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2022-03-11 18:07高华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创造力

【摘 要】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着力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学校通过学习共同体建设,转变管理行为和教育思维方式,建立健全德育课程体系,构建全方位的大德育体系,回归立德树人教育本真。学校德育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促进了学生“品德、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科学家精神;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95-0019-03

【作者简介】高华,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江苏太仓,215411)副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始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科技教育发展学生的创新力,以科学家精神内核“敬”“毅”“精”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在学生的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让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奋勇向前。

一场场激动人心、热火朝天的辩论,学生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力量;一次次的科学实验,学生在失败和成功之间体会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一个个突破传统的学习时空,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展示个性和创造力,获得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在这里,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成就自我,在成为未来科学家的路上前进着,前进着……

一、学习共同体内的自主实践

一年一度的辩论赛悄悄拉开了帷幕,作为学校的品牌活动,“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辩论赛促进学生全面、自主、个性地发展,不仅能全方位落实科学素养培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能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

“初赛的辩题是‘制止暴力靠法律还是道德,现在是法治社会,我觉得这个辩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正方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我们班是反方,该怎么切入呢?”这是学生小蒋拿到辩题后产生的困惑。

一次活动课上,小蒋和同学博文在班级图书角翻到了一篇与“五四运动”相关的文章,文章写了一群热血青年如何奋起反抗,开启革命新篇章的故事。他们将这篇文章与这次辩论赛的辩题联系起来:当时旧秩序被推翻,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其不能保障国家、民族、人民的安全,没有达到道德层面上對于治国所提出的国泰民安的要求,那时秩序便不再拥有约束力。

“博文,一个时代的秩序没有了约束力,是不是意味着当时的法律没有效力?”

“法律自身没有效力,当出现暴力时,就需要别的来支撑……”

“道德!”

小蒋和博文激动地同时惊呼起来。他们连忙召集小组成员探讨,在小蒋和博文的启发下,大家由点及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思维很快发散开来。

“法律制止暴力事件的发生,保护个人的安全,以此保障人们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

“古代哲人常说,道德高尚的统治者要让人各尽其才,这正符合了道德对国家治理的要求。”

“若是公安执法机关无法及时到达现场的话,制止暴力就只能靠当时当地人的道德……”

“对,大众对施暴一方的调解、制止,都是目击者出于道德层面向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方式。这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却也是制止暴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

集体头脑风暴后,大家又开始查阅参考相关资料,主动请教指导老师,在对话交流和信息共享中总结出了一条反方的支撑论点:“法律比道德更具有强制约束力,而道德比法律更具有普适性。只有从普适性的角度出发,我们才能为自己的论点提供更好的支撑。”

在回顾备赛和比赛的过程时,小蒋说:“准备阶段,我发现学习可以发生在教室之外,一个人的独立思考很重要,但光是个人的思考有时也很局限,与同学交流能迸发出更多的火花。对固有的观念提出质疑,找出可以成立的理论依据,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是对自己思维习惯的挑战。”

“个人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转变学习方式”是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模式,学习本来就是合作性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课堂上的师生合作,更多的是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体中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利用学习资源和工具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而且学习共同体内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二、反身性学习中的价值延伸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学、思结合是最好的读书和学习的方法。当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也要思考,因为教师也是学习共同体的一员。教师要思考如何尊重学生,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究、一起成长。

刘老师是高二的物理老师,在执教电磁学相关内容的一节课上,他用一个线圈和几节电池做了一个探究自感现象的实验。他先让一位学生双手抓住电源的两端,此时电压比较小,学生没有什么感觉;接着,他请5位学生手拉手,和自感线圈并联,形成闭合电路,这一次学生的疼痛感明显;最后,他请10位学生做同样的实验,学生感受到了更加明显的疼痛。不同的体验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课后,学生们围住刘老师,都想要再尝试一下。一个胆大的学生要求用两节电池实验一下,结果一通电后他立刻跳了起来,并连忙松开了手。

刘老师看了看大家,问:“如果一个人拿四节电池做实验,会出事吗?”

有学生说:“自感现象是因为线圈在断电时产生自感电动势,而接得人越多,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如果只有一个人,那肯定很危险。”大家都表示赞同。

这时物理课代表提出质疑:“看课上的实验,不管是五个人还是十个人,大家都感受到了疼痛,而且看上去疼痛程度差不多,所以会不会是电流不变,一个人和几个人的感受都一样呢?”大家又都露出了认可的神色。

对于课代表的说法,又有学生质疑:“如果让100个人做实验,每个人还是会感到疼痛,但这从能量的方面看就不对了。十个人也是电,一百个人也是电,而开关又断了,那么能量从哪里来呢?”

课代表低头开始思考,很快他抬起了头,一脸兴奋地说:“时间,作用的时间不一样。”

…………

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问题,却引发师生间激烈的讨论。师生间的延伸对话其实就是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我们每一个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不管是大还是小,都认真对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热情和自信。

三、全方位学习中的时空拓展

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德育情境,在有限的教育时空中拓展出更广阔的领域,促进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德育时空拓展的形式丰富多样,既可以突破教室空间,组织全校学生参与校园活动,如学校开展的“讲科学家精神”故事评比、“让梦想走向深蓝”科技节等活动,促进了不同年级学生的互相了解,发挥同辈效应;也可以突破校园空间,利用本地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走进科创企业,了解科技改变世界的力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突破所在城市的空间,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世界,鼓勵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参观大学、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等方式进行科技研学和职业体验等。

例如: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吴健雄墓园”,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深入领悟科学家精神。有学生在参观后写下了这样的感悟:“吴健雄的事迹让我懂得了人要始终保持一颗求知的心,一颗进取的心,一颗爱国的心,要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感悟和理解它能带给人无尽的欢乐。我们还有很多的时间,很多的精力,只有踏踏实实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才能为祖国做贡献,为祖国争光。”从社区参观,到实践基地体验,再到学校和家庭内的交流分享,多方位的时空探索,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对科学家精神的体悟更深刻。

我们不仅要培养有知识技能的人,还要培养有道德情怀的人。学校组织学生研学小组前往高校研究院参观和学习,一名之前对人文学科非常不屑的学生在学习参观后,对学校的研学主题“人文底色,科技内涵”有了全新认识。他在研学单上写道:“今天参观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考古学专家的介绍,从他的介绍中我了解到科技考古与传统考古结合的关键是将文理科打通。我们要学会发现不同知识点的相通处,力求融会贯通,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人文与科技的奇妙。”如果说,规划好的路线、场馆、解说为学生提供了让知识、体验落地的脚手架,那么专家学者在工作现场散发的专注、热情,现场产生的思维碰撞,学生某一时刻的强烈体验,则是让知识经验能够得以内化的灵魂。它是特殊时空下多方协同产生的德育效果,是任何说教都无法实现的。

德育时空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学习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发生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品格的提升,学生在理解自我、理解他人和理解社会中实现了自我道德的建构。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孩子唤醒了我的创造力
智商、创造力与创新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