厅举办的“‘中版国教杯第二十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新闻发布会”。8月20—22日,出席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唐代文学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李贺诗的叙事意趣与诗史资格》。9月15日,出席在浙江海宁市举办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纪念吴世昌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11月23—25日,出席“上海大学古代文学学科高峰论坛(第三期)”并致辞。11月28—29日,出席“第三届中华诗词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中国诗歌传统再认识——关于抒情叙事、表现再现的互惠与博弈》,论文收入《中华诗词研究》第五辑(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版)。12月23—24日,出席在上海大学举办的“‘全清诗歌总集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学术研讨会”,致辞并发言。

发表论文《补课也是开新》(《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2018年第1辑)、《李白与诗史》(《文史知识》2018:3)、《〈诗经〉史诗的叙事特征和类型——〈诗经〉研读笔记之一》(《南国学术》2018:3)、《古诗十九首与中国文学的抒情叙事传统》(《中華活页文选》教师版2018:11)。为此年出版的《历代名词鉴赏·唐五代词》(上海辞书出版社)、《历代名词鉴赏·元明清词》(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小说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撰稿。

所指导博士生黄立一毕业,博士论文《中国古代诗学叙事观之“事”内涵及事情景关系研究》。

2019年

七十八岁。3月23日,出席上海师范大学陈飞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唐代文学制度与国家文明研究”开题会。5月23—25日,出席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及其叙事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主旨演讲《文类递嬗与抒叙博弈》。6月15日,出席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刘永翔、严佐之教授荣休仪式暨‘叙谊论学座谈会”并致辞。6月22—24日,出席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办公楼小礼堂举办的“‘近代士人的家国记忆与生活图景——《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六辑)学术研讨会”。6月29日,出席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历代小说话》及话体文学批评学术论坛”。6月30日,出席安徽师范大学“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出版座谈会暨唐诗选本学术研讨会”并致辞。7月11—12日,出席“上海大学‘典籍文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全国研究生创新论坛”,发言题目《文学史:作为课程或研究方向》。9月10日,出席在南开大学举办的“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四十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中华诗教的崇高典范——叶嘉莹先生诗的一生》。11月7日,出席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召开的“夏咸淳《明代学术思潮与文学流变》新书发布会暨文学史学研讨会”。11月11—14日,去广西平乐参加第十届李商隐研究会年会,与会论文《李商隐的昭州诗》。

发表论文《李贺诗的叙事意趣与诗史资格》(《古典文学知识》2019:1)、《从诗史名实说到叙事传统》(《文艺理论研究》2019:1)、《史中含论、论从史出与以论带史》(《东南学术》2019:4)、《我在文学所的学术经历》(《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2019年第2辑)、《〈王永宽学术随笔〉序》(收入《王永宽学术随笔》,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2020年

七十九岁。9月26日,出席在上海大学召开的“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书形成问题研究‘东林学派文献整理与文献研究开题报告会”。10月23—24日,“第五届中华诗词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奉贤举行,作题目为《诗歌叙事传统的“技”“道”与伦理》的书面发言。11月21日,出席复旦大学举办的“纪念钱锺书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暨《钱锺书的学术人生》新书发布会”,发言题目《回忆钱锺书先生》。12月16日,出席在安徽师范大学举办的“《刘学锴文集》首发暨出版座谈会”并发言。

发表论文《李商隐昭州诗,毕竟是写诗啊——“解密李商隐”之一》(《博览群书》2020:3)。

2021年

八十岁。1月9日,江西师范大学举办“新文科背景下的叙事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做线上发言,题目《关于中国诗歌叙事学的一点思考》。4月16—18日,出席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论坛”。5月18日,出席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的“纪念赵昌平逝世三周年追思会暨《赵昌平文存》出版座谈会”。6月12日,出席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举办的“章培恒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座谈会”并发言。7月31日至8月4日,出席上海大学“2021年明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十三届年会”并致开幕辞。11月20日,出席在上海师范大学(西部)会议中心二楼报告厅举办的“孙逊先生与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与傅刚共同主持及点评大会发言。

发表论文《文类递嬗与抒叙博弈》(《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21:1)、《刘学锴先生的李商隐研究》(《名作欣赏》2021:3)。

所指导博士生杨长正毕业,博士论文《杜甫的叙事研究》。

《文类递嬗与抒叙博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1:7)转载。

猜你喜欢
李商隐文学史研讨会
学院领导出席“中美音乐交流五十年研讨会”
魏群夫散文创作研讨会纪要
杨留义城市山水画学术研讨会纪要
研讨会莫变“演讨会”
石榴
李商隐:道是无情却有情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文学史》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