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重塑教育

2022-03-12 14:08张宏羽
检察风云 2022年3期
关键词:鸡娃重塑作业

张宏羽

2021年底,《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1年十大流行语”,“鸡娃”和“双减”名列其中。《人民日报》评论称,“流行语的问题导向揭示着深化改革的路径”。近年来,激烈的升学竞争使不少家长逼迫孩子补课、做题,近乎疯狂的养育方式被简称为“鸡娃”,让父母、孩子身心俱疲。之后流行的“双减”,则是决策层针对“鸡娃”现象的政策“良药”。

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在《“双减”引发的新时期教育思考》中提到,“双减”问题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教育生态的失衡。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资本意图打造另一个体系,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受之裹挟、冲击,爱恨交织,剪不断、理还乱。

“双减”政策实施多月以来,教育生态正进行着肉眼可见的重塑: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更为凸显。

有的学校积极探索分层分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好、学深、学透。此外,就作业来说,重复性的作业少了,“以一当十”的作业多了;纸笔作业少了,“实践作业”多了;机械的作业少了,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层次的个性化作业多了,真正实现“减量不减效”。学校还开展课后托管或延时服务,开设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放学后,孩子们有的在画画,“破译”蒙娜丽莎的微笑;有的在唱歌,一展百灵鸟般的歌喉;有的学起了跳舞,仿佛自己是个芭蕾演员……孩子们的笑容,是教育的最美韵脚。

家庭对儿童个体的发展影响深远。2022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可以说,《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是一次观念上的重塑:家庭教育不应缺位,家校社需要协同配合。

江苏南京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双减”背景下,一些学校开展课后托管服务后,有些家长会认为自己“无事可做”了,每天无非就是接送孩子,并不注重陪伴与沟通。她认为,“双减”不应该“减”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意味着家长不能再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此外,该部法律还呼应了“双减”政策。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記者发现,一些城市正不断推进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北京市出台了中小学家访制度,明确每个学生每学期接受一次家访。还落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规划,在中小学校试点建设家庭教育工作室,进一步加强网上家长学校和中小学家长课堂建设,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

《家庭教育促进法》纠正了不少“带娃误区”,比如家长应当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有的父亲总拿自己太忙、没时间为借口,逃避自己的责任。有研究发现,对孩子来说,父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参与”不仅有利于孩子在家庭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关爱和教育,也将更加优化不同性别角色在家庭事务特别是家庭教育中的分工。记者注意到,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上海市长宁区持续发挥“好爸爸亲子课堂”等家庭教育品牌项目的作用,精准对接需求,不断深化家庭教育内涵。“好爸爸亲子课堂”从父亲角色定位、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性、父亲教育技巧等方面为爸爸们指点迷津,并为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通过这一平台,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得以传播,更多人成为了“可爱、可亲、可敬”的爸爸。

不管是“双减”政策,还是《家庭教育促进法》,都正重塑着教育的生态与观念。或许要让教育真正回归本真,还任重道远。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迈出的每一步,都在通向未来。

猜你喜欢
鸡娃重塑作业
网络流行语“鸡娃”探析
重塑未来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制造鸡娃
李沧:再造与重塑
作业
重塑灵魂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